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这个东西其实并不存在。它是杜撰的,一点都不中立。艺术再现中的自然与社会认知中的自然紧密相连,形成双向的影响:社会从视觉文化习俗中建立起观看和体验自然的观念,同时,艺术家对当下社会的环境价值观进行投射和回应。对当代人来说,对风景的理解包括了“其作为意识形态之一种,用以塑造我们对自然世界的想象与建构。”
一直以来,风景都是东西方世界艺术史中的一个重要的类型和题材。尤其是中国的山水风景画,被誉为是“中国对世界艺术最大的贡献”,它深受道家传统的影响。威廉·沃森(William Watson)曾说:“风景艺术在中国绘画中的地位相当于裸体在西方的地位,其自身不变,却创造出视觉和感受的无限精微差别。”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对风景的描绘总与美学体验、其造成的不安以及伦理争议有关。如此一来,作品就不仅仅是对客观现实的刻画,而更强调了当下的社会及环境问题,以及人与自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风景艺术通常来自于与“真实的风景”之间的积极互动,并对其做出回馈。21世纪对“真实”的理解无法回避日新月异的大都市作为文化风景和虚拟风景的事实,这两者构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背景幕布。艺术家用到了上面提到的这些概念,来揭示人类如何从风景中汲取欲望,并又如何将自己的欲望投射回风景中。
群展“自然意会”包括了装置、摄影、录像,以及声音作品,汇集了当代艺术中关于自然的多元表达。艺术家们检验、挑战,并重新定义风景,不仅把风景视作为观看的对象,更视作为文化驱力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