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王心耀作品展
开幕时间:2016-10-15 14:30
开展时间:2016-10-13
结束时间:2016-11-03
展览地址:武汉美术馆 1、2、3号展厅
策展人:冀少峰
参展艺术家:王心耀
主办单位:武汉美术馆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运墨而五色具。五色指的是:浓、淡、干、湿、黑,自古以来中国人不是用颜色而是用墨的五种层次来反映世间万物,既在抽象的层面又带出了一种意象的含义。谢赫所题“六法”中,“气韵生动”为第一要素。王心耀的“中国风”系列作品以黑白两色为基调,通过墨的空间占领和韵律成分来表达万物的气象,将画家对自然宇宙的艺术理解与哲学思考,自然地糅进到传统的中国山水画中,形成别具一格的磅礴之气。同时,在表达方式上,计白当黑、疾急奔放、大开大合,显示了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王心耀是湖北中青年艺术家群体中极富激情与思考和创造力的一位,正因为如此他是武汉美术馆地域文化梳理系列重要关注的对象。武汉美术馆自2008年开馆以来希望通过举办展览的方式,以艺术家阶段性的创作为例探讨其在整个艺术创作轨迹中的链接,以及地域文化在整个大时代的文化背景下的独特意义。
就艺术家个体而言,其阶段性的创作活动都会构成其整个艺术脉络研究的碎片。研究艺术家的个案,通过对艺术家各个时期创作观念衍生与嬗变的梳理,来判断他整个创作历程、个人风格以及他每个阶段的艺术追求和探索,力图较为全面地呈现艺术家的发展轨迹。这种轨迹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王心耀的艺术偏重油画创作,基本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写实的阶段。以《黄兴在汉阳保卫战中》和随后创作的《高原的祈祷》等表现藏区题材的作品系列为例,反映了王心耀扎实的造型能力和良好的艺术才华,这为他后来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八十年代其他表现西藏题材作者不同的是,王心耀不是简单的对景写生,而是着力于特定时空里人的精神状态的表现,在画面中将民族感情融入形式、技巧、激情与现实之中;二是探索表现的阶段。王心耀曾经画过一批表现街头巷尾和民居的作品,那种作品介乎于具象和抽象之间,表现出艺术家对时间和“即将消逝的风景”的关注,这个阶段持续了很长时间;三是今天的“中国风”阶段,在此之前到如今的“中国风”,他完成了由写实走向抽象的整个过程,形成了王心耀阶段性的创作的新轨迹 。
王心耀曾在一篇访谈中这样描述自己对待油画和中国画的态度:“我喜欢伦勃朗油画的大气、厚重、纯正,也喜欢鲁本斯的流畅、饱和、纯度,更喜欢中国文人画的空灵、飘逸、神奇。在艺术实践中,我力求吸收中国画的单纯、空灵、神秘,追求油画笔触和肌理赋予最大限度的表现力,做到形、色及笔触肌理与客观、主观完好结合,欲将所表现的对象,在视觉冲击或情节的感染力上极度饱满,使之融入其中而达到艺术极大的满足”。由此不难发现,深植于艺术家内心的民族文化情节。如果说在“中国风”之前的创作中王心耀的创作还介乎于抽象和具象之间的话,那么此次来武汉美术馆展出的这批“中国风”作品就带有纯粹抽象意味。这种带有显明中国式审美元素的画面与他平时的水墨画探索有着直接的关联,正是水墨的韵味对王心耀在油画材料上的探索带来了启示,于是就出现了“中国风”的这样一批作品。
艺术家选择的道路很多,有的人满足于某一种图像和方式而固步自封,王心耀始终都处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这从他一系列的作品轨迹中便可得到答案。而对于大多数五十年代出生的艺术家而言,对造型的放弃是件很危险的事情,特别是那些本身具有深厚的造型功底却又主动选择放弃的艺术家,放弃和改变都需要勇气。王心耀始终都在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寻求新的表达方式,他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感悟与想法。在此系列创作中通过材料的转换,当代元素的借鉴,特别是图像的晕染,经过材料的发挥,给人带来很多的“迁想妙得”,画面中像山水、又像荷塘,阐释出各种各样的联想,这种联想派生出一种新意,在写意精神中体现出中国人的一种审美情结。
传统油画艺术注重色彩构成,不画气韵,在“中国风”系列作品里面王心耀去掉了自己最擅长的色彩,使画面在构成和精神表达上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他的主体意识是想表达一种中国式的审美情趣,那就是气韵,在王心耀的画里边通过油画材料来展示出了这种“气韵生动”。以往的油画是不画气韵的,气韵能从油画中体现出来,这是王心耀“中国风”系列的特殊意义。
优秀的艺术总是在看似不经意中体现出艺术家的文化底蕴、文化思考与人格气度,当这些信息组合在一起,也就构成了作品与艺术家全部的内容。王心耀的“中国风”系列作品正是在这种看似云烟的流动中,把中国精神的诸多方面融入到油画材料中,并通过画笔的韵律营造出一种全新的东方语言和图景,体现出他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武汉美术馆馆长 樊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