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介绍
“乌托邦的声音”,源自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玩笑》里的一段话:“受到乌托邦声音的诱惑,他们拼命的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时,他们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这段带有悲观色彩的文字,构成这个展览的题引和线索。
宗宁,1984年出生在中国北方一个叫“乌拉盖”的地方,那是一个并无太多特色的贫穷的边缘城市。和他的父辈一样,这代人在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中,成长经历几经迁徙,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寻求自我改变的机遇,成为命运的重要主题。
2001年,宗宁从他的家乡,来到中国最繁华的城市北京,一个解决生计,又饱含梦想的地方,求学、工作、生活。这里的大多数人,来自全国各地,他们的语言带着乡音,生长于城镇或是乡村,心思与志向却执着于想象的美好理想,他们深陷于一种巨大的奋斗当中,为了能让自己的未来,争取一片基本但长久的立足之地。从这时起,宗宁成为这座城市里漂泊的临时居民,在廉价而又简易的工作室中,开始自己的创作,试图实现自己艺术的梦想,日复一日,墙面上的层层斑驳与挥洒的笔触,像是乌托邦理想的回响,在十几年的创作时空中,不断穿梭。
中国,一个遥远的国度,居住着全世界贫富差异最大的族群,生产着销往世界各地的日用产品,也衍生出各种梦想与向往。这个古老而又新兴的国家,混杂着多元的流行文化和历史习俗,不同的价值与文明,在这里野蛮生长,相互交织,彼此牵制、冲突。此时的中国,成为全球最为庞大的过渡性空间,每天都在发生改变,崭新的高楼林立,新的事物应接不暇。而对于未来,人们只是被一种狂热的发展经验占据,它可能是新的社会和美学秩序的诞生地,也可能是下一波社会冲突和现实困境的温床。无论如何,这里,都是世界的一面镜子,它的好与坏,都会给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带来新的启示。
个人的成长经历与中国不断变化的现实状态,成为宗宁创作的背景和思考的对象。此次个展中,宗宁全新创作了5组作品,作为2015年在北京举办的个展“落水狗”的延续。复杂的语言体系包括绘画、摄影、装置、影像及现场行为。他的创作的主题不仅深入讨论了个体的现实处境和理想生活之间的冲突,人对乌托邦社会变异追逐的反思;也广泛借用中国古代的民间故事和历史形象,来反映对自然和因果轮回的敬畏。
宗宁借用这些经典故事,艺术家的个人经历,来重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他在新的画面中加入了许多现代元素,利用各种现代材料,表现主义绘画手法,完成古老与现代的拼接,历史与现实的穿越。在美术馆的室内部分,宗宁把4件作品组成一个整体,例如空间之中随处散落的剩余垃圾,水池中漂浮的童年照片,怪异的神话形象,充满中国意味的山石、狮子和园林,勾勒成一个荒诞而又沉重的视觉空间。这个空间既是对中国现实发展认识的悲观隐喻,也是艺术家在追求理想生活时,经历的种种困难的证据链。展厅在提供庞杂的现实信息和视觉冲击力的同时,也希望提醒观众,在追求乌托邦的道路上,美好并不长存,犹如一张无形的网,欲望的焦灼和自我的伤害也时刻存在。
在美术馆的户外部分,旋转的三角绘画装置,暴虐的动物形象,看似高高在上的生物链顶端的权力,象征着艺术家对乌托邦终点的认识。在乌托邦的彼岸,人们得到理想的同时,不仅享有荣耀与胜利,也使得最初的自我,陷入到永无结束的残酷追逐中。疯狂、荒谬、暴虐,我们渴望拥有的和失去的自我。乌托邦的声音,在宗宁的个展中,变化为一种强有力的视觉批判性评论,它无所不在,处处可见,以至于其踪影在我们所处的现实中,不是难以察觉,便是赫然在目。对于乌托邦的追逐和其意义的反思,正在全球蔓延。
小说《玩笑》的开头,米兰.昆德拉写道,“哦,到了,多年以后,我又重返故里”。
乌托邦的美好,应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