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何佳个展,致敬导师伊门道夫&吕佩尔茨
开幕时间:2015-05-01 15:00:00
开展时间:2015-05-01
结束时间:2015-05-14
展览地址:晨画廊(北京798艺术区七星中街南口)
策展人:朱晴,执行策展:刘美君,学术支持:郭宇宽
参展艺术家:何佳
何佳
出走者何佳前言
德国表现主义在今天的艺术界看来很重要,为什么?无论是艺术家创作、学术研究还是藏家体系的建立,德表都是不可逾越的风格和标签。纵览全球艺术史,前卫艺术孕育的第一支队伍正是德国表现主义。随着中国当代艺术1978年发展以来,无论是技法还是观念,我们本土的艺术家已经不乏超越德表的杰出者。
作为中国最早通过德国国家学院正式考试进入德国国立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拜师在德表大师伊门道夫与吕佩尔茨门下的中国学生,我们从何佳身上看到的已经不仅仅是个体的努力与天赋,还有所谓的体系完善与视野拓展。
出走者何佳,是内蒙古律师家庭的独生子女,大学时期学习中国写意画。追溯决定申请留德的原因,可以简化为对表现主义绘画精神的绝对崇拜。"那时候看到德表的作品觉得非常自由,心里很感动。但是申请时我对导师说我没画过油画,我是画中国画的。可是老师伊门道夫说没关系,你来吧",何佳娓娓道来。她的个人气质更多几分古典女子的婉约,她此次展览的近两年作品也不同于德表的典型绘画,而是多了写意的风景、多了女子的娴静、多了温婉的情绪。是的,何佳开始在创作中剥离德表的视觉效果,反而糅入文人绘画的视野,重新拾起了画面中的透视、具象,通过远近式构图模拟出观者的视野。很多青年艺术家还在技法中求索时,何佳已经站在大师的肩膀上,游刃有余了。请我们把欣赏的目光投向作品局部,从独具匠心的纹理中捕捉到岩彩的身影--对中国绘画精神与手法的巧妙经营,令我们欣然领悟,这个从传统艺术创作中出走的艺术家,在悄然回归了。
"通过绘画找到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观察世界和观察社会的方法。通过对现实风景和人物的描绘,意在发自内心,强调感性的、非理性的因素和某种程度的神秘感。"导师伊门道夫教授这样描述爱徒何佳的绘画。在何佳的出走和回归中,我们坚信她凭借自身的魅力,不只美化了理想,也美化了现实本身。
评论
20世纪60年代开始,以AR Penck、巴赛利茨、马尔库斯·吕佩尔兹、约尔格·伊门道夫为代表的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开始影响世界。
“通过绘画找到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观察世界和观察社会的方法。通过对现实风景和人物的描绘,意在发自内心,强调感性的、非理性的因素和某种程度的神秘感。”导师伊门道夫教授这样描述她的绘画。
何佳,留德青年女画家。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03年毕业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同年通过德国国家学院正式考试进入德国国立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2008年获得艺术硕士及艺术大师生学位。
在学习和认识了德国表现主义绘画以及表现方式,结合中国传统绘画语言的“写意性”,尝试画面氛围的营造和意境的表达。绘画保留了表现主义风格的绘画性,也结合中国画的韵味和情调。
何佳的作品中有着女性艺术家的细腻和敏感,她画中致巧若拙的形象,自由流畅的笔触,明丽轻快的色彩都给欣赏者带来亲切美好的感受.她的画风结合了传统中国绘画的内在表述,对富有诗意的风景,模糊的情趣表达与自60年代起在德国越来越重要的新表现主义绘画传统相融合,展现了一种新传统新表现之美。
何佳的绘画看到的不是诱人的风景和自然之美,而是感受到形式背后一种情绪的涌动。
阐释
对现实风景和人物的描绘.意在发自内心,强调感性的、非理性的因素和某种程度的神秘感.在学习和认识了德国表现主义绘画以及表现方式.结合中国传统绘画语言的“写意性”.尝试画面氛围的营造和意境的表达。绘画保留了表现主义风格的绘画性,也结合中国画的韵味和情调。
在面对自然景色时,强调自己的内心感受,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与心理空间和特定的自然景色融为一体。作品抛弃了写实和再现,但又没有完全脱离物象,在对自然景物进行概括、提炼的过程中,用意象的笔触和较大的色域构建了一种朦胧、含蓄、沉稳、神秘而又富有诗意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