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若望苍生——刘若望艺术展

开幕时间:2016-03-06

开展时间:2016-03-06

结束时间:2016-04-06

展览地址:吉里(北京)国际艺术区,辅仁书苑美术馆,吉里艺术空间(北京朝阳区高碑店北花园金家村中街6号)

策展人:殷双喜,沃夫冈•戈漠,温琴佐•桑弗

参展艺术家:刘若望

主办单位:辅仁书苑美术馆,吉里(北京)国际艺术区

展览介绍


若望苍生:刘若望的本色

李大钧

观看雕塑家刘若望的作品,无论是群狼环绕的勇士,无论是直立前行的猿人,还是张开手臂呼喊的生民,以及一组组具有秦俑面孔的古人、古风,都在心底涌起一份悄然的感应,我相信那是雕塑形象里的英雄主义在唤起我们心底的冲动。而这里的英雄主义并不只是豪迈,我姑且称之为悲悯的英雄主义吧。由此,我想到了一个词:若望苍生。

若望的拉丁语(Lohannes)意为慈爱者,在西方语汇中是一个圣词。在中文语义中有“瞻瞩希冀”之意。我记忆中的人名是“汤若望(1592-1666)”,那个明朝时来华的传教士。汉字的玄妙和传教士的理想如此交融,该是寄托了他的理想。我那时并不清楚刘若望的出身和背景,但看他的作品,英雄和悲悯确是他的气质,他的艺术面向何人何物?既是自己,也是苍生。

力量造就英雄。而“力”之美,是刘若望雕塑的魂灵。他的雕塑语言,有意忽视了科班模式的影响,在朴拙中寻求简化,从活力上体现精神,每一尊物体都在动感中集聚能量,都在“动”中,在“力”与“动”的交聚中升华,没有斧凿和矫作的痕迹,具有着实质朴的个性,也使他与当下的雕塑家群体疏离。

悲悯指向生命。生命是世界的密码,是艺术的永恒。刘若望是一位忘我的投身艺术的痴者,早熟而独立。他是一位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青年艺术家,他从中国西部贫困的小山村,通过求学,走进省会城市,走进中国的首都,成为一位自由艺术家。刘若望是我看到的一位保留了艺术初心的艺术家,这份初心,即是对艺术心核的确认和对自己道路的坚持,透过花花世界,直面艺术的真谛,养成悲天悯人的胸怀,所以他的关注也必然是有生命的苍生。他的群狼、渡渡鸟和他的勇士一样,皆为苍生。

对于刘若望来说,艺术是一种无穷的朴素的欣慰,真实的愉悦无穷无尽,博大的痛苦也隐含其中。

一部书,一幅画,或者一件雕塑,但凡予人以美,往往经过献身者的触摸。他是孜孜以求、永不停息的幸福殉道者。油彩,合金,铸铜,本来无语,在他手中才充满生的气息,力的美丽。

真正的艺术家,其作品恰是人格的写照。

惟其如此,我们方能阅读到艺术家的本色。

2016年2月19日


 

自述

我于70年代生于陕北的一个小村庄,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灰暗而又愉快的童年。

在我童年记忆里,村里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也没有电,唯一高兴的事就是能听祖父讲故事。祖父是一个博学而又有些保守的人,在他的影响下,童年时期我读了《三国》、《西游记》、《水浒》等名著。对英雄五体投地崇拜的我,从那时起就不断地画着关羽、孙悟空、鲁智深等心目中的英雄形象,这对我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

随着慢慢长大,我开始四处求学谋生。学校里的学习只能让我了解到一些西方艺术之皮毛,且屡屡尝试不得其法,总是离不开儿时对我的影响,又感到那是小儿涂鸦,不是艺术,故而弃之。数年来我一直在矛盾中挣扎。所谓参禅悟道,到处游走,学习传统艺术之精髓,感受生活之凄凉,虽每每食不饱饭,无容身之地,但自持清高,关注民族之精神,“卧薪尝胆”、“千里走单骑”--中华民族励志之精神,人民之悲壮、纯朴、正气之精神,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一如既往。

近年来,在京城生活开始关心“世界大事”了,透过“门缝”窥得了世界变化之皮毛,故我以我个人的视角理解世界,天下之事,谁主沉浮,凝固历史之浩荡、辉煌、悲壮......的一刻,体现了普通中国人的历史观和世界观,“是非成败转头空”,今日之辉煌必将成为明日之过去,在芸芸众生中,我又将何去何从?

今已到而立之年的我,似乎又回到了童年,又可以做回自己,将童年立志成为统帅将军的梦想,用雕塑和绘画塑去实现,把今日现实生活之痛苦、困惑用雕塑和绘画了以慰济。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作品预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