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永以为好——青年画家王冲、宁向英乙未水墨新作展

开幕时间:2015-12-05 10:00:00

开展时间:2015-12-05

结束时间:2015-12-15

展览地址: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字南100米东宇航路应天古玩城内商都画院

参展艺术家:王冲,宁向英

主办单位:商都画院

展览介绍


《画坛凤凰比翼飞》-----王冲、宁向英绘画浅谈

近年来,商丘美术界似乎迎来了春天,新老画家作品异彩纷呈。其中,王冲、宁向英夫妇更是令人瞩目的佼佼者。

在一定意义上说,对于书画作品的评价是相当困难的,因为艺术本身并没有固定的评判标准。况且,现代又是一个各种艺术观念激烈碰撞的时代。对于一幅画,或者一个画家评判有时会大相径庭。所以,具体到对某个人作品的评价,我向来是不想多说的。但是,我对王冲,宁向英夫妇的绘画艺术是相当看好的。

他们的绘画既有传统意趣又有现代感觉,既有坚守又有创新,在创新的同时,又在探索着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

首先,他们在努力传承着中国绘画的优秀传统。

现在似乎一提传统,就好像是落伍了。我认为,这是一个极其浅薄的误区。既然是中国画,也就必然是从中国画的传统里走出来的。不论怎样创新,也必须承载着中国绘画最基本的信息元素,也就是笔墨和线条。画面的神韵,艺术的张力,是从画家对笔墨的驾驭,线条的质量中自然升华出来的。没有笔墨(墨也包括色彩),没有线条,也就很难说是中国画。没有高质量的线条,就很难称得上是一幅好的作品。王冲、宁向英绘画作品,构成画面的基本元素是中国传统的笔墨与线条,用笔墨和线条的质量去追求中国画的审美感觉以及人文内涵。在他们的绘画里遗存了中国绘画的全部信息与特性,是典型的中国文人派画风。

其次,王冲、宁向英绘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明显的突破。清石涛《画语录》云:“其泥古不化者,是识拘之也。识拘于似则不广,故君子惟借古以开今也。”意思是说,对于绘画的认识只拘泥于传统而不突破,是因学识不高形成的。如果仅仅固守了传统就不会有创新,所以好画家贵在借古开今,有所突破。笔下能有传统已经不易,实现突破则更难。王冲、宁向英的绘画不但有了传统的功夫,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绘画有了一定的突破。王冲的画多取法于八大、石涛及四任(任熊、任薰、任颐、任预,清代著名画家),但又与之有着明显的区别。取八大之简约高迈,取石涛之消散脱俗,取四任之朗俊传神,形成自己独特的画风。宁向英的画除取法四任之外,也多从当代著名画家范扬作品里寻求感觉,虽颇似范扬风采,然其神与韵则另有取向。

王冲,宁向英明显地吸收了古人的用笔方法,同时又吸收了当代新水墨画法的用墨方法,使线条及水墨更富有时代感及新意。

再者,就是王冲、宁向英有着清晰而自觉的绘画意识,就是宁格调高古,不入外行眼,也不愿坠入俗流。古人云“书画百病,惟俗难医”,作画易,而脱俗难。书画一旦流俗,则格调全无。看王冲、宁向英所画无论是人物或是山水,尽皆取法高古,笔墨洗练,力避入俗。其所画人物,注重气韵与传神,力求神似,尽量避免过分的形似。过分形似虽流于俗眼欣赏,必然会格调低下。宋人苏轼论画云:“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怜”。意思是说,论画只看画的像,或画得很逼真,只是让小孩子们看着喜欢。也就是告诉人们,作画最重要的是气韵,是神似,是意境,而不是像与不像的问题。王冲、宁向英在作画时,自觉的避免流于形似的俗气,则以洗练的笔墨,简约的画面,生动的气韵,去寻求神似的高度,既有传统的高古意蕴又有当代绘画之新意。

另外,王冲、宁向英较好的书法基础,也为他们画好中国画做好了有力的铺垫。唐张彦远论画曰“骨气形似,皆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因为中国画最基本的工具是毛笔,所以要作好中国画首先必须要写好书法,驾驭好线条。写不好书法,想要把中国画画到高度,那是不可能的。凡是在画面上不敢题字的画家是不可能画出高层次的画作的。王冲、宁向英在书法上都有着不凡的造诣。所以他们的绘画会走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当然,画家的作品要达到一个高度也是不容易的。艺术不仅要有“技”,而且还要进入“道”的层面。一个画家在具备深厚功力的基础上,还要形成具有自己鲜明个性的艺术风格。目前,王冲、宁向英的绘画,在已完成“技”的层面之后,正在向着“道”的高度发展。我相信,不用太长时间,他们的绘画会走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李书伟

向英的绘画作品看着特上眼,笔法不俗,耐看,经得起推敲。她的线条很有力道,厚重中透露着灵秀之气,朴拙又不失文雅。从她的作品中可以感觉到她沉浸于传统,朝夕摹写下足了工夫,为今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连俊洲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作品预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