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构思着展览要如何发展的时候,脑中总浮现在展览前夕仍不停赶工的景象—我与数十名代工员于工作室中,以手工刺绣新的图像覆盖在影像作品之上,彷佛置身于加工厂里赶制作品。」
摄影与刺绣的结合一直以来是侯怡亭创作中常见的表现方式,自2003年《台北变装秀》开始至2009年《剥皮寮变装秀》,再到近年来的《复体》与《凝视》系列,其刺绣图像与摄影影像叠合于同一平面所创造的视觉触感,扩充了现实经验外对影像的思考。而这藉由异质性媒材的相遇所牵引出的视觉观看之道,不仅突显了日常生活中对影像的识别方式,同一时间更引领观者步入影像内容进行经验上的重整。然而,在本次个展中,侯怡亭延续了对艺术生产系统的提问,即「生产过程中,身体位置在政治经济条件的转换下,能揭示出多少系统的秘密?」
个展名称「代工绣场」多少透露出为了揭密而划定的边界与条件。自「代工」出发,台湾在经济起飞时期不论是常见的家庭代工、传统产业代工、甚至到了科技产业时代仍旧是代工性质,依靠着人力与微薄的毛利率,维持着生存之限度;而「绣场」,则以其谐音连结至秀场概念,刻意将失落的常民文化置入当代艺术场域,透过身体于现场「绣」的动作,演绎并建构出代工现场的可见与不可见处。
展览期间,侯怡亭邀请了多位参与者(代工者),共同于展览现场制作其作品。其中,艺术家与参与者,皆穿着相同的制服、做着相同的动作、负责各自区域里的作品,朝向一个画廊展览的「完成」前进,直至展期结束。艺术的生产向来难以量化或具体地被辨识,当代艺术的代工亦无法脱离资本与命名权力的拉扯,而其所悬置之处,便是「代工绣场」所欲展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