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听见一个声音

开幕时间:2014-09-27 15:00:00

开展时间:2014-09-27

结束时间:2014-10-18

展览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长柳路58号证大立方大厦21楼

策展人:王澈

参展艺术家:梁丛,孙子垚

主办单位:上海万林艺术发展公司

展览介绍


听见一个声音

——内在生命的叙述方式

文:王澈

对于物质主义的崇尚,使人们太习惯用外在的眼光取笑内在的精神,这种单方向的运动必然会使人类在极端后的死亡中战栗。越来越多人对于生命的理解变的狭隘,除去一些实用主义的面对方式外,对于所有一切的一切给我们露出的“脸”和他们的神秘生命,我们确实缺少一种多元的生命体验方式。我一直认为作为一个文化艺术的创作者,如果没有一种极端的生命体验过程或者多样的生命体验方式,如何能够创造出使人们内心悸动的作品?对于80年代及以后出生的艺术家来讲,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给予他们的生命体验是无刺激性的立体状态,借鉴前辈们的图式再夹杂上一些自我情绪,作品显然波澜不惊地仅仅解决了人类的某种劣性欲望。但艺术作品需要的却是拥有饱满力量的“宇宙音乐”(康定斯基语),所以我想以此为视角来浅析青年艺术家梁丛和孙子垚作品中对于生命体验后的叙述方式。

关于梁丛的非自然与永恒生命状态

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对于时间这个复杂问题的探索一直都没有停过,从西方古典哲学的容器式时间概念到康德对于时间的绝对主观理解,再到柏格森将时间带入非理性的生命世界以及海德格尔通过生活实践对于时间哲学的填充。时间作为一种内涵丰富的生活问题,也同样是艺术家在创作时乐于切入的角度。梁丛的作品有明显的时间哲学特征,她尝试将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不断转换,颇有康德(德国哲学家)和柏格森(法国哲学家)对于时间理解的方式。但梁丛在艺术创作时对于时间和生命性的反思,我认为更多的原因应该是她在英国留学期间受到当地艺术语境的影响。她的作品首先从英国产生的自然主义艺术语言出发,但又异于自然主义的思想,甚至是一种颠覆。她将被排列和空间化的时间概念,在自我意识中推展到生生不息、不可分割、未加区分、反反复复的生命之流中,将这种绵延演绎成为不断成长的过程,从而使成长中的不断创新和进化所爆发的生命力被不断延续。

在她的《归于尘土》作品中,她将类似头发的黑丝密密麻麻地垂吊在树枝上,并将树枝悬挂于空中,地面对着一块木头。正如作品的名称一样,一种时间被终止的状态呈现在我们面前,但这种“终止”被梁丛赋予了她自身的直观体验和生命感知,将自我对于生命的暂时性和不连续性转换成“被终结地生存着”的状态。正如作品中树木象征的暂时生命和黑丝象征的不连续性一样,它们既是时间的终结又是时间的开启。《毁灭于永恒》就更能直观地说明了这一点,完整的植物被封存在透明树脂中,一种过去的已死亡,当下的正在死亡,只有将来才具有不断存在性的思辨意味,或许能为观者留下非常广阔的反思空间,生命的时间性于短暂和永恒之间被历史性和生活化。

关于孙子垚的失乐与永恒的冲动

生命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运动,但在孙子垚的身上能感觉到生命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冲动,一种不可遏制的永恒冲动。这种冲动仅保持在他的创作过程中,而对于生活的体悟时,他使用了一种失乐的心理体验方式,也可以说是一种自我苦难式的视角去看待生活。当然,也只有对于生命深刻体悟后才能保持一种失乐的心理状态。在我看来,这种失乐式的感知方式也正是他保持冲动的源泉。今年年初我曾为他的人物系列作品写过一篇文章,他的人物系列作品中充满了一种被束缚的力量,并且极具不热情的冷酷性,同时充满了对抗性的矛盾。而这次树木系列,其实仍然保持了他人物系列作品的绘画语言形式和精神向度。

孙子垚硕士毕业于中央美院胡伟教授的工作室,对于绘画材料和技法研究是这个工作室的特点。早有耳闻胡伟老师对于学生在创作上的实验性不加以规束,但是对于孙子垚来说,除了使用多种材料来尝试对于观念的表达,更多的他将这种随机、自然、无所拘束的方式运用在了生命体验的过程中,所以对于社会的体悟他呈现出了一种多样性。无论他的人物系列作品还是风景系列作品,贯穿的生命之流在物质背后形成了一种整体力量。

“听见一个声音”是我对于梁丛和孙子垚生命体验的一种整体把握,在他们的内心里各自有一种声音来牵引着他们去真挚地体验生命,从而创作出了具有生命气息的作品。正如柏格森所说:生命处于必然性之外,是绝对自由的;物质处在因果性之中,是必然的。人们需要的正是艺术家在绝对地生命体验后所带来的自由!

2014年9月5日

写于北京方糖

(作者系青年艺术批评家、策展人)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作品预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