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向大师致敬】人人都是艺术家?——世界的巫师博伊斯

开展时间:2014-08-01

结束时间:2014-08-01

策展人:展览频道

参展艺术家:博伊斯

主办单位:展览频道

展览介绍


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德国著名艺术家,以雕塑为其主要创作形式。被认为是的20世纪70、80年代欧洲前卫艺术最有影响的领导人。他在七十年代享受着政治预言者完美名誉的一位美术家。他作为雕塑家、事件美术家、“宗教头头”和幻想家,变成了后现代主义的欧洲美术世界中的最有影响的人物。

“对于博伊斯的评价,艺术界,非艺术界众说纷纭。但是几乎没有人怀疑,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无论你是否喜欢他的作品。”对于世界艺术大师约瑟夫·博伊斯北大教授朱青生曾这样评价道。


在他看来博伊斯是一个《世界的巫师》:“1989年卢西—史密斯在他的一本当代艺术论著的中译本序中提到,1987年随着博伊斯的故去,结束了世界艺术史的一个辉煌的时代。1990年英国最重要的艺术杂志《现代画家》的署名文章以《世界的巫师》为题,对此论述了人类历史上两位最重要的艺术家达·芬奇和博伊斯的共同特征。博伊斯的传记作家斯塔豪斯概括地称他为当世的艺术家、预言家和导师的三位一体。最中肯的评价也许出自1986年杜依斯堡市授予博伊斯众望所归的雕塑大奖——蓝布汝克将的致辞:‘他把艺术进一步带入一段本质的境界,并使世界为之瞩目。’在这繁荣人世,引人注目的常是流行明星,稍瞬即逝。博伊斯以瞬间表演知闻于天下,但又以他的境界使其身后之名日增,理由何在?”


在浙江大学教授沈语冰看来是由于博伊斯对杜尚精神的继承,博伊斯曾提出“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其实这是基于现成品在艺术中的运用为前提的,而现成品的运用最早可以追溯到杜尚,杜尚为什么要用现成品是为了反叛当时的艺术沙龙体制,更深层的原因是杜尚认识到了是“观众创作了绘画”对于这点,沈语冰教授讲到:“关于现成品的产生及其意义,它既从理论上回答了现成品的艺术史意义问题(即所谓格林伯格与杜尚的合流问题,以及管装颜料与空白画布之为从抽象绘画走向现成品,从特殊艺术走向一般艺术的链节问题),更从知识考古学的视点,发掘现成品作为唯名论艺术观的范式的意义。对德·迪弗来说,要理解现成品的意义,借重于杜尚的精神后裔博伊斯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这是博伊斯对杜尚小便器的诠释),只是一个方便之门。关键的解答还得追溯到18世纪以来的启蒙现代性方案。这一方案在美学上的起点,当然是康德的《判断力批判》。而康德第三《批判》一个秘而不宣的核心,就是宣布“人人都是鉴赏家”(所谓的“共通感”,或“共同感觉力”,正是这一点确保了鉴赏判断的普遍可传达性)。德·迪弗重点论述了,将艺术品交付于普通公众裁决的平等意识——这就是法国沙龙艺术展,特别是落选者沙龙和独立沙龙的理智地平线——才促使杜尚意识到“是观众创作了绘画”……“人人都是艺术家”(杜尚差点说出这一点,但终究没有说出,这也是博伊斯抱怨他的原因)。”

在艺术学博士张晓剑看来,观众决定艺术:“和艺术的现代性相关联,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来,政治领域里边要自由、民主、平等,在绘画领域里,也出现了沙龙。画家画画时,就知道是外行人要看我的画,他已经预想到这一点。沙龙这个体制确立了以后,就等于认可了外行也是可以评价一幅作品的。当然,沙龙在形式上慢慢有变化和发展,先是官方的沙龙,到了19世纪为了反官方的沙龙出现了‘独立艺术家’的沙龙。它的背景是现代性,是赋予大众以权力,到20世纪的博伊斯那里,就是‘人人都是艺术家’,每个人都有评判的权力。

人人都是艺术家,看似简单的话语口号背后隐藏着很深的艺术史脉络和文化背景,对于大师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他的光环,还要看他艺术的脉络和承载的信息,对于西方的艺术口号或者艺术理论也同样如此,不能用“拿来主义”去套用,而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运用,现在的中国处在社会的转型期,是像现代社会转变的关键阶段,也就是说我们还处在现代性的阶段,因此艺术创作要对这种变化作出反应,而想博伊斯这样的艺术大师,对于他们的深入体验就和认识,与我们的创作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作品预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