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月相忘”新加坡艺术家陈建坡书画篆刻展
开幕时间:2015-05-28 10:00:00
开展时间:2015-05-28
结束时间:2015-06-04
展览地址:北京画院美术馆
参展艺术家:陈建坡
由北京画院主办的“水月相忘——新加坡艺术家陈建坡书画篆刻展”于2015年5月28日上午10点在北京画院美术馆隆重开幕,展览共展出艺术家陈建坡先生的书画作品80余幅,篆刻作品20余方。展览将于6月4日下午1时结束。水月相忘取自禅宗的《五灯会元》“水无蘸月之意,月无分照之心。水月相忘,方可称断。” 断除妄见,就是超越意识的束缚,澄明感悟,洒脱自在。水月相忘正是艺术创作者物我两忘的审美观照,此次展览将集中体现陈建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最全面的艺术探索与成果。
《水墨四相》-陈建坡的艺术世界文/杜南发(新加坡前资深报人、书画鉴赏家)
【刻印少年】
中国金石画派一代宗师赵之谦,17岁“始习金石之学”;海派大家吴昌硕20岁开始刻印;新金陵画派领军人物傅抱石年纪更小,8岁仍读私塾时就开始摸索自己刻印,并因刻印涉及文字才开始勤习书法。
这几位中国近现代书画大家,原来都是“刻印少年”,刀石攻错的力度与气度,影响了他们一生创作,也引领着整个时代的创新风潮。
水墨画家陈建坡也曾是一位刻印少年,从篆刻出发,涉足丹青,以雄强气势,运刀舞笔,展开他独具性格的书画之路。
在中学时,陈建坡就因业师影响,开始刻印及喜爱上中国书画,但后来报读的南洋美专却没开国画系,只好进了西洋画系,学习素描油画,毕业后才专攻中国书画。篆刻入门、西画起步、热爱中国书画笔墨,成长于东西方文化汇聚的南洋,多元交会的机遇,构成陈建坡艺术观念和创作的沃土,形成他艺术命脉中的多重血缘。生活在南洋,远离各种传统束缚,能够自由结合传统基础与现代审美观念,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让陈建坡成功创作出大量题材独特、个性鲜明,具有时代性、开拓性的新水墨作品;书法篆刻亦入古出新,自出精神,自成一家风格。
他的作品,有传统笔墨丰富的内涵意趣,有现代艺术灵活的自由观念,有书画篆刻融合形成的特殊风貌,处处生风,卓然不群。陈建坡据深厚的传统功力,秉实力发挥创意,步步生华,成为新加坡代表性的重要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备受海内外众多专业单位和书画界人士的赞赏与肯定,并获得新加坡国家文化奖的崇高荣誉。更动人的是他在艺术的道路上,总是不停探索和尝试,总是不断带来新的惊喜。
【花间色相】
书画是陈建坡艺术的主轴,创作始于上世纪70年代,1972年就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作品入选“亚细安(东盟)美展”,初试啼声,便见不凡。因受业师陈宗瑞和施香沱影响,陈建坡的书画延承近代中国书画主流的“金石-海派传统”,喜作品深受吴昌硕、任伯年影响,但他很快就有“师古而不泥古”的领悟,学习吸收前人笔墨技巧,以自己的性格,探索新的题材和表现方式。
在70年到80年代期间,陈建坡就开始大胆尝试,才华横溢,显山露水,备受各界瞩目和赞赏,最突出的是“彩墨红荷系列”及“南洋花果系列”。彩墨红荷系列,是以泼彩水墨渲染的“没骨”创作,画面水色淋漓,自然蔓延交错,有西方水彩与色泽效果,意境却充满东方情韵。题材有山有水有戏剧人物,唯以大片水蓝为主调的彩墨红荷品,最具个人风格。这是陈建坡迄今唯一最“非传统国画”的创作,体现了他敢于尝试、自由开放的创作精神,及追求自然趣味的审美意识。
南洋花果系列,是中国传统的工笔写意创作,用笔具有吴昌硕的厚重与任伯年的挺俊,题材有部分是中国传统山水花鸟,其中描绘棕榈、椰树、 胡姬花、榴梿、红毛丹等南洋风情的花果树木,是陈建坡最成功的尝试,以地方特色题材,表现了深厚的传统功力,凝练灵动的笔墨语言,确立了个人鲜明的笔墨特色。陈建坡这段时期创作,题材多元,手法多样,风格缤纷,色彩斑斓,如入花海,满径风情,可概括为“花间色相”。
【人间世相】
90年代期间,陈建坡充分利用南洋自然与人文环境,以新手法表现中国传统与南洋题材,创作了风格独特的“人物系列”和“墨趣系列”。“人物系列”,画达摩、印度人、新加坡印族传统的大宝森节、印尼峇厘的街边小贩、兴都庙,及中国旅行途中所遇见的民间素人等。
这些平凡的民间素人,都是生活中真实生命,特别是生活在南洋的印度族和峇厘的马来族岛民,他们对传统执着的态度和朴实的感情,让画家深为触动。“在现代化与环球化的变化中,对传统坚持、对自身文化执着的人,我觉得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大美”,陈建坡这么说。这系列创作,主要用双勾笔法,勾勒写生;以看似随意的笔触线条,构成富于情感张力的效果;而提炼自生活的题材,更让这系列作品具有朴实的生命活力。
在一件描绘挑担小贩的作品上,陈建坡题写了《菜根谭》一段话:“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劳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扼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天且奈我何哉!”这段人生感悟,也透露出画家自己认真而达观的人生与创作精神。“墨趣系列”画的是花鸟树木,有中国传统题材,也有南洋题材。画家特别利用熟纸,创造各种墨迹的痕迹,和笔墨相辉映,形成特殊美感效果。
最特别的是一件白鹭鸶作品,满纸墨色淋漓,几乎密不透风,大片墨荷之间的留白,却隐然是一只白鹭鸶的形象,物象浑然交融,别趣顿生,又有“天地浑然一身藏”的内涵意味。陈建坡这期间作品,发挥中国笔墨特性和个人性格,题材和表现手法迭出新意,体现了他对生活景象的细心观察,慧眼用心看世界,世间万物皆有情,可称为“人间世相”时期。
【水月忘相】
进入新世纪,陈建坡的创作出现了脱胎换骨的全新变化。约2005年前后,他因病有过一场面临生死的惊心经历,真实虚幻,一夕转化,悲欣交集的情境震撼,惊魂甫定之后,他停笔了一段时间。这段日子里的陈建坡,只是随意读书,归其本心,让自己安静下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那时候心里觉得没有任何新意,意态阑珊,不想提笔,以前旧的东西不想画,新的也画不出”,他后来回忆说,“有一天读书,刚好是禅宗的书,读到‘水月相忘’这句话,忽有触动,顿觉豁然开朗,天地一片清明。”这一刻触动,陈建坡全新面目的“水月相忘系列”就此诞生。
他说:“我不懂佛学,只是自己感觉水月相忘的意思,应该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生心,就是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所以应该让自己的心不要抱任何主观意识,纯粹跟着宇宙的自心,也就是佛心。”有了这一感悟,他说:“我就觉得不应该执着于自己的看法,要让自己放松,让本性流露,完全开放,随心所欲地创作。当下觉得很开心,很快就创作出一系列作品来,就是水月相忘系列。”
这一系列,以水月游鱼为内容,最特别的是画面上聚集许多“红色符号”,是一群红色的小条纹片,到处散布,形成千变万化的不同构图,既醒目,又迷离。这些特别的“红色符号”,陈建坡说自己也不知道那是什么。
“有人以为是水草。是鸟群、是云朵”,他说,“其实我画的时候,心里并没有具体的对象,它们并非代表任何事物的形态,只是一种感觉的形式,如画面上的水,其实并不存在,只是通过画面景物构成,如鱼在月里的浮游,让人可以有水的感觉,能有印象,有感触就行了,是什么已不重要,这就有点抽象的意识了。”为什么会这样想?“以前绘画重具象,觉得画有定式,就应该是这样,自己给很多东西下定义,最多只是在技术上作些改变,一直不敢离开,很受束缚”,他说,“禅宗水月相忘的境界,就是本来无碍,天马行空。所以艺术创作要摆脱常规想法,就不应只一味困于画得合不合理,像不像,才能自由自在地表现艺术之美。”
所以“水月相忘”系列,就是具象与抽象的结合,籍水交融,作品里,只有鱼和月是具象的,那些“红色符号”全是抽象的表现。作品里往往有两条游鱼,在中国文化里,双鱼是很古老的生命力象征,但陈建坡并没有想这么多,他画双鱼,只是为了表示“形影”,犹如水月,都是虚实,具象与抽象也是虚实。
陈建坡独创的那些红色抽象艺术符号,若要作形象解读,也可以理解为水上光影,亦虚亦实,却有着流动不居的万象之美。对此一“独家”艺术符号,陈建坡特别使用了他喜欢的黑红蓝三色系。在东方,黑色是玄色,是一切的母色;红色是喜色,蓝色是富文化气质的天青。独特的颜色构成,使此抽象符号具有浓厚的东方韵味。
禅宗《五灯会元》云:“水无蘸月之意,月无分照之心。水月两忘,方可称断。”断除妄见,就是超越意识的束缚,澄明感悟,洒脱自在。水月相忘,水月忘相,都是一样道理,
【无形妙相】
新世纪进入第一个十年的时候,悠游于水月相忘世界里的陈建坡,渐渐把月亮也“忘”了,画面上不再出现水月的痕迹。“最初没有月亮,还有双鱼,后来只画一条鱼,有一天,我连这条鱼也放了”,说到这里,他也笑了。月和鱼,是水月相忘系列里仅有的写实形象,消失后,画面就只有大片以红色为主调的光影式艺术符号,继续流动,继续任性,自在地变化出各种美丽的形态。
这一来,就进入了纯粹的抽象。从纯粹具象进入纯粹抽象,是陈建坡艺术生命一次重要的飞跃。陈建坡说:“我很早就想画抽象,几十年前,赵无极来新加坡,我在博物馆听他说他自己在作画时,没有主题,没有什么想法,想画就画。当时我很难理解,觉得这根本不可能,没想法又没主题,要如何作画?后来自己慢慢领悟,其实中国传统画里的写意,追求的就是随情挥洒,随意延伸,这就是抽象。
但抽象画并非胡乱涂鸦,而是和写意画一样,都需要平时技术的磨练,需要生活经验的积累,还有美学观念的认识,有了这些之后,还要有开放的心灵,才能把这一切挥洒出来。”他说:“我觉得抽象画的意境,就是’随心‘,这点和中国的写意画是相通的。”这点,和水月相忘里无拘无束的禅意,也是相通的。这正是中国古代美学“大象无形”的境界,陈建坡这一系列创作,就以此定位。但和一般抽象画不同,这一系列画上有许多诗文题识。
对此特殊现象,陈建坡的想法是:“虽然我想画抽象,但要画的还是中国水墨,不应单纯只有图形和色彩的视觉符号,仍然得把持及发挥中国美学的元素。”他说:“在画上题字,是中国书画和全世界绘画最大的不同,这不仅是形式,还关系文化内涵。所以我画抽象,觉得还应该以中国书法题字,即使看不懂,也能明白这是中国画,同时还可以丰富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
这就是陈建坡创作的“中国式抽象画”,或可称为“中国文化抽象水墨”。中国当代抽象水墨世界,几乎都是纯粹以图像表达的现代观念作品,陈建坡引进传统诗文书法的“中国文化抽象水墨”,是一项融合古今、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大胆探索与创新!不仅如此,陈建坡还进一步把中国书法的气势,引入为画作构图,用传统书法来画抽象,探索另一种现代”以书入画“的观念和表现。《老子》的“大象无形”,说的正是天地生命的无形之气。以“大象无形”定位的这一系列书法抽象创作,是一场文化和生命的观照,是陈建坡艺术生命之路上一座动人丰碑。
【书法篆刻】
陈建坡大胆探索、敢于尝试的创意精神,也体现在他的书法和篆刻艺术。陈建坡书法,早期喜欢米芾书法,后来又喜欢王铎,因为篆刻又潜心研写金篆隶碑,以个人性格融合各家,很早就树立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用笔稳健、厚重、雄劲、挺秀,是新加坡最具个人面目的书法大家之一。
随着绘画观念的改变,近年来他的书法出现了不一样的神采,显得更为飘逸无滞、略脱行迹,自得其乐。他说:“现在写书法,开始懂得如何把笔放松,这一来,突然觉得天地更宽广了,又发现很多东西,感觉自己好像刚开始进入一个新天地...。”在书法的表现形式上,他也改变传统格式,大胆进行各种新尝试,如把许多对联集合写成一件作品,或把传统以手卷表现的多体书法,以立轴方式呈现,或以画面构图方式撰写书法等等;把书法作为一种视觉表现形式,给人很新鲜又丰富的感觉。陈建坡的篆刻,也走出传统治印以实用为主的观念,强调篆刻艺术的独立性。
2013年他受邀在中国艺术院中国篆刻研究院讲话时就表示:“我认为篆刻艺术在当代应该更强调它的独立性、时代性、开拓性、和个性,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贴近当代的审美观念,摆脱创作时受到实用性的束缚。基于这样的观念,陈建坡的篆刻,印石喜欢保持自然,依形篆刻,打破了传统印石的规范,形成一座座刻满文字的“微型摩崖石刻”。
或许是天道酬勤,陈建坡竟然有缘在南洋遇见新发现的“南山石”,这种极似寿山石的月蜡石,色彩丰富,南洋原地采集,让他既可保留石材原状,又能利用石色变化篆刻,产生不同效果。刻印章法,随观念改变,表现更丰富,各种字体,古今诗文,全都随心运用,无拘无束,让传统篆刻走出印石的基本规范,真正和石材自然结合,成为具有独立个性的艺术结晶。
【痴黠随心】
痴黠轩,心斋,是陈建坡画室斋号。他早年自定的这两个斋号,仿佛是一份命定的,预示着他艺术生命伸展的轨迹。痴是执迷,黠是聪慧灵巧,一是高度感性,一是高度理性。认识陈建坡的人都知道,他对自己喜欢的艺术,无论石头、陶塑、木雕、甚至摄影,一旦爱上,便一往情深,执著痴迷;对篆刻书画,更是沉醉其中,神魂颠倒。但他对艺术创作本质的追求,却始终十分清醒认真,敢舍、敢破、敢立,毫不眷恋,不断寻求新的突破。
有痴才能入,有黠才能出,痴黠二字,正说明了陈建坡艺术成就的“秘密”。随着生命的成熟和因缘感悟,陈建坡的创作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具象到抽象,进入了物我相忘的“随心”境界。痴黠随心,两个境界,却是一路修行,始终保有一片真心,就有无限鲜活的欢喜。做人如此,创作也如此,这就是陈建坡的人生和艺术世界。
【水墨四相】
花间色相、人间世相、水月忘相、无形妙相,是陈建坡水墨四段创作历程。相是现象,也是形象。陈建坡的“水墨四相”,展现的是画家由具象到抽象创作观念的转变,也标志着中国传统水墨在新加坡开拓的一道“南洋新水墨”风景。经历近半世纪没有停止的研究和追求,陈建坡的彩墨、水墨、书法、篆刻,都走出自己的新路,而且一路上都有动人可喜的收获。这一路新的惊喜,犹如微凉鲜美的晨风,穿越传统的天空和现代的大地,在人们的艺术视野与心灵之间,带来新的生命气息。
【南北交流】
2015年5月立夏时候,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特别邀请陈建坡,于该院美术馆举办书画篆刻展,定名《水月忘相》。王明明是中国当代著名画家,被认为“是当代发展中国传统艺术的中坚力量。他的画显示了传统绘画样式在新世纪的生命力”,他曾到过新加坡、日本、香港、台湾、加拿大等地举办个展及讲学,重视及了解中国传统书画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对陈建坡的艺术创新深有体会。
王明明认为书法与中国画中的线条是世界上其他任何艺术都无法比拟与取代的,他特别邀请陈建坡到该院举办个人展览,让陈建坡以独特书法线条建构的“新加坡新水墨”,能够和中国当代水墨世界,进行直接交流,对中国水墨走向新时代的探索之路,可以互相观摩体会,是一次具有特别意义的“南北交流”,也是新加坡水墨艺术在北京一次美丽的花开。
(2015.03.06 访痴黠轩与心斋主人把盏畅谈后记)
刻印少年
新加坡艺术家陈建坡是新中国的同龄人,出生于中国广东,13岁时他才离开大陆随家人迁往新加坡,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慧根已经深深的植入到他的心田。陈建坡曾是一位刻印少年,在中学时受业师陈宗瑞和施香沱的影响,开始刻印并逐渐喜爱上中国书画。由于当时的南洋美专没有开设国画系,陈建坡只好先进入西洋画系,学习素描油画,毕业后开始专攻中国传统书画。他从篆刻出发,逐渐涉足丹青,延承近代中国书画主流的“金石——海派传统”,深受吴昌硕、任伯年影响,但他很快就有“师古而不泥古”的领悟,学习吸收前人笔墨技巧,以自己的性格,探索新的题材和表现方式。以雄强的气势运刀舞笔,开创出自己独具性格的书画之路。
人间世相
陈建坡充分利用南洋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以新的手法表现中国传统与南洋题材,创作出风格独特的“人物系列”。艺术家在“人物系列”中经常表现印度人、新加坡印族传统的大宝森节、印尼峇厘的街边小贩、兴都庙,及中国旅行途中所遇见的民间素人。这些平凡的民间素人都是生活中的真实生命,特别是生活在南洋的印度族和峇厘的马来族岛民,他们对传统执着的态度和朴实的感情,让画家深为触动,这些表现南洋当地风土人情的作品也是此次展览中的亮点之一。
水月相忘
“水月相忘”系列是具象与抽象的结合,籍水交融。作品里只有鱼和月是具象的,那些“红色符号”全是抽象的表现。作品中常常会有两条游鱼,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双鱼是很古老的生命力象征,但陈建坡并没有想这么多,他画双鱼,只是为了表示“形影”,犹如水月,都是虚实,具象与抽象也是虚实。陈建坡独创的那些红色抽象艺术符号,可以理解为水上光影,亦虚亦实,却有着流动不居的万象之美。对此“独家”艺术符号,陈建坡特别使用了他喜欢的黑红蓝三色系。在东方,黑色是玄色,是一切的母色;红色是喜色,蓝色是富文化气质的天青。独特的颜色构成,使此抽象符号具有浓厚的东方韵味。
新加坡艺术家陈建坡不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敬意,对童年生活过的大陆也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常常谈起回中国办展就像是回家省亲。此次北京画院特别邀陈建坡先生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将展示新加坡地区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发展现状。此次陈建坡先生携作品和首都美术界与普通观众进行直接的艺术交流,也堪称一次具有特别意义的“南北交流”活动。
陈建坡简历
陈建坡,字伯平,号晓庄、心斋、痴黠,以痴黠轩名其室。一九四九年生于中国,一九六二年移居新加坡,一九七零年毕业于南洋美专,从事中国书画篆刻研究,于国内外举行十三次个人画展。
历任啸涛篆刻书画会会长,现为该会顾问。新加坡国家美展东方绘画评委,国家文化奖及青年艺术家奖评委,南洋艺术学院中国画讲师,书法家协会评议员,中国西泠印社社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韩国篆刻研究会永久名誉理事。曾获新加坡国庆美展优秀作品奖,陈景昭书法艺术奖,啸涛篆刻书画会颁予之艺术成就奖、杰出作品奖。辞条辑入新加坡美术家名鉴,中国当代书画名人大辞典,当代艺术名人录, 世界华人美术家书画集,新加坡巅峰人物录,新加坡百科全书。出版有《陈建坡作品集》、《澄怀味象——陈建坡书画篆刻集》、《陈建坡的艺术世界——书画篆刻摄影集》、《乘物游心——痴黠轩烟云翰染》、《铁笔朱痕——陈建坡篆刻集》、《开天辟地——陈建坡篆刻集》。二零一零年作品获世界和平奖,二零零一年获新加坡政府颁予艺术界最高荣誉——文化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