蒙克(1863-1944年)
爱德华•蒙克出生于挪威的洛顿城,曾长期居住在德国柏林,他对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19岁的蒙克进入克里斯蒂安工艺美术学校开始学画,主要师从于自然主义画家克罗洛。22岁时来到巴黎,与高更和劳特累克过从甚密,并参加新艺术运动的设计和讨论活动。这一时期他抛弃了自然主义的画风,开始转向表现主义。
蒙克1892年来到柏林,作品因形象怪诞曾被愤怒的德国观众当场捣毁了几幅。此后他长期居住在柏林,经常与象征主义作家普斯贝佐夫斯基、剧作家斯特林堡一起探讨尼采哲学和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命题,这使他的绘画创作更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苦闷的情调。
45岁的蒙克由于长期的精神压抑,患了精神分裂症。两年后回挪威定居,思想才得以平复。这时他所作的画表现出北欧清新明朗的自然。蒙克对表现主义影响最深的是居住在柏林18年中的创作活动。这一时期作品中的人物,往往都是些在忧郁、惊恐、彷徨状态下的一些丧魂失魄的幽灵;画面上那些扭曲的线条、神秘的色彩,都充满表现主义的特征。
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不是通过描绘生活本身的丑恶和罪孽,而是经过对这种罪恶生活的认识后产生的愤恨来表达的。这给德国表现主义艺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年表:
1863年12月12日出生于挪威雷登,在克里斯蒂安尼亚(现在的奥斯陆)长大。
1879年,蒙克为成为一名工程师而进工学院念书。然而,频繁的患病中断了他的学业。
1880年,蒙克为了成为一名画家而离开工学院。
1881年,蒙克考进了奥斯陆皇家艺术和设计学院,他的老师是雕刻家朱利厄斯•米德尔顿(Julius Middelthun)和自然主义画家克里斯蒂安•克罗格(Christian Krohg)。
1885年,蒙克前往巴黎。他的作品开始显示出法国画家的影响;一开始是印象派,接着是後期印象派,然後是新艺术造型。蒙克的绘画尽管风格上是後期印象派的,但在主题上却是象征派的,蒙克的绘画内容在于刻画内心世界而不是外在现实。
1892年,蒙克应邀参加柏林艺术家联盟在11月份举行的画展。蒙克的绘画成了苦涩的争论对象。画展在一星期後结束。在柏林,蒙克成了一个国际圈子里的一员,里面有作家、艺术家和评论家,包括挪威剧作家亨利•易卜生(Henrik Ibsen),(蒙克为易卜生的几个剧本设计了布景)和瑞典戏剧家奥古斯特•史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
在1892年至1908年间,蒙克的大部分时间在巴黎和柏林度过,他在铜版画,石版画和木版画上出名了。在世纪之交期间的柏林,蒙克开始用新的素材(照相、石版印刷和木版画)凭记忆来复制他过去的作品。1908年秋,他的焦虑变得深刻并在丹尼尔•贾可布逊博士的诊所住院接受治疗。医院里施行的休克疗法改变了他的个性。1909年蒙克回到挪威,更多地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兴趣,他的作品变得更富于色彩,减少了悲观的成分。在纳粹统治期间,蒙克的作品被贴上了“颓废艺术”的标签,从德国的各个美术馆撤了下来。这对(反纳粹主义的)蒙克来说是很伤心的,因为他把德国看作为他的第二祖国。
在1880年代,蒙克是自然派(比如《汉斯•耶格的肖像》)和半印象派(见《拉法耶特大街》)。
1892年,蒙克树立了具有他自己特征的综合派原始画风(比如《忧郁》),在此色彩成为一种象征,一种具有承载功能的元素(比方说《呐喊》)。
1890年代,蒙克倾向于选择景深较浅的作画空间,他经常把画中的人物安置在前台。蒙克一直想表现人物的内心和心理状态,出现在他画中的人物做出一种能最形象地表现这种状态的姿势(见《灰烬》),这种安排给蒙克的画带来一种好像人物、空气、记忆、动作和时间在一霎那全被凝固了的感觉,那也许正是人物的内心活动达到顶峰的一瞬间。蒙克所画的人物犹如一出舞台剧的各个角色(就像《病室里的死亡》),很可能每一种特定的姿势代表一种特定的情绪,类似于某种身体语言。由于蒙克所画的人物都承担着表现一种特定心理状态的使命(以《呐喊》为最有名),所以他创造的男人和女人不是现实的。蒙克坚称,印象派并不适合于自己的艺术。蒙克对描写现实的任意一个断面不感兴趣,他所要描写的是那种充满了情绪内涵的,具有巨大的传神力的状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蒙克殚精竭虑地构思,他的作品创造了紧张的气氛。
1944年1月23日, 蒙克在他过80岁生日後一个月后于奥斯陆附近的艾可利(Ekely)与世长辞。他向奥斯陆捐赠了1000幅油画,15400张版画,4500件素描和水彩画,还有6件雕刻作品。後来为纪念蒙克,建造了蒙克美术馆。蒙克美术馆对蒙克作品的收藏量为世界第一。位于奥斯陆的国立艺术画廊收藏了蒙克的一些油画作品。奥斯陆“大陆酒店”(Hotel Continental)里的“Dagligstuen”酒吧藏有不少蒙克的版画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