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公园”海珠湿地工作坊终期汇报展
开幕时间:2015-08-03 09:30:00
开展时间:2015-08-03
结束时间:2015-08-07
展览地址:海珠湖公园瑶溪怀古展厅
参展艺术家:闵庚灿
主办单位:海珠湿地管理办公室
“并非公园”终期汇报展 | 海珠湿地史上最丰富的“逛公园”体验
这个夏天来自全国各地不同院校专业的在校学生和行业新人汇聚“并非公园” 海珠湿地工作坊,他们光着脚丫踩着河泥,向蜗牛一样在海珠湿地慢慢蠕动,他们如密探般跟踪着龙眼偷盗者的行踪,探索着龙潭村龙船的秘密藏身之所,他们试图以Mapping的方式为观众展示最非常规最丰富的“逛公园”攻略。8月3日9点30分让我们来海珠湖公园瑶溪怀古展厅感受一次全新的“逛公园”体验吧!
何为「并非公园」?
Mapping:自下而上动态场地调查的全新方式
在校学生与行业新人混合工作坊交流模式
建筑、艺术、规划、景观多专业的跨界融合
过度设计的“市政观赏性公园”→更为人性和包容的“社区参与空间”
龙眼攻防大作战
湿地里种植的甜美的龙眼, 将周边村民和保安紧紧联系在一起, 每日在湿地公园中上演着一出又一出犹如猫和老鼠般的龙眼攻防战。作为一个协调者,我们希望以模糊边界、共享空间的方式使攻防战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最大程度地保护湿地中的龙眼、平衡攻守双方的需求。
龙眼组 | 组员:叶展琦(华南农业大学)、刘之欣(华南理工大学)、陈青莹(华南理工大学)、翁旋萤(浙江大学)、吴小娴(沈阳建筑大学)、胡泽浩(英国纽卡斯尔大学)
「快跑吧!蜗牛」 ——一只蜗牛在海珠湿地的逃跑计划
一只蜗牛在雨过天晴的湿润路面上缓缓爬行,忽然一只脚落下来将它踩得四分五裂。 为了让蜗牛在类似的事故中逃出生天,我们观察了公园中不同地点的数十只蜗牛,总结他们的活动规律和行为模式,去探讨这小小动物与整个湿地的关联。我们试图从蜗牛的角度感知湿地环境,又从湿地的角度来协调人和动物的共存关系, 意图在这种紧密的结合当中取得一个平衡点, 令人和动物能平等自由地分享这一空间。
蜗牛组 | 组员:陈一芃(华南理工大学)、马子舒(华南理工大学)、周一冲(华南理工大学) 、 邱越( 武汉大学)、张静瑜(武汉大学)、卢泽达(广东工业大学)、文念(中国农业大学)、刘静华(广东工业大学)
「被遗弃的宝藏」 ——湿地守护者“河泥” 的重生报告
在海珠湿地,每一天,日升月落,春秋代序,经年的分解氧化冲蚀积淀着宝贵的河泥。在过去日子里河泥是湿地的守护者, 果园在河泥滋养下生长, 动物在河泥里安家,仰仗着它这片土地孕育出独具智慧的有机农耕文化——果基鱼塘。 随着城市文明的进程,河泥渐渐远离了人们的目光,成为“被遗忘的宝藏”,我们试图从此介入,试图寻回那熟悉又全新的沟通方式。
河泥组 | 组员:陈瀚(广州大学)、杨可(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关洁茹(海南大学)、孙雅洁(武汉大学)、李晶(武汉大学)、吴苑欢(华南理工大学)
「藏在湿地里的龙船秘密基地」 ——龙潭村“藏龙窦” 的故事
在海珠湿地里隐埋着一个秘密, 龙潭村龙船的藏身之地——“藏龙窦”。 龙船为何藏身于此?用什么方式埋藏?这些问题激发了我们巨大的好奇。我们向八十岁的梢公取经,与龙船训练基地的管理员探讨,试图挖掘“藏龙窦”背后故事和民间智慧,并以龙潭村为据点开始制作一张关于广州龙船文化的经脉地图。这幅地图是以龙船空间的角度出发,为龙潭村乃至整个广州市传统龙船文化的保护与延续提供参考建议。 同时以此为依据, 增强湿地公园与周边社区的关系。
龙船组 | 组员:沈欣欣(华南理工大学)、陈心慧(华南理工大学)、丘雅榆(香港理工大学)、 罗韵(广州美术学院)、钟金宝(广州美术学院)、姜巍(东南大学)、朱方正(湖南大学)、廖烜俪(武汉大学)
光脚九叔的私家游园路线
在龙潭村海珠湿地公园里,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习惯于光着脚体验公园。我们选取了光脚代表——九叔进行了深入的跟踪调查。从他带有自发创造性和超越设计师设想的设想的行走路径。我们试图发掘设计师对平凡的使用者进行体察并提供优化的可能性。
九叔组 | 组员:邱健敏(广州美术学院)、李静怡(广州大学)、何婧(西交利物浦大学)、梁蓝鸽(澳门科技大学)、罗子昕(中山大学)、林雅莉(华南理工大学)
关于Mapping:
Mapping是一个连续观察(observation)和发现(discovery)的过程。它记录了设计师在一个或多个不同场地内如何发现或者创造各种离散元素(disparate elements)之间隐藏的关系,然后把这些关系带到设计过程中,最终产生出更为人性、包容和灵活的空间管理模式。和自上而下主导的Map不一样的是,自下而上Mapping的过程经常是在人的尺度上操作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