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进安现代水墨工作室——王牧羽作品汇报展
开幕时间:2015-01-11 15:00:00
开展时间:2015-01-11
结束时间:2015-01-16
展览地址: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 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105号
参展艺术家:王牧羽
2015年1月11日下午,“刘进安现代水墨工作室--王牧羽作品汇报展”在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这是王牧羽从2010年10月至今,在首都师范大学刘进安现代水墨工作室学习四年,比较完整的水墨探索创作汇报。共展出了王牧羽包括《静物系列》、《边缘系列》、《突围系列》,《云图系列》四个题材面貌的作品45件,都是他精心挑选出的各个阶段创作的代表作品。这个展览是王牧羽2015年的第一个展览,也是他继2014年10月在德国成功举办“天空之城”个展之后的又一个重要展览,也是王牧羽在市场之外朴素的艺术学术态度的表达。
本次展览特邀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美术史学博士生导师翁剑青先生担任学术主持。翁教授在系统梳理王牧羽的不同阶段的作品面貌后,在展览前言中写到:“王牧羽善于把绘画的表现形式和技法与其个人的生活经验及内心的真实关切密切结合,其注重的是其个人的存在与周遭现实世界的关系,以及与天地万物的心灵对话及其内在移情的美学呈现方式。这种简约而平实的微叙事方式,显现出现代人的理性及其现实的生存语境和语义。”他在现场发言中更是充分肯定王牧羽作品的独创性和真实感,坦言王牧羽作品和当下许多浮华创作的内在距离。出席展览开幕的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王牧羽的导师刘进安先生也在发言中,对学生王牧羽这几年扎实执着的艺术语言探索和认真朴素的创作精神给以肯定。这次展览的特邀策划郑添元先生也在开幕式发言,对王牧羽近年来不断变化提高的作品面貌感到惊喜,表达了自己从艺术收藏角度对其作品的定位。
展览特邀多位艺术家和批评家学者到场,开幕式结束后的研讨会上,对王牧羽清新淡定,朴素真诚的艺术面貌多有讨论,也对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这几年的教学探索和人才辈出给予高度评价。特别是刘进安先生的现代水墨工作室,坚持水墨本质精神,坚持对当下的真实表达,不保守,不浮躁,这为中国水墨在真正进入现代语境以后的定位和发展提供了积极有效的范本。
这次展览将持续到2015年1月16日。
自由自在 云水无疆--观王牧羽水墨画随感
文/翁剑青
由于青年时代养成的习惯,独自观看一件画作之际,都是集中关注作品自身的品格与意象,而非先看作者的名头。现在依然,当我偶然间看到这一批让自己心动的水墨作品时,无暇马上顾及作者的名字。然而,这些以天际、流云、山野、河塘、洪水、乡舍、树丛、阡陌等为视觉对象的彩墨画作本身,把我带入到一个既熟悉又陌生、既激越又静谧的境地。在这些时而疏淡时而精微,时而写实时而超然的水墨风景中,使我情不自禁地涉入到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精神世界之中。这些画作给我的第一直觉便是恬淡中蕴含着沉稳而拙朴的神态,凡常中显现出放达而宏远的意境。此时我不由得关注了一下作者的名字,他叫王牧羽--一个我虽曾陌生且能够记住的画家。王牧羽的水墨画在总体上所具有的以小见大、以少见多;以凡见奇、以拙见妙的品格和素养,使我得以多遍的赏读。
王牧羽水墨画的风格样式不同于现在许多趋于繁缛、造作、复古或炫技倾向的作品,而是善于把绘画的表现形式和技法与其个人的生活经验及内心的真实关切密切结合,以微叙事的方式和生活化的态度把他所触及到的寻常的视像作为其创作的素材,其注重的是其个人的存在与周遭现实世界的关系,以及与天地万物的心灵对话及其内在移情的美学方式。这种简约而平实的微叙事(尽管其作品并非纯粹的纪录性和叙事性质的)方式,显现出现代人的理性及其现实的生存语境,同时也显现出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以来从西方到东方的现代主义艺术的表述与审美方式的影响,并显现出以宋元及明清时期中国文人水墨画所具有的淡泊、自然、禅逸及参悟的气度与品性;在直面自然和现实之中释放出“方寸之间天地宽”的情致与意境。从而显现出艺术的本真意义以及人的精神独立与解放的艺术价值纬度。而非亦步亦趋、战战兢兢地去做自然和古人的奴隶。
从题材的择取来看,似乎王牧羽善画流云、原野,水泽或雪境,这些看似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常见的景象均作为他寄情自然、独与天地往来且又悲天悯人的形象载体,并通过简约而细微的表现而透出画家对于自然--画家情感与意志的投射与反射的景象的独特观察和阐发。他的一些作品往往把地平线压得很低,让画面的联想空间更为辽阔,有的干脆直面无际的天宇和云海,留出可供人遐思无限的空间;有时则把地平线抬得较高,使得画面的景深较为悠远而深邃,使人可以随着画家的视野去游弋未知的远方,以达到宁静以致远的视觉与心理效应。而这些对于绘画对象的择取和形式元素的调遣则显得自然、轻松而不甚经意。其中对我来说似乎有着天地悠悠、变动不居,以及自然万物的自由属性与平等关系之启迪;而人的到来却是偶然的、短暂而问题不断的,都只是自然万物中的一分子而以。这就足以使你谦卑、平静、淡定和自省。这与那些趋于权势、名利的张扬、自大而浮躁的艺术鼓噪是迥然不同的。同时也让人们认识到,富有感染力的东西往往就蕴藏在我们的周边和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我虽不甚了解画家的身世和经历,但我从画中看到他的艺术状态与他的生活阅历和个人修养是不可分割的。而绘画的题材和形式手法也只是画家的内心生活、观念和信仰的某种折射。
当代绘画的欣赏和品评并无唯一的和绝对的法则与定律,这是由于人的自身学养和所属社会文化及审美观念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所决定的;也是由于人的个体的生活境遇和精神活动的差异性所决定的。在王牧羽的画作中,我看到的更多是他的平民化的态度,生活化的表达,凡常而温存的人文关怀,以及敏锐而独特的艺术知觉,把进入他的艺术视野的一般性对象和视觉元素--化作可以与大多数人通约或真诚对话的艺术语言,并透出简约中的深意及平和中的独特艺术个性。当然,这一切都来自于他对自身绘画语言和意境的磨砺与探索。由于他的画法和经营中一方面运用了部分西画中的空间、透视及形式构成的经验和手法,并运用了淡彩及其现实性视觉元素,而另一面则吸纳了中国传统水墨画中的有意识的取舍、流白、象征和意象化的时空处理手法,并在自己面对自然物象写生的经验之上,对于画面的造型、用笔和用墨方法及其形式韵味进行了富有个性的探索与实践。进而形成其淡泊、雅致、拙朴而富有现实意味的独特的水墨画风格和意趣,透出画家对于绘画材料和形式语言的把控能力。这些,在他的作品《云图》系列、《突围》系列以及《边城》系列之中,均有不同的体现。王牧羽的画风难以归入哪家哪派,况且这并不重要。他的画作中的黑白灰与彩墨元素的运筹显得自信而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的情形,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画中那些看似凡俗的片云片水、一草一木均被他化作可以让人浸入和畅想的对象和符号,且不落当下竞相模仿或固守成规的流弊。我以为,他的作品不求绝对的周全和完满,而但求一己的心性与艺术感觉的发挥,从而给人们带来一丝注重画内画外自我修养与“法随其人”的清新画风。
何曾几时以来使得水墨画的画法及样式刻意追慕古人、追慕名流、追慕得大奖者和获市场高价者,而逐渐淡忘了绘画对于人生的本意及各有伯仲的人文价值。实际上随着当代生活方式和视像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更迭,对于绘画艺术所面临的生存和价值的挑战可谓不言而喻,而其存在的意义更加凸显为可能促就人的认识与表达的差异性以及自我体验与创造精神下的情感修养,也是人们借以对文化传统进行反思和对于自身异化状态的警示方式之一。因此,我在王牧羽的水墨画中看到的他对中国传统绘画方式及涵义的传承与反思,以及他对于当下现实生活中的艺术审美和个人精神世界的阐发和探索。我想,他在未来的远行与求索中将不会止步于此,而会随着他的阅历和实践的加深而为我们呈现出属于他的那份更为才情四溢的艺术成果。
2014年岁末,于燕园
翁剑青(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美术史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