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冯建吴、岑学恭、刘朴、叶瑞琨作品展
开幕时间:2016-03-05 14:30:00
开展时间:2016-03-05
结束时间:2016-03-22
展览地址:岁月艺术馆(成都市锦江工业园区三色路38号博瑞•创意成都B座2F/3F)
参展艺术家:冯建吴,岑学恭,刘朴,叶瑞琨
主办单位:四川省诗书画院,四川省中国画学会
序 言
文\孙 克
今天,刘朴打电话给我说,岁月艺术馆和四川浙商美术馆要承办冯建吴、岑学恭、刘朴、叶瑞琨的一个师生联展,展览取名为《传·承》,要我为这个展览写几句话。『传承』这个名字取得很有意思。中国古代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延续,就是以一种传承的方式进行着的。在中国古代,弟子或门人跟师父游学,师父在跟弟子的交往中,以身教、言传的方式,无形地将自己的做人品德、生活素养、知识累积传给弟子,而弟子在跟随师父的游学中慢慢地浸润其中,传承下来,让中华文化从来未有中断。
冯建吴和刘朴,其实他们不仅是四川美院的一对师生,早在1973年,刘朴就由石鲁先生引荐拜在冯建吴先生门下,成为了建吴先生在成都的首位入室弟子,从而有机会在少年时的恩师伍瘦梅先生去世后,自己热爱的艺术事业又能得到另一位艺术大师的继续指引。刘朴是幸运的,瘦梅先生是刘朴父亲的朋友,他于1968年不幸早逝。从刘朴13岁跟师学艺,直到老师去世,这期间瘦梅先生为刘朴打下了从少年到青年在书画及综合知识方面的广泛基础。若干年后能拜师冯建吴,这更加奠定了刘朴在艺术事业上各方面的进一步提升。虽说刘朴与冯建吴的师生之情一直不断,从1973年直到进入画院之后,但刘朴说和老师处得最深的应该是在重庆美院的那段日子。1975年,冯建吴先生受历史成分的影响,在校处境非常不好,除了病痛,身边亦没有亲人,一个人住在学校一间很小的宿舍里。刘朴在美院本身学的是色彩专业,但课余时间,却几乎全与冯先生待在一起。当然也是为了更好地近身求教和陪伴老师。刘朴曾说,那时,不仅晚饭常常都在老师那里吃,甚至有时午饭之后还在冯老小床上午睡。(那时冯老不大睡午觉,一直工作。)刘朴还说,冯老做的红烧肉好吃得很,吃了很多,所以现在都记得。我们不仅由此可以想见他们师徒当年的深厚情谊。并且,大家也可以从此展冯建吴先生某些当年作品的文字中去证实。岑学恭和叶瑞琨这对师徒,就是完全的『跟师学艺』。1972年,岑学恭为了都江堰的修复工作,从重庆到了成都,那时叶瑞琨还是刚从初中出来的孩子(因『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经朋友介绍,家里让他跟岑学恭老师学画,好在将来有一门手艺,可以养活自己。当时岑学恭先生也是一人从重庆来到成都,孑然一身地住在成都市文化宫一个狭小的楼梯间,一张床、一张小画桌。白天到文化厅商讨都江堰的修复工作,晚上一个人作画,十份寂寞的环境。当叶瑞琨跟着学画后,每天都去那间小屋看岑老师作画,然后回家照着老师的画练习。有时,岑老师让他临摹一幅古人的画,画好后再给岑老师请教。叶瑞琨对学习的认真和对老师的恭敬,令岑学恭先生十分喜爱这个学生,有些小事也让叶瑞琨去帮着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师生学习后,叶瑞琨的父母觉得岑先生一个人住着生活不方便,便商量接岑学恭先生住在叶瑞琨家里去了,这样便像一家人一样地学习着。一年后,叶瑞琨因为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便到离成都五百多公里的大凉山中务农去了,岑先生也因家从重庆搬到了成都,分了新房。这时期,师生二人通过书信来进行教学,一下便是四年的时间。后来,叶瑞琨通过岑学恭先生的熟人调回成都工作,仍然一周几天去岑先生家请教。在2004年叶瑞琨因画院之事请我为他的画写几句评语时,我问起他的学画经历,才知道在他学画的三十多年中,一直跟着岑先生学习,请岑先生指导。这样的学习,其实是一个学习做人的过程,一种恭敬之心,实是在跟随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和体悟老师几十年的做人作画的经验。
冯建吴和岑学恭二位先生已经辞世多年,从他们的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文化现状和他们在艺术上的求真精神。一个没有文化的时代,一个歌颂工农兵的时代,他们的作品中除了表现出他们受时代的影响外,我们还能看到一个文化人的坚持和心性的流露,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刘朴和叶瑞琨是我在四川的好朋友,他们都是时代的才俊,各自都有作品在全国的大型画展中展示。因为居住在四川,蜀中山水的独美和特性滋养了他们的天性,他们很早就探索出各自不同的对山水画的创作方式,形成了独特的表现语言。刘朴的作品雄奇中透出秀润,叶瑞琨的作品灵动中展现浑厚。但是,在我今天读到他们的作品时,还是能隐约体会到冯先生和岑先生对他们的影响。
文化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虽然现在已经是新式的教育了,但像这样的传统学习形式,在今天仍然种更能体现传承的一种方式。听说刘朴在四川和浙江都带有这样的学生,不知叶瑞琨带学生没有。但是我相信他是会带的,因为他们会同他们的老师一样,让民族的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这既是一种文化的使命,更是一种历史的责任,而且对社会是大有裨益的。
祝贺《传·承》冯建吴·岑学恭·刘朴·叶瑞琨作品展举办成功!
丙申年年初春于北京
一代才多在画师
--写在『冯建吴·刘朴·岑学恭·叶瑞琨作品展』前
文\魏学峰
在天府画派系列展中,这两对师生的联展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分属20世纪中期和后期四川最杰出的山水画家。这种艺术上的承接关系,正好打通一段历史,续写了一段传奇。
一
冯建吴(1910-1989),字太虞,别字游。出生于四川仁寿一个书香世家,17岁就读于四川美术专科学校。师从诗书画兼擅的蜀中名宿方旭、刘咸荥等。1920年,赴上海入吴昌硕创办的昌明艺专,师王一亭、潘天寿、诸闻韵、王个簃等。1930年,与友人在成都创办东方美术专科学校,石鲁、李琼久即为该校早期学员。后居家系统研究宋元绘画,过着『学画十年,卖画十年』的日子。1956年,受聘为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主讲山水、书法、篆刻、诗词等课程。1960年至1961年,冯先生利用假期到西安与胞弟石鲁切磋艺术,极推崇长安画派倡导的『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主张,同时开始赴川、黔、桂、滇写生。1967年,冯先生再次赴陕北写生,并与赵望云、石鲁、何海霞、方济众等长安画派名家交流。画风渐渐从传统范式走向创新。特别是在画格上显得气势雄浑、郁勃大气。在用色上,以浓重的朱砂代墨,在淡雅的文人画体系中创出一条新路。
作为吴昌硕门派的传人,冯先生也是集诗、书、画、印于一身。冯先生之书取法秦汉,又继承了碑学雄强大气的美学精神。各体书都有『篆意』,雄厚、古朴构成了其书的基本美学风格。他画从书出,融大篆、汉碑,创造出雄强、刚健、磅礴、朴茂的艺术风格。他用笔老辣硬峭,崎岖高古,强调中锋用笔,笔笔见神。运笔凸显笔法的转折,起止、断续、方圆、刚柔……他又喜用长锋,多蓄水墨,随机中求得水墨交融和丰富的层次变化。同时他又借鉴了吴昌硕的大写意花鸟画技法和石鲁拖泥带水法,将皱、擦、点、染与色墨糅和同步完成,成为巴蜀画坛最具创造精神的领军人物和集大成者。冯先生绘画的抒写性,既是对水墨相对性的高度重视,更是对中国画传统笔墨深入研究的独特感悟。
冯先生极重对景写生,追求真实景物与笔墨形式语言的统一。在晚年,他还抱病登黄山、九华山、雁荡山,泛舟富春江、新安江,获稿逾千。所以他的山水既不贴于物象,又不离于物象。冯先生的山水极重气局与骨力,几条遒劲的主线支撑着大势,又多以居高俯视法取景,所画的高山白云、大江长河,气势逼人。冯先生画作的强大不是恣肆的外在形式,而是一个儒者内蕴的生命张力和浩然之气。观其画,就能深深地感受到一种纯化之极的笔墨趣味、一种傲然而立的恢宏之景、一种卓然独立的人格精神、一种坚毅勃发的生命之气。『万里长空得纵眸,冷风吹散古今愁』。冯先生对传统的继承不仅仅体现在外在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技法上,而是精神深处对中华文化精神内核的坚守,其作品全面地展现了画家的性情、意趣和诗意的世界。
二
刘朴(1945-),成都人。1960年,师从被张大千誉为『书画双强』的蜀中名家伍瘦梅先生习画。1972年拜冯建吴先生为师,同时向石鲁先生请教。1973年入四川美术学院深造,得与恩师朝夕相处,系统而执着地研究传统绘画。后又转移多师,广泛吸收众家之长。纵观刘朴的绘画,对他产生重要影响的是:李可染『采一炼十』的精神和团块性笔墨结构;黄宾虹的『五笔七墨』『内美静中参』理论和黑、密、厚、重,元气淋漓的水墨天地;陈子庄『寓巧于拙、简淡孤洁』的风貌;冯建吴浑穆阳刚,积健为雄的气格。所以他的画兼有李可染的厚重、黄宾虹的空灵、陈子庄的天趣、冯建吴的大气。刘朴是四川山水的歌者。巴蜀之地,蜀文化极其宏丰,这里不仅是道教的发源地,也是早期佛教的传播地和儒教的兴盛地,自古有『蜀国多仙山』之说。天朴野趣、幽深奇丽的巴蜀山水吸引过无数画家,而真正能读懂且能传递其精神者却寥寥无几,刘朴即是这为数不多的杰出画家之一。清代大画家龚贤的画被分为『白龚』『灰龚』和『黑龚』,近代画家黄宾虹的画被分为『白宾虹』『黑宾虹』。有趣的是,刘朴的画也可以用黑、白、灰来区分其不同的风格。他的作品骨法用笔,赋色单纯而质朴。刘朴有极敏锐的墨感而且深信墨的力量,他的山水多为满构图,连皴带擦的团块语言使作品有极强的整体感和形式感。他惯于层层累积和多视点观照,让观者有回环往复的审美感受。丘壑复杂却不见精心安排,时有墨花零落伴雨来之天巧。画家追求坚实浑厚而不失通透空灵,质沿古意,文变今情。意象地表现出山水画的地域特征。透过他的作品,我没看到的是神奇的自然世界、神秘的人文世界、神妙的心灵世界。他的作品表现出当代文化人对自然、风物的思考,继而通过这种思考表达人生,表达对生命的态度。他创造出一种与喧嚣的世界相隔的另一个世界,纤尘不到万壑静,仙居何必寻瀛洲。冯先生的山水峥嵘飞动,给人以起伏波动的情感。刘朴的山水却是静中寓动,给人以哲学的玄思。这位巴蜀之子创造出生命律动的自由空间和灵魂追寻的宇宙深境。
三
岑学恭(1917-2009),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少年时代在南京蒙藏学校就读时结识『白粉主义画家』张书旗,开始习画。1939年,他带领十余名学生穿大漠、渡黄河、攀古道、越秦岭,步行万里,考入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师从徐悲鸿、傅抱石、黄君壁诸先生。毕业后任中华全国美术协会秘书,后任教于成都南虹艺专、杭州艺专等校,20世纪50年代调入重庆美协任国画组组长,开始职业创作。1972年,来成都寓居叶瑞琨家中,从此开始一段师生情缘。岑先生善山水,尤为留恋三峡,而且一画就是60年,被誉为『三峡画派』的创始人。岑先生的山水上追董源、巨然,下抚范宽、马远,是现代北宗山水最杰出的画家之一。他笔下的三峡气势雄伟,层次分明、苍苍两崖间,阔峡容一苇。画家以低求高,把急流压到最低,把山势提到顶端,甚至纸上,用山川气概去表现巴蜀山水的神韵。岑先生为表现双崖倚天立,万仞从地劈的山势,惯以云雾萦绕山间,云水一片。从近处直穿天际,面云峰不知其高,不测其深,表现出一种豪迈之气、深沉之情。画家又在巨石巉岩间点写茂密的林木,赋予作品浓郁的诗意,其作品涵盖了巴山蜀水的险、奇、雄、幽。
岑先生极善用墨,其作往往焦墨、渴墨、湿墨并用,浓而分明、淡而见骨。他又讲究用笔,中锋徐行,朴厚圆润,笔中有墨,墨中见笔。在色墨的交融中,仍可清晰地看到线条的构筑空间传递的情感律动。
岑先生认为画家应追求生机勃勃的真实山水,他无数次攀凌绝顶,无数次乘木筏,体验白浪横江起,扁舟转山曲的感觉。最终选择了平中见奇,奇中求稳的艺术基调。三峡是大自然的运动在地球表面留下的最惊心动魄,最雄奇壮观的精彩华章。岑先生为完成地域性山水画个性体系的构建,而探索出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三峡地貌大部分是由平行排列的隔挡式褶皱带构成,而画家为表现石壁千重树千重的壮美,选用了自己惯用的大斧劈皴,并在此基础上加以『点韵』的画法,秉持着『以山喻德、以水比性,以实为宗,以心为镜』的美学观。岑先生所开创的三峡画派以鲜明的特色纵笔急浪来,放歌大江去立于当代画坊。
四
叶瑞琨(1954-),1972年拜岑学恭先生为师,1974年下乡到大凉山,不时将自己的作品寄给老师批改。返蓉后就常随老师四处写生。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十年是在恩师怀抱里的十年。』历经数度求索,叶瑞琨终将山野之气与人文情怀契合。记得在去年瑞琨的个展上,我写了这样一段话,算是对他的总体印象:『瑞琨先生,山水名家,其画多顺其自然之势,以淹润之意,取其滋泽。以曲折之意,取其幽深。墨花彩韵,流荡滋蔓,氤氲磅礴。画家静观物化,一任心灵与自然相与绸缪,情溢于毫端,境生于象外,真我之境,玉壶冰心。』从上世纪80年代至米亚罗写生,瑞琨开始色墨互融,并把当代一些抽象元素与传统符号对接,于浅绛、青绿之外,另辟蹊径。用一种现代色调、现代结构和现代感怀自然的方式驰骋着个性精神,张扬着生命理想最自由的天地。瑞琨涉笔的巴蜀山水无论在自然和绘画的审美境界中都有其独立的艺术价值。他的山水奇峭秀润,浪漫飘逸。无论是泼墨泼彩,还是点线交响,画境中总是跳着生命的活力。瑞琨以用墨的方法来用色,大施水法。苍茫云霞,寒烟疏松,寥寥水与月,一碧化为烟。瑞琨以石涛之奇肆,酌以梅清以高逸,他的山水中常有高士,似让观者梦回唐宋,与少陵、东坡、放翁同游。这种情意世界,展现了画家俯仰天地的生命感悟。登高临水的时空超越,夜棹孤舟的家园情怀,明月古柳的生命沉思,由此而论,绘画是灵魂的功课。瑞琨的画是其性格气质和涵养品质的自然流露。煮酒论诗,评书鉴画,品茗焚香,处处展现了他呼唤本性自由的回归意识,他的作品告诉我们:美是一种和谐自由的生命状态,走进他的《放鹤亭》《石钟山》《喜雨亭》……,我们灵魂深处会不伫地呼唤:归去来兮。
这两对师生的联展,给观者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二老的作品神游千古,刘朴、瑞琨的作品望峰息心;二老的作品笔胜于墨,刘朴、瑞琨的作品墨胜于笔;二老的作品精于丘壑,刘朴、瑞琨的作品长于气韵。凡此种种,都给我们展示出笔墨之美、智慧之美、灵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