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上勝己个展《上海山田太郎计划》子项目:“异体:后人
开幕时间:2017-02-24 18:30:00
开展时间:2017-02-24
结束时间:2017-03-24
展览地址:上海市黄浦区福州路318号浦汇大厦101室
策展人:林白丽
参展艺术家:野上勝己
野上勝己的山田太郎们身着休闲装,他们的行为举止与普通人别无二致;然而,凝视他们的眼睛,呈现在眼前的却是iPad屏幕上冷冰冰的面部表情。2017年2月24日至3月24日,《山田太郎计划》在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展出,展览呈现的怪诞场景探索着“技术自我”这一复杂领域,由虚拟计算机媒介通讯(CMC)带来的“陌生”与“熟悉”混沌交织,令观众身陷其中。
作为该展览系列的一部分,“异体:后人类世界中的人类身份”针对后人类主题展开探索,如互联网冒名、匿名、网络身份映射等。经过精心编排而又无法验证的微信账号和脸书页面,让每个人成为自我宣传者。
《上海山田太郎计划》开幕当天,观众将受邀与野上勝己古怪的“赛博人”进行现实生活(IRL)和面对面(F2F)互动。志愿者将走近观众并请求为他们拍照,然后将这些肖像照显示在安装在面部位置的iPad上。这种交换并不复杂,也绝非高科技:野上勝己有意使用了iPad自带的图像捕捉技术。仅凭赛博人的一句简单问询,观众就无意识地将自己的肖像交予他人,沉浸在自拍文化中。他们很高兴看到自己的面容显示在山田太郎上,正如在大屏幕上看到自己的脸庞时欢呼雀跃。
当我们立刻被屏幕上容光焕发的表情吸引时,却对这些山田太郎的真实身份浑然不知(“山田太郎”在日语中指无名氏,如同英语中的“John Smiths”)。与这些“混合生物”互动时,我们将直接体验计算机媒介通讯(CMC)的诱导本性,以及与之相伴的网络冒名、网络自夸和社交媒体账户伪造。某些纯属为幽默搞笑,某些则是为诈骗、恶作剧创建。
事实上,随着“社交机器人(social bot)”的兴起,这些在互联网公民中日益增长。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通过“图灵测试”的能力日益增强,展现出以假乱真的似人类行为。“社交机器人”,即模仿社交媒体账户的算法,占推特账户总数的8.5%。他们的行为如此生动逼真,计算机科学家甚至需要使用“蜜罐陷阱”或专家军团将其斩草除根。与人类假冒其他人类不同(如假冒名人推特账户),这些机器人大军可以批量编程,其编程身份的体量和数量巨大,已经对社交媒体圈造成阻塞。例如,在最近的美国总统大选中,支持特朗普的推特中,三分之一由机器人创建,而此类支持克林顿的推特占五分之一,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对社会意识的绑架。
在批判性后人类主意的思潮中,野上勝己并未劈头盖脸地谴责技术,而是对人类如何使用和滥用技术提出疑问。媒介并非信息,而是运载工具。野上勝己曾在“真诚垃圾(Heartfelt Spam)”等早期项目中探讨过这一主题。在这个颇具幽默色彩的项目中,艺术家亲手创作类似垃圾的无意义信息,并非将信件邮寄给不同个体,挑战我们对亲切、亲密媒介的固有认知。
这场人类与机器共舞的华尔兹是野上勝己源源不息的灵感和探索源泉。在他2015年的表演《噼里啪啦(REKION-CREPITATION)》中,艺术家与计算机绑在一起,真正与机器人“并肩同行”。当他转动头部或伸展颈部时,微型机器人便会笨拙地模仿他的动作。机器人的动作生硬不连贯,而艺术家的实际动作则形成一个音轨。噼里啪啦声通过超声波播送,凸显艺术家的肉体存在。
古怪的编舞揭示出我们与技术之间充满挑战的关系。也许我们看起来同步,但耳边的噼啪声提醒着我们,屏幕背后某个地方总有一个人扮演布偶师的角色。
野上勝己(Katsuki Nogami)
新媒体艺术家、音乐视频制作人
野上勝己,1992年生于日本,毕业于武藏野美术大学。他曾参与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的实验艺术研究项目《空间实验研究所》。他的作品曾在FILE、WRO、SCOPITONE国际图像艺术节、未来催化剂——博报堂奥地利电子艺术节、札幌国际艺术节、六本木艺术之夜等媒体艺术展和艺术节上展出。
林白丽(Rebecca Catching)
独立策展人
林白丽,当代艺术平台《装配线计划》执行总监、中国网上艺术杂志《燃点》联合创始人。过去15年里,她在中国担任杂志编辑、艺术批评家、美术馆总监、博物馆策展人。林白丽的研究和策展重点包括佛教/道教思想与当代中国艺术间的持续对话(“从文学中学习”系列)、社会实践领域(装配线计划工作室),以及在东亚新媒体艺术实践语境中的后人类主义(“异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