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魅力海派——走进天水 汤胜天国书精品展

开幕时间:2014-08-02 09:00:00

开展时间:2014-08-02

结束时间:2014-08-05

展览地址:华夏艺术馆

参展艺术家:周春芽,刘煒,毛焰,尹朝阳,陈界仁,郭维国,陆先铭,黄荣禧

主办单位:天水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天水市美术家协会 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水写生基地

展览介绍


在读朱良志的《南画十六观》之时,偶得“别无归处是吾归”之诗句。朱先生分析元代画家吴镇的渔父艺术,结合唐代以来出现的“水禅”,品读他对终极价值的看法,落脚点在“别无归处是吾归”的智慧。诚然,梅道人关于渔父类的图写与吟咏,成就了他在中国文人画艺术史上的地位。读完“梅道人的‘水禅’”一观后,亦让我联想到了我一直敬重的汤胜天老师的绘画艺术风格及其艺术主张,他又何尝不是在“别无归处”寻找他的艺术“吾归”之路?
和汤老师聊天,我发现他最忧虑的问题是当今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所出现的断层问题,并多次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中国两次重大历史转折中所遭到的重创,然当下随着我国的崛起,应该重新去激活传统文化艺术,让中国文化艺术获得国际话语权。他这种胸怀天下的传统士大夫精神最终落实为守望传统,并提出了“承故纳新”的艺术主张,他认为在当下以怪出名、以追求反叛传统和所谓创新的浮躁时代里,能静下心来以最大的勇气和耐心打入传统却成了少数,即所谓的“别无归处”,他偏偏要在此走下去,乃成了他的艺术归途。
汤老师在最近出版的个人画册的后记中提出了“二度创作”的理念,他认为之前并没有真正地理解像谢稚柳等前辈艺术大师在艺术创作上 “简”的意义,与众多学画者一样,稀里糊涂地学习了一通,并没有做到“笔简意繁”的艺术效果。随着人生阅历及其知识积累的不断丰富,他想重回传统,翻阅历代文人画家的经典之作,深入地研究其用笔用墨的特色及其艺术风格形成的过程,将主要精力用在了对前海派60家的学习上。
《秋林煮茶图》是其“二度创作”的一例经典。煮茶图式是历代文人画家所特别喜爱的题材,如果对该图进行一番图像学的知识考古不难发现,以煮茶为题的作品最早可追溯到元四家王蒙晚年创作的《煮茶图》,该作品表现了王蒙晚年的隐居山水,品茗会友的场面,整幅画面以山水为主,具于中心的茅舍以及其中饮茶畅谈的高士并不显眼,但从王蒙为此图的命名可见其作为文人的艺术追求。明代吴门画派代表唐寅曾画《事茗图》,该画卷后有画家用行书自题五言,曰:“日长何所事,茗碗自赏持,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吴趋唐寅”。诗中道出了在长夏之日,自以饮茶为事,虽有怡情惬意,但也带有点点愁思。这是描绘当时文人学士山居闲适生活的真实写照。此后,仇英曾作《松间煮茶图》、陈洪绶画扇面《煮茶图》,近代以来任颐、吴昌硕等海派艺术名家以及京派代表齐白石等都曾画过《煮茶图》。
汤老师今年也以“煮茶”为题挥毫泼墨创作了一张八尺整纸的大幅作品,此图勾画了晚秋松林之中高士品茗高谈阔论而侍童则在一旁烧水煮茶之场景,可见该图所表现出他的文人精神及其人文情怀。然有意思地是艺术家并没有让人物占据整个画面而是以俯瞰的视角,突出了苍老而又富有生机的古松,古木之间小溪之旁才出现品茗及其煮茶的场景;更吊诡的是,整幅作品没有与此主题有关的提款,而只是简单的落了名款。艺术家似乎是故意突出了古松及其品茗场景,但又不以文字点破其所具有的美好寓意。这好像是艺术家故意在给观众出了一道题,希望他们能体悟到其中所蕴含的传统寓意和传统美德,然测试结果可想而知。换言之,艺术家以此传统艺术史上常见题材进行二度创作,隐含了他对传统在当下的断层的忧虑之意。此外,作品《礀上清吟图》提款中直接提到“明代唐寅曾写此山水”;还有《烟云放舟》也以“用吴湖帆先生境界学传统”提款,等等。
汤老师以传统的方式学传统,他提名为“二度创作”,实则是与古人“仿”的传统相通。董其昌以及四王等人都喜欢“仿”,并在画上有“仿某某笔意”之类的提款。然此种做法并不为今人所采纳,笔者猜测这主要是因为自西方文化艺术传入中国以来,中国艺术的发展逻辑深受西方康德以及黑格尔艺术观的影响,主张不断地在艺术史内部造反并创新,从而推动艺术的向西看的倾向性。殊不知,中国艺术史的发展逻辑并不太注重创新,而是注重继承。因此,“仿”(或曰:二度创作)并不是艺术家创造力的枯竭,而是以此方式来表现艺术家的生命智慧,并通过读前辈艺术大师的作品来读自己的生命;从文化意义上而言,这种艺术创作方式将蕴含于笔墨及其图像之中的传统文化艺术精神及其道德价值以视觉的方式传承下去。在汤老师近期创作的他称之为“二度创作”的作品颇多,我们看到了他对重构与传统文人画之间文脉关系的苦苦求索。
汤老师在与我交流关于他“二度创作”心得时,曾说我们再创作这些古代题材时,不可能完全仿照古人,因为时代变了,我们无法身处古人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然他又并没有因此而惋惜,因为“二度创作”迥异于“模仿”,其重点还是落实在“创作”上,那就是将艺术家个人气质及其所处的时代气息带入画中,即希望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又能突破。我们在他的作品看到了这一点,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何建华先生敏锐地扑捉到了汤老师在艺术上所表现出的突破,将此艺术归结为三美,分别是“融古今之美”、“中西合璧之美”以及“艺术普惠之美”。诚然,汤老师的作品中我们既能看到沈周、唐寅以及任颐、吴湖帆、赵之谦、谢稚柳以及贺天健等艺术家名家的影子,又能看到他以开放的胸襟借鉴并吸收了西画中一些表现技巧,对色、墨、光、源的艺术理解,最终使其画面有了融古今之美和中西合璧之美。
最近,汤老师曾向我讲述过他的人生经历 : 幼年时期就酷爱绘画并得到了很多海派艺术家的指点,然成年后为了让家人过上更好的日子他忍痛放弃绘画而去经商,五十岁以后他依然决定弃商从艺,并拿起教鞭将其人生阅历及其生存之道授之于学生。如果说退出尔虞我诈的商业圈重新从艺是他选择的“归隐”之路的话,那么我认为此壮举已经超越了归隐,汤老师只是以豁达的心境放弃物质上的得与失,将充满搏杀的商场变成其性灵悠游的心灵牧场,于风波处寻无波,于喧嚣浮华之处处寻宁静。从这一角度而言,汤老师对传统的守望及其在融古今与纳中西的艺术风格中窥见到了他那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心境。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作品预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