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弘艺术回顾展
开幕时间:2015-01-17 15:00:00
开展时间:2015-01-17
结束时间:2015-01-31
展览地址:尚8国际艺术中心,3号馆(3单元B1层) 朝阳区西大望路下甸甲3号 尚8国际广告园内
参展艺术家:陈德弘
求索
陈德弘,1936年生于云南昆明,自幼酷爱美术。1955年高中毕业,在当时交通条件下,他经历一个星期的路程,从昆明“上京赶考”,考入中央美院。那正是美术界学习苏联的时期。严格的写实技巧训练,为陈德弘后来艺术的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现存的五年的大学成绩单显示他一直保持全满分。1960年毕业,被分配到北京美术创作室工作。在学生时期和其后的20年间,他按照“社会主义现实写主义”的原则进行创作,并到过工厂农村体验生活进行写生。那时期作品有雕塑《老舍》,《毛主席和小红军》,画作《国际歌作者欧仁鲍迪埃》《人间伏虎为忠魂》等。他创作的毛泽东的雕像曾被大量翻制,放置于首都机场,革命博物馆,北京站等地,宣传画的印刷品发行遍全国。那个时期他画的大量的工农兵形象,风景速写和其它人物等,许多已丢失,今天只展示当时的部分。其中雕塑部分,只能展出当时的照片。在创作中使他终身难忘的一次,是周恩来在北京饭店国宴厅前接见他和他的合作者陈淑光,仔细审看了他们作的毛泽东雕像。
1979年 改革开放伊始,陈德弘参加了由文化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统一出国留学考试,以优异的成绩入选,81年进入法国巴黎美术学院,被安排在法国当时著名的艺术大师Cesar凯撒,(“大姆指”的作者)的工作室进行学习与研究。他的足迹遍及欧美各大博物馆及一些画廊。親眼看到如米开朗基罗等世界级大师的作品,使他惊叹不已。他刚到法国住十平方米的房间, 在这小房间里他开始了创作,后来法国杂志发表的“马”画,就是在那小屋里以床当桌创作出来的。他常和西方艺术家交流,法国一些省区也请他进行关于中国文化的讲学。他看到西方艺术有着各种流派,而当时中国艺术思潮流派却十分单一,更没有本民族的现代流派艺术。他苦苦的思索着,如何创出中国现代绘画艺术,这也是他的求索。他清楚的认识到不能简单模仿西方,要探寻创造自己的民族性的东西。他发现在中国传统宝库中,抽象艺术的因素,其实远远早于西方现代派,应加以发掘,古为今用。因从小习练书法,背颂古诗词,受过严格的传统教育。使他对中国的汉字,书法,诗词古典文学有着不解的情缘,又加上西方印象派的色彩吸引了他。这些都给了他许多灵感,使他进入了新的尝试。他说:‘我画一个事物,不再追求画像它,而只是表达这事物的精髓,以及我对它的感受。我让自己的想象在汉字和诗词中漫游。给人以更多的想象空间。’正如哥德所说“古人最高的原则是‘蕴意’。这原则的运用达到最高效果就是美”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于是他有了许多新的作品,如‘帆’‘仙’‘醉花荫’‘笔’……。由早期严谨的写实风格进入到一个新的镜界。既不是绝对写实,也不是完全抽象,而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境’理论,表现了有条不紊的理性之美与任性奔放感性之美的结合。在当时许多评论中,1986年《巴黎自由之声》的评论是:“陈德弘自来到巴黎后,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中国传统的绘画及书法。其研究成果是一种高度创新的绘画形式,是中国书法中的振笔疾书的表意与西洋寛广用色的结合,给中国绘画增添了创造性的,新鲜的境界,陈德弘是一位少见才华的艺术家。”
经过努力学习,陈德弘掌握三种语言。在人人必读红宝书的文革年代,为了学好外语,他特意买英文版和法文版的毛泽东著作,把学“红宝书”的机会,也用来学习外文。由于外语的优越条件,他阅读了大量外文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史,对中西方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对于中文,他说:“我一直十分热爱中国的汉字,书法,古典文学诗词,尤其来到国外,可能由于自己不是‘身在此山中’,更体会到汉字,书法,古典诗词中蕴藏的深博的智慧和无穷的趣味。”他在国外的创新作品, 许多都得灵感于汉字。后来他用法文写了一本“中国书法的精神与实践”受到法国人的喜爱,此书在欧洲出版后,美国国家图书馆加以收藏。他还和别人合作写过《创世之笔》,《皇帝与仙》,《表意王国》等法文书籍,其中主要是他的画作。
多年来陈德弘在法国,英国,美国,德国,荷兰,香港,比利时等地举办过个展,国外媒体如‘合众国际社’《国际先驱论坛报》《星期日电讯报》《费加罗报》‘,等许多报刊作过对他的报导,也得过一些奖。
这次展出的作品是他艺术人生的一部分,每件作品有着历史时代的烙印,好像讲述社会的变迁和故事。在他70多年来的艺术人生道路上,兴趣是多方面的,不论是雕塑,还是绘画,书法等都是他的所爱。他一直都很低调,深感自己不是专家,只是在勤奋地不断地提高各方面的艺术修养,“求索”是他全部艺术的宗旨。他在海外已有30多年了,近年才常回国。也希望借尚8国际艺术中心这个平台,作个汇报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