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默剧静止&单维度——梁旭、彭方山双个展

开幕时间:2015-10-10 16:00:00

开展时间:2015-10-10

结束时间:2015-10-18

展览地址:岁月艺术馆 成都市锦江工业园区三色路38号博瑞•创意成都B座2F

策展人:王奇

参展艺术家:梁旭,彭方山

主办单位:成都商报

展览介绍


青年艺术家扶持计划·访谈

时间:2015年  8月 27 日

采访:成都商报艺术工作室(以下简称成都商报)

1.成都商报: 首先恭喜梁旭成为成都商报青年艺术家扶持计划今年新增四川美院部分的入围艺术家,能从诸多的报名者中获得,成功入选,是什么样的心情,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吗?

梁旭:感谢成都商报提供这个机会,感谢评委老师的认可,也要感谢川美油画系对我的鼓励和帮助。对于能够入围,我感到很意外,非常荣幸。

2.成都商报:能够入围这个展览,是对你们现阶段创作和努力的认可,对于年轻艺术家来说,这样的展览机会多吗?你一般会通过哪些渠道去争取参展机会?

梁旭:不是很多,入围这种个展性质的展览还是第一次,以前没有这种经历。参展渠道一般是学校推荐和线上投稿。

3.成都商报:你怎么看待年轻人创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梁旭:首先要明确创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我还不能够简单的描述它,也许会在未来对学术和商业的的倾向和选择中看清这种关系,这个问题不可避免。对此我有两点粗浅的认识,首先因为在毕业不久的阶段,不具备足够完善的艺术触觉、理论分析和审美认知能力,如果加上市场这个复杂因素,容易失去判断,所以这种情况下要先提高自己,谨慎对待市场。其次我觉得还需要时间和精力去提炼,让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更多的可能性,也不拘泥于一种表达方式,如果过于关注市场,那么作品一定会体现出这种市场诱因,这样不好玩,也无趣。所以现阶段我觉得可能该对市场保持理智,不回避但是要尝试做出正确判断。

4.成都商报:评价一下自己的性格,你是怎么走上这条路的,画画和艺术创作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梁旭:性格平和,比较慢热。

大多数学画画的同龄人都有一个看上去相似的成长轨迹,小时候觉得好玩,读书了开始启蒙,高中经过密集的考前训练,考进各自的大学,毕业了或坚持或放弃,这现象在流水线式的教育中并无甚差别,我的也差不多。

画画可能意味着我的一个工作吧,我希望将我的艺术创作逐渐职业化。绘画使我产生满足感,并且潜移默化的改变了我很多。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具有思辨性的游戏,这时已经建立了一个游戏模式,我倒还是玩的乐此不彼。

5.成都商报:跟我们讲一讲你的创作历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一些让你记忆深刻的人或事。

梁旭:创作历程很好玩,每隔一段时间都会纠结一阵,思维上磕磕绊绊也不是很平稳,然后通过画面实践解决问题,如此往复,总是这样。从最初接触创作到现在能自主浅析讨论,确实经历了很长的时间,老师和朋友们给了我创作和其他事情上莫大的帮助,我不太擅长讲故事,如果可以的话,我想借此再次感谢他们,他们使我的精神鲜活饱满。

6.成都商报:现在你每天的生活状态和创作状态是怎样的?平时除了创作之外都对什么感兴趣?

梁旭:现在每天下午和晚上在工作室画画,状态很好。

平时经常在街上溜达,没什么目的性,看着各式各样的人们各忙各的,觉得很好玩。之前我唯一玩的游戏是极品飞车,后来拿了驾照就对速度没有渴望了,遂弃。

7.成都商报:作为80后,你觉得80后的青年艺术家与其它年代出生的艺术家有什么不同?

梁旭:80后成长在一个全球化的背景下,相对60,70后艺术家来说,有更明确的个体化的推演,因为个体的强化而相互疏离,这点我比较确定,但80和90后,我隐约觉得也该有什么不同,但太模糊,说不清。

8.成都商报:聊聊你自己的作品,这次展览怎么选择作品,想要呈现什么,表达些什么?

梁旭:这次展览我将作品分成两个部分,其一是布面油画,延续了上一阶段的主题,即个体在城市生活中的自我认知和群体归属感。在这个延续的过程中,变化在于我身份的转化,从话题参与者变成围观者,跳出“当局者迷”,试着“旁观者清”。其二是纸本油画,这个内容相对繁杂,话题也不尽相同,传递出更多元化的信息,以至于我不能用一个明确的词汇来命名,我觉得这是一个极为好玩的思考过程,把每天碎片式的积累集中起来观看,有一种独特的感受,就像一本有主线却各自成章的长篇小说。

9.成都商报:个展过后,对于未来有什么想法和计划的?

梁旭:在创作上我经常只给自己一个大概的计划,并不明确计划画什么,接下来再做两三件可能要反观一下这一阶段的工作,再画些小件作品延伸思路。

10.成都商报:最后,请对本次成都商报青年艺术家扶持计划活动说两句。

梁旭:成都商报青年艺术家扶持计划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珍贵的推广平台,这样的形式也使我更多的参与到这个展览的各个工作中,获得了很多难得的经验,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更多更好。

青年艺术家扶持计划·彭方山访谈

时间:2015年月日

采访:成都商报艺术工作室(以下简称成都商报)

1.成都商报:首先恭喜   彭方山成为成都商报青年艺术家扶持计划今年新增四川美院部分的入围艺术家,能从诸多的报名者中获得评委老师的认可,成功入选,是什么样的心情,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吗?

首先感谢各位评委老师对我的认可。其次非常感谢成都商报提供一个这么好的平台和契机,有这样一个优质的平台向大家和社会来展示和交流自己的作品和想法自己感到非常荣幸。同时也要感谢川美各位老师多年的言传身教及鼓励。

2.成都商报:能够入围这个展览,是对你们现阶段创作和努力的认可,对于年轻艺术家来说,这样的展览机会多吗?你一般会通过哪些渠道去争取参展机会?

确实对我非常大的认可与鼓励,对于我来说这样的机会不多。尤其是这次扶持力度这么大的机会,让像我这样的年轻艺术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鼓舞。一般是通过网络上的投稿去参与一些展览。

3.成都商报:你怎么看待年轻人创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既不能完全脱离市场又不能以市场为导向去创作。

4.成都商报:评价一下自己的性格,你是怎么走上这条路的,画画和艺术创作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偏内敛吧,首先还是热爱艺术,再者对绘画一直有种理想主义式的情节。目前艺术创作对于我来说属于一种生活方式。

5.成都商报:跟我们讲一讲你的创作历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一些让你记忆深刻的人或事。

到现在分两个阶段:大学阶段及研究生阶段。大学以基础学习为主,研究生阶段涉及的面相对更为宽广和自由一些。印象最深刻的事情还是在与油画系中跟各位老师的交流,自己导师更是随时提醒着我们,让我随时有种危机感,发展到现在已经变成生活习惯。

6.成都商报:现在你每天的生活状态和创作状态是怎样的?平时除了创作之外都对什么感兴趣?

基本是每天的日常生活围绕着创作而展开的,平时喜欢和朋友结伴打篮球,聊天,遛狗。

7.成都商报:作为80后,你觉得80后的青年艺术家与其它年代出生的艺术家有什么不同?

感觉每一代艺术家的思想和观念都有细微的不同,关注点和侧重点是有不一样的地方,可能从80后这批艺术家开始就变的越来越个人化,千篇一律的东西就越来越少了。

8.成都商报:聊聊你自己的作品,这次展览怎么选择作品,想要呈现什么,表达些什么?

这次的作品都是研究生阶段后期的作品,作品都是以现实生活为背景,用以描述一个消失的世界。

9.成都商报:个展过后,对于未来有什么想法和计划的?

个展之后还是照旧的生活与创作,计划在这次个展后去重新调整思路,争取有些新的面貌呈现给大家。

10.成都商报:最后,请对本次成都商报青年艺术家扶持计划活动说两句。

首先十分感激这次成都商报青年艺术家扶持计划,她给我们青年艺术家带来了很大的期望与肯定。希望她办的越来越好,越来越具有影响力。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作品预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