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练:MCAM单人表演剧场
开展时间:2015-07-10
结束时间:2015-07-29
展览地址:上海市闸北区永和东路436号(近平型关路)
参展艺术家:金田勝一,北川宏人,西澤千晴,松浦浩之
主办单位:明圆当代美术馆
“排练”是剧场最日常的状态,在今天的剧场,排练也不再仅仅是专业剧团、导演和演员的专属。MCAM单人表演剧场将在七月邀请来自不同地区的的剧场艺术家带来各自的单人表演作品,同时邀请观众参与到表演工作坊、座谈会、甚至表演本身等一系列“排练”行动中,艺术家和观众将一起通过共同排练和表演探讨作为个体的生存状态以及个人与自身、个人与他人、个人与世界的关系。单人表演剧场将分为上下两个部分(7月10日-12日/7月24日-29日),在两部分之间,美术馆将进行“排练行动”公共计划,将馆内空间免费提供给个人和团体进行与表演相关的排练,美术馆也将借此机会进行自身作为更开放的公共空间的一次“排练”,并在日后持续进行“排练行动“计划。
活动及艺术家简介:
单人表演座谈会(I):行动舞谱 嘉宾:吴文翠
行动舞谱(Action Spectrum)
“行动舞谱”是融合东西方表演艺术的形体训练法,透过周遭任何可以“銘印”的物质、介质、记忆场景等,进行身体、心灵之溯源。 主体精神由以下三种训练方法揉合而成:波兰戏剧大师葛罗托斯基(Jerzy GROTOWSKI)的“神秘剧”创作与训练法门、日本舞踏大师土方巽(Tatsumi HIJIKATA)的“舞踏譜 (Butoh Fu)”创作与训练法門、台湾太极导引锻炼法门,形成独特的“肢体剧场(Physical Theater)”,乃为戏剧与舞蹈合一的总体剧场创作训练概念。
实践示范:《蛇,我寂寞》
创作缘起:本剧创作的出发点在于提醒——人类对爱的渴求是没有性别差异的。爱就是爱本身,如此而已。
演出形式:表演者如述如歌如舞的肢体剧场(舞蹈剧场),非传统话剧。
首演:2004年三月19,20,21日,牯岭街小剧场,演出五场
吴文翠 梵体剧场总监
多次获选获亚洲文化协会(ACC)奖助计划;2006年获云门舞集文教基金会“流浪者计划”奖助,赴日本关西进行“古寺与舞踏之旅”;2007年-2010年丹麦OM剧团驻团艺术家。
主要编导作品:《风沙木麻黄》、《蕃茄倾向》、《虚拟羊逃》、《白鬼》、《重生》、《花非花》、《蛇,我寂寞》、《雾非雾》、《在不断剥除的路上》。
每日动作x明圆当代美术馆 舞蹈工作坊 导师:何其沃
独立艺术家何其沃2015年应“第二届时代美术馆社区艺术节”邀请,发起“每日动作”项目,与十位普通女性对自身的“每日动作”进行重新审视与探索,还原、重叠、重构住在身体之中的“本我”。此次“每日动作x明圆当代美术馆”舞蹈工作坊透过唤醒身体的知觉,打开参与者内心与敏感的身体,创作出更多属于“每日动作”的即兴。同时,指导每位参与者将自己的“每日动作”重新编排,成为可以分享的展示,工作坊的成果亦将成为何其沃表演的主体。
何其沃/二高 独立舞者、编舞 二高表演艺术总监
毕业于中山大学与广东舞蹈学校合办的现代舞大专班,后于香港演艺学院继续深造现代舞和编导,作品一直专注于通过肢体与视觉的角度探讨性别、身份与性别的迷思。
主要作品:多次为广东现代舞周委约创作,2013年香港艺术节委约作品《制作过程》,舞蹈录像《露西》获选2014年戛纳影展“短片角”参展。
单人表演剧场演出《你永远也无法唤醒一个装睡的人》 吴 梦
在设定好的30分钟里。一个女人的身体和几块石头。回到人和物质最初的交往中。从简单里重建人、物、空间和时间等的关系。?这是吴梦近几年持续探索的项目,曾参与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第一届东盟艺术双年展行为艺术单元、上午剧场、COART实验戏剧单元,并由此延展出不同时空界面和表演形态。
吴梦 艺术家,剧场工作者,自由撰稿人
其创作涉及影像、纪录片及行为表演等,公共议题和女性情感是其一直在尝试挖掘的主题。纪录片《上海青年》导演,入选第十一届南京中国独立影像展(CIFF XI)纪录片年度十佳。曾编导剧场作品《变形花园》(2013 上海下河迷仓)。她也是草台班2005年初创成员。
单人表演剧场演出《长凳》 导演:曹曦 演员:孔恐
第五届北京南锣鼓巷戏剧界单人剧,是一个国际戏剧企划中的第一部, 它由曹曦和英国剧作家Chris Cooper发起,参与者包括匈牙利的InSite Drama和来自英国的Theatre Ark,并正在发起意大利的合作。这个企划旨在集合世界各地的戏剧艺术家用最简单的资源制作单人剧,主要透过物件来回应不同地区的政治现实和人类状况。
曹曦 戏剧编剧、导演和戏剧导师、抓马宝贝教育体验中心创意总监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和都柏林圣三一大学戏剧系。曹曦认为戏剧拥有远远超过艺术形式本身的更广维度,对这种维度的开发是进入戏剧本质和推动戏剧及社会变革的途径。他主张戏剧应一直保持对社会的质问及挑战,并致力于戏剧与人类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哲学等学科的交叉碰撞。
主要作品:《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花与剑》《箱子屋》《长凳》等。
单人表演座谈会(Ⅱ):肢体默剧 嘉宾:姚尚德
法国著名默剧大师马歇马叟(Marcel Marceau)以白脸丑角表演闻名于世,其滑稽生动的表情及动作将市井小民的喜怒哀乐表露无遗,更在空间中创造了幻像虚实之美。
而回溯马叟求艺之路,被尊称为现代默剧之父的艾田德库(Etienne Decroux)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德库撇除了传统哑剧(pantomime)表情的变化,回归身体,从身体运动的线条及力度使用的逻辑中提炼出肢体默剧的系统。
在欧洲,肢体默剧被视为舞台剧、偶戏、小丑等领域表演者重要的训练,在所有的外在形式各自鸣放前/时,回归身体的力量与逻辑,或许是表演者一项重要功课。
单人表演剧场座谈会(Ⅲ):默剧出走- 横越单调的自身 嘉宾:姚尚德
一张默剧白脸带我走过了许多的城市乡镇,穿梭小巷人群,藉由表演,与人与环境展开交流与对话。交流之中,一段段故事因此被创造被连结,有感动、爆笑、也令人反思。在笑声、骂声、掌声以及有时的冷漠之声中,默剧持续出走,走进人群,走进对土地的爱护里,也走进艺术与社会的思考之中。
实践示范:《我的生活没有我》
原名“驱。壳”,于 2012 年首度在忠泰废墟建筑学院演出,首演十场好评不断。其中,知名舞评家陈品秀称编导演姚尚德“闪耀着 锐利的锋芒”。 剧评方祺端写到“驱。壳”同时也是都市人的心底里,渴望 被爱、被拥抱,却始终未能如愿、未能平抚下来的心魔,始终处于一种躁动不 安的状态,始终找不着休歇的地方。”
2015 年全新版本,姚尚德重新探讨各种躯壳(人、家屋、社会)的关联,试图用 肢体撞击出一首关于存在的诗。
姚尚德 编导演,野孩子肢体剧场团长,旅法肢体默剧表演者
毕业于法国巴黎第三大学戏剧系。历经Hippocampe,L’Atelier de Belleville等中心,师承Etienne Decroux肢体默剧体系学习。
2011年,“默剧出走”街头演出。2012-2014年再延伸该计划,以“野孩子肢体剧场”名义,开始走访偏乡、原民部落、小学、 弱势团体及社会特殊议题等“小角落”,以演出、即兴工作坊、就地创作与民众 及环境交流对话,试图让身体重回与社会及自然的连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