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上行——天津美术学院版画系教师作品展
开幕时间:2015-12-12 14:00:00
开展时间:2015-12-12
结束时间:2015-12-22
展览地址:中国美术馆一楼 2、4、6号展厅
策展人:姜陆
主办单位:天津美术学院
版画艺术被认为是以“版”作为媒介进行创作的一门造型艺术。今天,无论是铜版画、石版画、丝网版画、还是我们有着悠久历史的木版画,无不成为熔铸艺术创作个性与人文精神的载体。
作为学院版画创作团体,此次参展的17位艺术家均来自天津美术学院版画系,参展的作品100余幅,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探索版画制作的可能性。同时,在材料语言的表达中回归艺术的创作初衷。展览题目为“版上行”,既有经典作品,也有中青年艺术家的新作。作品媒介、语言、形式多样,关注当代艺术背景下版画创作发展之路。
“版上行--天津美术学院版画系教师作品展”将于2015年12月12日至22日在中国美术馆隆重举行,此次展览是天津美术学院版画系教师最新创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为社会大众创造了一个了解与认识版画艺术的平台。
筚路蓝缕今昔谈
谈起天津美术学院的版画,话会很多。毕竟自己身在其中,按年龄说也算是承前启后,近四十年的经历了。
不过还是要长话短说。
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时光中,天津美术学院的版画一路走来,艰难,但不孤单。它是在社会文化大背景下,与新中国的版画同步成长着,从无到有,由弱变强。
说到版画我以为它有三个属性,其一,在绘画艺术中,它是一个画种;其二,在学院里它是一个专业;其三,对于做版画的人来说,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
作为一个画种,版画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历史变迁。从印刷的意义讲,版画源于中国,而从现代版画的意义讲,却又是来自于欧洲。由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肇始,纯粹而独立的创作版画在中国区区只有八十余年的历史。而产生于救亡图存的民族解放烽火之中,版画前辈以刀代笔创作的那些充满血与火激情的木刻作品,体现着人类追求自由与解放的伟大精神,构成了中国版画宝贵的传统财富。我们对这些传世的作品,对前辈艺术家,心怀尊重和敬仰,这种尊重和敬仰是中国版画也是天津美术学院版画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作为学院的一个专业设置,天津美术学院版画教学起步于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后期,在此之前,只在本科教学中开设有木版画课程。版画教学从初创至今近六十年的时光中栉风沐雨、跌宕起伏,一路蹒跚前行。天津美术学院版画教学的先行者是曾参加过新四军的王麦杆先生,他深受鲁迅先生思想和新兴木刻运动的影响,青年时期创作出了以"放回来的爸爸"为代表的一批木刻作品,在那个时代产生了重要影响。麦杆先生后来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经历十分坎坷,但他对学院版画教学的贡献不会被时光磨灭。继之而来的田崑先生、孙庭卓先生、张坚如先生,以他们对版画的由衷热爱和真切理解,推动着版画教学的一步步拓展与提升。七十年代初期,一批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生力军;沈尧伊先生、颜铁良先生、周秀芬老师、王晶猷先生、沈延祥先生等进入版画教学队伍,极大地提升了天津美术学院的版画教学实力和教学水平,奠定了后来得以发展的坚实基础。
进入新时期之初,百废待兴,学院的版画教学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那时,条件是真的艰苦,但长期压抑的艺术热情迸发出教学建设的干劲。当时教学仍只有木刻版画,环境简陋破旧,几间半地下的教室常年失修,每到雨季常会积尺许深的水,学生老师未上课,先淘水,一淘就是数百桶,工作量不小。不仅如此,教学设备更是空白,除了座椅之外,几无一物。其时,正逢中央美院李桦先生等前辈大力提倡多版种发展,故也千方百计,因陋就简,开始建设铜版、石版、丝网版工作室。除了木版使我们的老传统之外,铜版、石版、丝网版真正是"白手起家"。本地、外地的各类印刷厂是我们经常光顾的老地方。花几百元买来厂家废弃的机器,便如获至宝。没有房间,丝网工作室只能在阴暗潮湿的楼梯间中将就。
经过几年努力,虽然说初具雏形,其实在今天看来仍是非常"原始"。即便如此,老师和同学们仍然感受到满足和快乐。记得有一次为解决设备问题,得到学校允许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专项经费,最后得到两千元的支持,便欣喜不已。现在看绝对数字简直不屑一顾,而那时确能解燃眉之急。
此时的版画创作已然走出"文革"的阴影,开始出现了"百花齐放"的面貌。思想的解放带来的是艺术创作思维的空前活跃,"高大全""红光亮"迅速推出历史舞台,真实而又源自于生活的创作重新成为主流。那个时期,不仅教学创作十分活跃,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也逐渐增多。当时以中央美院和天津美院教师为主,成立了"劲草"画会,经常在两地举办版画展览和学术活动,促进了版画系教学和创作水平的提升,使我们受益匪浅。而且,在学院的支持下,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共建硕士点,为学科建设铺就了道路。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陈九如、常工、孙世亮等才华横溢的青年教师先后充实到教师队伍之中,并负责起版画系教学和建设工作。1993年陈九如老师的石版画"雷声"在中国版画版种大展和第五届全国三版展中获得两项金奖,产生了很大影响。由此,天津美术学院版画系的教学和创作开始引起了兄弟院校同行的关注。
1996年天津市教委开始实施"九五"高校建设综合投资工程,在老院长张世范先生的主持下重点支持了版画系的教学建设。由此开始,经过了"十五"、"十一五"的持续建设,版画系一改简陋困难的尴尬现实,逐渐达到当时国内领先的水平。为此,版画系的教师、学生团结一心、奋发努力,瞄准国际水准,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推进。天津美院版画工作室的建设起步早、标准高,带动了兄弟院校的工作室建设工作,为国内的版画教学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因此于2008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模范实验室"。
多少年来,版画系的教师队伍虽历经新老更替,却能始终保持团结向上的传统,对教学的热情投入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固提升。毕业生一届又一届,如今已遍布全国各地,不少人在专业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如比较早期走出的苏新平,现在已经成为专业领域中的领军人物,并且担任重要的领导工作,如王玉琦、宋永平、杨宏伟等人,目前在国内都有重要影响。现在又有一批年轻新锐开始崭露头角,包括一些仍在校学习的学生,经常能在全国各类展览中获得好成绩。
现在,版画系的教师队伍明显年轻化,这些年轻教师赶上了好时候,不少教师都有海外深造的经历,自身的努力加之视野的开阔逐渐显现出很好的发展潜力。难能可贵的是这些青年人热心教学、勤于钻研、努力上进、不入世俗。这是队伍建设水平提高的基本保障。
版画又是一种特殊思维方式。如此说,可能做过版画的人会理解。版画的产生与科技进步紧密相连,这也决定了版画不仅需要充满想象力的形象思维,还需要逻辑程序组织。版画属于非直接绘画,它的制作过程从立意开始,就要考虑媒材的技术手段和最终画面效果的基本把握,有着很强的设计特征,形成了制作的严谨性。又由于不同版种语言的特殊性,画面的设计要与之相符,也就形成了适应性。努力以本体语言的限定去表达创作情感,又需要灵活选择的开放性。这种种特性贯穿于版画专业的学习和创作过程之中,沉淀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思维方式。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种思维方式使得版画专业培养的学生在未来自身的发展中具备了更为全面的素质基础,能够获得更多的选择自由。
艺术的当代性对任何传统画种都是一个绕不开、必须面对的命题。什么是当代艺术,如何界定,未来历史又如何定位,会有许多不同的见解,说起来话太长,我们只说版画。这些年来,版画系的教学和创作也呈现着两种探索和追求的方向。一种是本体语言的精深锤炼,另外一种是以印痕美等传统元素为基础,探求创作方式的多样性变化。二者的共同点在于时代精神准确而充分的表达。版画系教师特别是年轻老师们的研究成果说明,传统和"当代"不是碰到一起就无法解开的"死结",反之,在充分体现二者或相同或不同的审美价值上,能获得更多的创造空间。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版画系历来重视与兄弟院校,与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版画不大像其它画种,有时候要看制作过程才能更全面了解作品。故面对面的交流,工作室的交流持续不断,版画界或是校际之间的展览和学术活动也十分活跃。从中可以看到自己与外界的差距,找到努力的方向。客观的说,我们有长处,但相比较国内外兄弟院校,还存在许多不足,还要继续努力。
"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吹开往事的尘封,会听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天津美术学院的版画从初始到今天,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六十余年的道路之上,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都驻留下了印记。历史以文字留存,以影像留存,以各种方式留存,像一首难忘的乐曲,回响在大家的记忆里。
姜陆
天津美术学院版画系 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 主任
201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