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唯有家山不厌看——明清文人实景山水作品展

开展时间:2015-07-25

结束时间:2015-08-18

展览地址:北京画院美术馆

参展艺术家:邵昱皓

展览介绍


由南京博物院、北京画院共同主办的(中国古代书画研究·南京博物院藏品)“唯有家山不厌看——明清文人实景山水作品展”将于2015年7月25日至8月18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行。这是北京画院继“北京画院藏齐白石作品系列”与“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后,再度推出的又一专题系列展。展览以实景山水题材为切入点,聚集了文徵明、石涛、髡残、龚贤、王翚等三十余位明清画家的书画佳作,希望通过对实景山水题材的研究与展示,为当前绘画创作中的写生问题提供一些启发与深省。展览期间,一本融合了作品、画论、诗词与研究著述的画册也将与读者见面。

全新系列,北京画院联手博物馆开启古代书画研究

自2007年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以来,已经成功梳理和研究了三十余位画家的艺术历程。今年,北京画院将目光投放至中国古代书画,正式开启了“中国古代书画研究”这一全新的单元,并由北京画院美术馆与北京画院传统中国绘画研究中心共同承办。此后,北京画院将陆续与各大博物馆合作,利用博物馆的藏品优势资源与北京画院的学术研究成果,向观众展示中国古代书画的独特魅力。这是一种新的展示与研究模式的探索。自2012年起,北京画院已逐步与南京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山西博物院等各家专业博物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了美术馆界与博物馆界联合展示方式。这一优势互补的新模式,必将以更新颖的形式为观众呈现更多的传统艺术经典之作。

实景山水,看古代名家绘制的山水明信片

实景山水是中国传统山水画按题材而分的一个门类,多以写实手法描写自然山川、名胜古迹、园林宅邸等客观景致。相对于画家在游历之后,依靠目识心记所绘而成的胸中丘壑,实景山水画更为真实和可辨。它滥觞于魏晋,成熟于隋唐,至宋元鼎盛,到明清内容愈加丰富。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元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清朝徐扬的《乾隆南巡图》均是实景山水的佳作。

此次展览立足于这一主题,通过明清文人的实景山水作品,向观众展示了江浙文人的行旅风尚、古都金陵的遗民喟叹、私家园林的筑造热潮与隔空遥想的山水寄情……。一件件作品,就像一张张饱含情感的山水明信片,言说出画家对家山故土的热爱,对万里壮游的期冀。

四个板块,带你体会明清画家的家园情、故国泪

16至19世纪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这期间,就政治而言,中国经历了由明至清的更迭;就经济而言,则出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市民阶层的兴起。因此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酝酿而成的实景山水,无疑是由各种情绪交织而成的。因此展览根据作品情绪节奏的悲喜缓急,分为四个板块:“遗民泪尽胡尘里”谱写了明清鼎革之际,怀道抱德的文人以节义来表达的故国之思;“江湖万里水云阔”体现了旅游象征着“名高”成为社会风尚后,画家对山水纪游的热衷;“同看家山万叠屏”讲述了明清时期江浙文士重新建立地域文化的政治诉求,以及在这种诉求下迸发的家园之情;“信有山林在市城”汇集了明代造园之风勃兴下的园林绘画,真实地再现了几百年前的园林景致。

北京画院所做的展示与研究,总是面对当今美术发展中的困惑以及在继承创新中的难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此次“唯有家山不厌看——明清文人实景山水作品展”即是针对古人如何对待眼前之景这一问题展开的。不同于当代画家以照相写生再转换为绘画创作的方式,古人通过游历观察、目识心记来描绘其心中山水。表现地虽是眼前之景,画中笔墨却体现出文人的主观情感与学识修养。因此,今人对古代山水画的借鉴不应仅仅停留在笔墨层面,更需理解古人观察山水、认识世界的方法。展览希望观众可以从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实景山水画中选取自身所需的经典之作,进入古人传统,寻找古人真谛。

展览预告: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北京画院美术馆将于2015年7月29日至8月31日在一、二层展厅举行(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之“大爱悲歌——周思聪、卢沉《矿工图》组画研究展”。该展是今年文化部组织的“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的重要内容,敬请期待!

(王亚楠)

序一

王明明

北京画院作为一所集创作、展览、研究、收藏、教学为一体的专业机构,在2005年北京画院美术馆开馆伊始,就确立了以院藏2000余件齐白石作品及丰富的20世纪名家作品的收藏为基础,建构齐白石作品的常年陈列及“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两个品牌性展示与研究项目。经过十年的努力,已完成十个院藏齐白石专题展览及三十余个20世纪美术大家展览,出版了系列画册及研究文集。不仅获得学术界的好评,而且在社会大众中取得广泛反响。2012年5月14日,在建院55周年之际,北京画院成立了两个中心——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传统中国绘画研究中心。其中,传统中国绘画研究中心的工作重心放在对传统经典书画创作规律的研究上。经过三年的酝酿,今年,正式启动“中国古代书画研究”系列研究项目,以北京画院美术馆及理论研究部的展示与研究力量,对中国古代书画进行系统研究。本次北京画院与南京博物院共同举办的“唯有家山不厌看——明清文人实景山水作品展”,便是利用博物馆的藏品优势资源与北京画院的学术研究成果,向观众展示中国古代书画的独特魅力。这是一种新的展示与研究模式的探索。自2012年起,北京画院已逐步与南京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山西博物院等各家专业博物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了美术馆界与博物馆界联合展示方式。这一优势互补的新模式,必将以更新颖的形式为观众呈现更多的传统艺术经典之作。

中国山水画滥觞于魏晋南北朝,在宋元达于高峰,明清文人山水画极为兴盛。本次展览以明清时期文人实景山水画为主要呈现对象。实景山水,作为中国山水画中一个独特类别,多以写实手法描写自然山川、名胜古迹、园林宅邸等真实景致,现今留存画作十分丰富。在本次展出展品中,既包括如文征明、石涛、龚贤、髡残、王翚、杨文骢等绘画大家之作,亦含有以表现山水风貌或园林景色擅长的小名头画家画作。其中近半数书画作品属首次公开亮相,为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提供了新视角。

本次展览的一大特色是以学术研究带动展示呈现,引领观众在品味书画作品的同时,进入艺术背后所隐藏的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通过这些明清实景山水画,观者可以体会江浙文人的行旅风尚、明清江南的地域意识、私家园林的筑造热潮、古都金陵中的遗民喟叹、万里壮游中的寻亲孝行、隔空遥想的山水寄情等等。凡此种种,又无不与此时文人对家山故土的理解相关,故展名曰——“唯有家山不厌看”。以上思路既作为展览方式得以呈现,同时也汇结为画册中的研究文章。

北京画院的美术馆及理论研究部有着自己的特色。每一次的展示与研究,都面对当今美术发展中的困惑及在继承创新中的难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本次展览即是针对古人如何对待眼前之景这一问题展开的。不同于当代画家以照相写生再转换为绘画创作的方式,古人是通过游历观察、目识心记来表现其心中山水。其中一部分画家以写实方式描绘其居住环境,另一部分画家则在山水游历中表达自身的文人情怀。可以说,实景山水画表现的虽是眼前之景,画中笔墨却体现出文人的主观情感与学识修养。我们若能静下心来仔细品味,确能感受到这些画作之间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存在着完全不同的内在品味与外在风格。从这种意义上说,当我们面对几百年前的古人画作时,是不能带有今人眼光及评判标准的,而应胸怀敬畏之心,真正进入古人传统及历史语境中去,细心揣摩古人心中山水及其表达方式,如此才能体会这些看似区别不大的明清山水画作的独到之处。这同样也是当下研究中国古代书画所需的正确态度。

中国古代山水画有着不同于西方的独特的美学表达方式。研究中国古代书画,不仅需要认识笔墨、理解书画关系,更需要体悟古代文人所讲究的书卷气息。以现今眼光看,这些古人之作也许没有当下所强调的革新性、现代性与冲击力,但基于儒释道思想基础上所形成的中国古代书画,具有其特有的内敛静谧之气。文人在山水中身历其境的游历,在游历中与高人友朋交流。对于山水的认识,对于人世的修养,二者勾连在一处,漫溢于一幅幅实景山水画作之中。在这其中,既有身为读书人对入世为官的渴望,又有不被重用逃遁山林的隐心,多方面情感与思想的纠结产生了古代文人对山水的特殊理解。

从这层意义上说,今人对古代山水画的借鉴不应仅仅停留在笔墨层面,更需理解古人观察山水、认识世界的方法。希望通过本次展览,观者可以从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实景山水画中选取自身所需的经典之作,进入古人传统,寻找古人真谛。

乙未年仲夏于潜心斋

前  言

实景山水画是中国传统山水画按题材而分的一个门类,即以写实手法进行描绘客观真实的山水景致。相对于画家在游历之后,依靠目识心记所绘而成的胸中丘壑,实景山水更具有真实性、具体性和写实性的特点。因此关注实景山水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写实主义传统,挖掘其背后所深藏的种种社会内涵。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山水画的独立成科,实景山水亦表现出朦胧的萌发之势。顾恺之的《庐山图》、戴逵的《吴中溪山邑居》即为个中代表。不过此时的山水画创作强调“澄怀观道”,因此对景写真的程度尚有不足。隋唐时期,山水画渐已成熟,诸名家多有涉及实景之作,如吴道子的《蜀中山水》、王维的《辋川图》。不过真迹不存,仅能凭借传世作品揣测其中的笔墨韵味。五代、两宋,随着绘画技法的成熟,对于景物的如实再现已不是难题。无论是荆浩、关仝笔下嶙峋的北方山水,还是董源、巨然卷中氤氲的南方景致,亦或李成的寒林、范宽的溪山,都切实地反映出所绘地域的独特风貌。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更是以高度写实的手法描绘出当时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盛世,成为后世研究宋代历史、建筑、服饰、风俗的重要资料。元代蒙古王朝的统治使汉人为主体的“士”阶层受到压制,一时间文人多寄情山水“聊以写胸中逸气”。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王蒙的《青卞隐居图》均描绘的是画家隐居之地的山水丘壑。画面中除了对景物的描绘,更有一丝或愤懑、或落寞、或忧愁、或不平的情绪在其中。明代的实景山水在内容上又有了新的主题,胜景图和园林画流行开来。藏于南京博物院的郭存仁之《金陵八景图》,以一图一文的形式,记录了家乡的胜景,具有明显的名胜纪游性质。张宏的《止园图》更是突破了传统的绘画方法,依据园林“移步换景”的建造手法,描绘了一个游览中动态的止园。在此时,实景山水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意义,地貌特征也更加明显。明清的更迭无疑是注重气节的知识分子内心上的又一次沉重打击。他们不仕新朝、隐迹山林,以书画追思故国。石涛在《清凉台》中题“兴亡自古成惆怅,莫遣歌声到岭头”,髡残于《苍翠凌天图》中感“剥苔看断碣,追旧起余思”。而金陵八家则以家乡山水入画,借此表达对家园的热爱。龚贤绘摄山、清凉山,吴宏画燕子矶、莫愁湖,高岑写天印樵歌……不一而足。康乾盛世,为昭示王朝的文治武功,大量表现军事、政治题材的作品应运而生。由徐扬主持绘制的《乾隆南巡图》,其背景囊括了乾隆帝由北京启程,途经淮安、南京、镇江、无锡、苏州、杭州等地的沿途景物。山川湖河,亦或村落市井,一律交代地真切详尽。

继陈之佛与傅抱石的展览之后,此次“唯有家山不厌看——明清文人实景山水作品展”是南京博物院与北京画院的第三次合作,这也是北京画院开启“中国古代书画研究系列”的第一个专题展览。为此我们从院藏作品中遴选出实景类题材佳作,内容涵盖山水、胜景、园林、书法等,形制兼及立轴、手卷、册页、镜芯、通景屏,其中更有很多作品是首度面世。希望通过展览,可以吸引更多人对实景山水的研究与关注。

预祝展览圆满成功!

龚良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作品预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