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峰个展"Asynchronous, Parallel, Tautological, et cetera…"
开展时间:2015-07-31
结束时间:2015-09-02
展览地址:艺术门,香港中环毕打街12号毕打行6楼
策展人:陈浩扬
参展艺术家:倪海峰
艺术门画廊将呈献驻于阿姆斯特丹和北京的艺术家——倪海峰的个展。展出作品选自1980年代晚期迄今。通过展现在艺术历程中的体验,倪海峰拒绝以线性和编年的方式去诠释作品,如艺术家自己所说「处於零点或无重力的瞬间中。」
我们必须细读其中,将作品中暂时性和物理性内容从中抽离,以探询个中陈述的政治观点,并揭示以艺术来衡量一系列历史轨迹的内在意识形态结构。这种意识形态的形成,通常以隐藏创作者的个人经历和人文主义作为代价。「Asynchronous, Parallel, Tautological, et cetera…」探讨艺术家的个人经历以及这些经历如何在其连贯的宏大叙事性中抵制意义被分化。此外,倪海峰在艺术界中的边缘性角色使他在展示创作过程中遇到更为广阔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这个环境对他自我身分认同的影响时,有了更独特的视角。
如同霍米·巴巴(Homi Bhabha)写到:「由於文化意义的不稳定性造成民族文化在不同时段被矛盾地阐述——现代、殖民、後殖民、本土…这些总伴随着口口相传——我听说了而你将会听到。」
此次展览并不旨在成为一个回顾展。倪海峰对作品的挑选意在为解读作品开创新的可能性,不被「我听说了」与「你将会听到」的二元对立所局限。为了打破对作品的传统理解,倪海峰颠覆性地把凝视还给观者,并询问我们将如何对既有的个人经验给出定义;我们在批判他人的经历时扮演着什麽角色——在此艺术家本身绝不是最重要的作者。在许多人对文化杂糅怀有期许的今天,倪海峰揭露出殖民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给我们主观带来的心理冲击,以及如何在不断膨胀的文化经济中反抗,并寻求作为文化资本、强而有力的个人种族意识。
经由循环的叙述性,本次展览给予观者多重的出发点。实际上,「Asynchronous, Parallel,Tautological, et cetera…」描绘出倪海峰灵活而具高度适应性的创作策略:从把个人经历化作文字内容再题字於身体之上,或在接受其他文化之後的自我探索,至渴望自我毁灭以抗议不断创造意义的需求,这些议题不仅是此次展览的核心意义,亦相当符合自後殖民转变为全球化城市且极度渴望成为文化首都的香港。
《未完成的自画像》是一个将护照内的证件照转化为一系列难以辨认的文字和数字编码的装置作品。此作品可被视为一种直接的对抗,反之是宣扬拥护自我身份的来源和真实性。《仓库》为一系列80年代末的摄影作品,表达了我们渴望把个人记忆投射到物质上,而物质总易於改变。藉由纪录下自北京到阿姆斯特丹的旅程,《半影》表现出对越轨的需要和我们对辨别私人与公共领域的无能为力。以铜铸造的《事和物的保管》,是艺术家迄今为止在生命长河中积累下来的个人用品收藏,带有浓厚的自传性色彩。这些看似平庸的物件,作为残余物,影射出在我们这个时代的绵长历史中,个人特质的消磨。《作为瓷器出口历史一部分的自画像》阐述殖民历史在我们身上以他人之名侵入,这也是90 年间探讨身分政治的主要话题。《驯服》重申写作对於想保全自身的落难知识份子的重要性。《拆解》是一段双频道录像,描述一位女工把一本书撕开,随後再把它重新缝起来;在此,分隔劳动者、操控和艺术实践的界线变得模糊起来。《商品与金钱》呈现了卡尔·马克思(Karl Marx)《资本主义批判》中的一页,上面铺满了灰尘,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前景的衰败和疲乏。《同义反覆》记录了一位工人用缝纫机在一本艺术史书上创作一个复杂花纹的过程。文化生产和工业生产的模式渐渐变得相似。
倪海峰的自我评论非常中肯,他质疑艺术家充满矛盾的角色:是可以改变一切的桥梁,或仅仅是一名服务提供者?破碎的自我完全落入我们的故事中,并和本次展览产生不谐和的共鸣;我们必需依靠即兴创作和想像力作为出口,或是其他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