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介绍
北京公社荣幸地宣布,我们将于2014年6月3日开启新的展览“灿·烂”。这是艺术家谢墨凛在北京公社的第二次个展,展览将持续至2014年8月16日。
谢墨凛以电脑和机器作为创作工具起于对绘画的可能性的思考,也是在科技时代下艺术家选择的一种绘画手段。以抽离具象的表达形式,谢墨凛用他发明的三轴联动绘画机器,与他劳动者般细密的手工操作过程相结合。在精确的控制下,次序感和完美控制带给艺术家心里上一定的安定感。对于他而言,“绘画机器”作为他画家双手的延伸的这个意义显然更加重要,他对“机器”的使用与其说是概念意义上的,不如说是来源于他对绘画形式感更精确的表达与需求。
这次展览展出的尺幅各异的10件《叠》系列作品是艺术家最新的工作成果的集中呈现。新作品在延续机器绘画的工作方法的同时,削弱了之前轨迹变化给画面带来的运动感这一特征,画面形式更加确定而庄重,着重于画面上微妙的色彩渐变以及对材料更精进的掌握。掺入大量的丙烯媒介剂的丙烯颜料堆积在画布上呈现出果冻般诱人的半透明色彩。双层颜料叠加形成的颗粒状结构反射外部的光芒,渐变色彩间半透明的覆盖形成内部的光晕。
“灿·烂”来源于谢墨凛对现实的思考与反动。展览由《叠》系列作品与地面上的艺术家拍摄的垃圾场照片组成。“灿”与“烂”这两极状态将现实与其创作之间有意识地呈现出一个清晰的缝隙与断层。垃圾场的场景再现了艺术家创作生活的真实环境,更是影射了当今社会灿然表象下贫瘠腐烂的生存现实和心理危机。在负面状态的生存环境中,创作对谢墨凛是不被现实所吞食的积极的逃避。
本次展览以抽象的画面与真实的场景表达了艺术家的经验与情感,他将现实与私人记忆重组、并置在一起,并以机器绘画的手段将其创作与时代紧密结合。机器在扩大人的行动范围和能力下,也潜移默化地予以人机器化思维和行为的模式。在解放人手的同时,艺术家必须严格按照一整套操作规范,规避随时可能发生的机器操作上的意外。此时绘画不再是眼心手合一的创作方式,而是一场人与机器的“搏斗”。但是,谢墨凛仍然愿意将自身创作归于绘画的范畴。画面形式语言的发展以及创作与这个时代的关系,是谢墨凛创作的外在感官视觉与内在感知的精神线索。
谢墨凛1979年出生于中国温州,先后毕业于中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及英国爱丁堡美术学院绘画专业,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他的作品曾于“中华廿八人”(迈阿密卢贝尔家族收藏馆,2013)、 “ON | OFF: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尤伦斯艺术中心,2013),"首届CAFAM未来展:亚现象-中国青年艺术生态报告”(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2) 和“现实主义之后”(佩斯北京,2011)等展览展出。即将到来的展览包括荷兰波伊曼·凡·布宁根博物馆举办的群展“Chinese Art - the De Heus-Zomer Collection”(2014)和泰康空间策划的美国巡展项目“向左拉动”(亥俄州立大学的城市艺术中心, 明尼苏达州的古斯塔夫阿道尔夫学院Hillstrom美术馆,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