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加密心兽”孙亮、周洪亮双人展

开展时间:2015-06-18

结束时间:2015-07-31

展览地址:十方空间

参展艺术家:孙亮,周洪亮


展览介绍


根据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在资本主义高度异化的社会里,人类的堕落导致启蒙理性日益成为压制人的新暴力,真理并不向人们直接呈现,理性也已经丧失了对真理的认知能力。本雅明认为,救赎真理非艺术莫属——万物的意义不在于表象,寓言与象征这套拐弯抹角、缺乏效率的语言体系,正好为真理加密——只有这样才能对抗专制编码,才能打碎现存社会的虚假表象,让认知真理成为可能。

这次展览的成型,因为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中,动物形态的表象之下都包裹着他们的真实意图。人们笔下的动物成为表达预言与暗示的载体,或成为挑衅固有文化的利器,这种传统由来已久,而值得我们探讨的是,这两位艺术家并不直接使用现实存在之动物,他们或是挪用“生成动物”,或是在图像中异化“存在动物”,德勒兹“生成动物”的后结构主义概念在这里显而易见。德勒兹的“生成动物”以无根基的类像对柏拉图“原本—摹本、真实—虚假”的二元论加以消解,“生成动物”不是“存在动物”,不是人与动物的二元对立,而是人与动物的互为解码。德勒兹的灵感源自于卡夫卡。在《变形记》中,卡夫卡把生命比喻为甲虫、洞穴动物或机器,从一种非人类的视角来想象生活,通过外形上的变异来抵抗专制体制的异化。

“生成动物”是周洪亮的兴趣所在。周洪亮的作品首要关注的是关乎人与动物的互为观看,视觉之物之间的标准、立场和边界被模糊,并构成了一种变形关系,变形表象背后的意象,是艺术家从人性的肖像学上所观察到的“心兽”,他在图像上的心理写实越过了表象。出自罗马尼亚作家赫塔?米勒小说中的“心兽”,也是对抗专制体制异化的一种手段,只不过从外形异化转变为内部异化,在内心中“生成动物”,这个“内心的野兽”被普遍理解为人的欲望。人能轻易地觉察欲望,却未必能借由艺术准确地表达欲望。师从著名艺术家苏新平、王华祥以及杨宏伟的周洪亮是个不容置疑的版画人,他在绘画中强调了版画的创作方法与理念,画面上的木刻、纸雕解放了传统绘画的羁绊,极微的细节流露出他对木刻的情愫。他对画面的干涉行为不仅打破了画面原有的属性,所塑造的图像涵盖的混合状态反而让艺术家的意图更显纯粹而袒露。

相较而言,研究生师从观念雕塑家展望的艺术家孙亮,虽然只是重构存在之物,艺术家对形式与概念的选择反而传达出了相反的信息。初看之下,孙亮的装置作品《墙》是对充满历史印记的中国传统宫墙的重构,艺术家在作品中对神兽、金框、青天、红墙等历史中的形式与装饰,进行了档案式的解构与重组。这种对历史档案般的视觉材料的提炼是耐人寻味的,在经过时空场域的转换后,高达4米的体量不无冲击与挑衅,这种重现并不以美为目的,孙亮一再强调,艺术家的作品必须与他所处的当下实现对应。孙亮早年跟随艺术家王华祥学习造型基础,从早期文艺复兴的绘画到现代主义绘画,孙亮吸收了较好的造型营养。另外,他并没有选择使用摄影的方式简单地挪用神兽图像,包括在对青天、红墙与黄金色等历史视觉符号的精心提炼,处处体现了艺术家本人对中国历史与当下的一种私人理解。孙亮非常重视历史遗物——它们既是历史见证,又是景观素材,前人观察与回应世界的秘密正隐藏其中,而孙亮对这一切有着敏捷的感受力,这种感受力让孙亮感觉到一种与生俱来、超越自然的天命,一如诗人西川的诗句:“我的记忆/远远多于我同时代人的记忆/虽然这并没有使我多么与众不同/但我的确比别人多知道一点有关死亡和文明的秘密。”权力和欲望并不是历史之物,看似客观的秩序实质正被人为地操控,为了质疑这种权力结构以及揭示某些秩序的荒诞,艺术家采取了象征的策略,邀请和促使观众参与他的思考过程,这是他挪用历史符号的基础。

撰文:陈颖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