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墨履游踪——张彦山水画展暨捐赠作品展

开幕时间:2016-03-15 15:00

开展时间:2016-03-15

结束时间:2016-03-22

展览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257号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1号、2号、2A、3号展厅

参展艺术家:张彦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省美术家协会

展览介绍


“写生”的概念古已有之,也是广州美术学院专业教学的优良传统之一。

在传统中国画学的概念中,它既意味着画家对客观世界的体察,同时也建立了技法与真山实水之间的关联性,使得形而上的笔墨系统能在自然造化中不断汲取灵感与养分向前推进。

进入二十世纪之后,受外来艺术样式影响,现代美术教育体制的更新和社会思潮的影响与推动,山水画写生的内涵被大大扩充了,经数代艺术家的探索与完善,“写生”逐渐成为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张彦教授是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同时也是当代画坛著名的山水画家。他上世纪八十年代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并留校任教之后,一直致力于山水画写生的研究与实践,并将其与中国画教学相结合。

众所周知,岭南中国画在表现客观自然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张彦在秉承了师辈们优良传统的同时,却不止步于地域性的题材与风格。从其作品的题材可以看到,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塞外边疆乃至于域外数国,在不断的游走与体悟中磨砺着山水画语言的表现力。

而近十几年来,张彦更开创性地设立了域外写生课程,有针对性地将世界各地的人文景观纳入中国画的表现对象之中,并逐渐形成自身雄浑、沉郁的审美品格。

美术学院作为一个教学单位与学术机构,在肩负传递知识给学生的任务的同时,教师的创作能力与实践成果也十分重要。甚至可以说,正是在一代一代教师的创作中,学院艺术的生命力与影响力才得到了传承与发展。对于中国画这一传统型学科而言,教师的“言传身教”带来“教学相长”的效果。

张彦的写生之路,始于中国画专业的下乡课程,在形成了具有个人特色的写生观与创作观之后,他又将之反馈到教学之中,使学生的眼界得以开阔、能力得到锻炼,也推动了“写生”这一课题在当代的演进。教学归纳经验,经验推动创作,创作反馈教学,这样的良性互动,是我们在学院教育中所十分乐意看到的。

本次展览是张彦多年创作与教学成果的一次展示,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山水画在进入现代语境后,如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张彦无私地将展览中的数十张画作捐赠给学校美术馆收藏。这批作品涵盖了画家在学术上探索的数个方向,既有巨幅创作,也有现场写生,不管从数量还是质量方面来看,都足以代表着一个艺术家的心血与水平。对于今后我校美术馆的收藏、研究、展示工作均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此我谨代表学校感谢张彦教授的慷慨之举,同时也祝愿他在艺术的道路上继续前行,获得更高的成就!

广州美术学院院长 黎明

2016年3月




张彦

1962年出生于洛阳。

198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1991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史论研究生课程班;

200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材料工作室研究生班。

现为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画学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艺术顾问,广东省高校艺术委员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名家点评

张彦在学习借鉴李可染、傅抱石、关山月、黎雄才、林丰俗写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写生实践,找到了自己的艺术路径。其作品的基本体制,似可用“介于山水、风景之间”来概括。它们的主要特点,一是捕捉新鲜的感性特征,适当保持写生的速写性因素(或曰“草图性特征”),以表现景物的生动性和自己的“在场感”;二是写生归来后的作品整理,主要以墨色强化光感和整体意象,把写生的细节性与丰富性单纯化(从中可见出李可染、傅抱石的影响);三是跳出以笔墨为中心的山水画结构,转向以形为中心的笔墨构成;四是将直线(建筑等)与曲线(树石等)、光影与墨彩组合为作品的写意形态。诚然,这些只是粗略概括,期待后来者的具体解读。

--郎绍君

张彦的写生山水画,不管画高山大川,寻常农家,巍巍太行,还是岭南风光,画中的大自然,一律质有而趣灵,把握了对象千变万化的感性形态,尤其重视感性形态背后的内在张力。既有景观的具体性丰富性,又似乎隐约着一种灵动的气韵,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显然,大自然在他的笔下,不仅是可视的美景,而且是有灵魂有生命的广大存在。他的精神没有被物象的形式拘禁,也没有超拔于山川林木之外,他是怀着真诚拥抱大自然的情怀,在与自然对话,因此能在平凡而习见的景物中开掘自然天成的美,表现“天人合一”的平静与深邃精神境界。

--薛永年

张彦如何看待写生与创作的关系呢?他曾经谈起,读大学时他就梦想着像印象派画家莫奈那样拥有一条自己的游艇,于三江五湖之间游方写生。他甚至不相信山水画写生就不能像印象派的写生绘画那样,具有完整、独立的审美品质,以至于我们平常艺术语汇中内涵相对分别的“写生”与“创作”,似乎是他一直都无法界定清楚的一对概念。于此我们似乎有理由这样讲:如果说在许多人的概念中创作是在写生基础上对自然的妙裁别构,那么对张彦而言,创作则是写生过程中对自然之美的更为直接的发现。多年以来,正是这样一种理念,才导致着这个执着的人一直坚持着将写生直接作为创作的实验。

--李清泉

20世纪90年代之后,强调笔墨,强调恢复传统,这是非常重要的,补充了20世纪中国画的不足,补充了李可染先生那个阶段山水画的不足。恢复传统、强调笔墨很重要,但是又形成了新的模式,就是强调笔墨技巧,所以当前中国的山水画形成了弊端。千万不要以为写生就是对景描摹,对景写生是训练艺术家的眼、手、心结合的能力,写生是检验传统、掌握传统功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我认为师造化比师古人更重要,师古人是一个基础。在造化的基础上体会古人的技巧,山水画就会达到新的发展,所以我看到张彦的山水画展非常高兴,相信他有了这个基础,新的高度一定为期不远。

--邵大箴

张彦爱到乡下山区写生,既本乎刻苦求知之心,另一点可能更重要的是,耽于山林之乐是他天性的选择。在他再现自然的模式中,我们不难看到,他所反复强调的“返朴归真”是充满情调的田园牧歌。与其说这种“诗意”的价值形态植根于当代山区生活的现实关注,倒不如说植根于一个气质上更接近传统的青年艺术家的“中古”情怀。而在我看来,恰恰正是在后者这里,张彦独特的心境赋予他笔下的风景以独特的魅力,他的写生最终“写”的还是他自己。

--李伟铭

我特别强调张彦在画建筑物采用的很多方法,张彦对中国水墨的运用,表现在他的建筑方面,因为我们画中国的传统山水画有一些现成的技法。张彦画街道,这是西欧的做法,这是很费劲的事情,因为如果把街道画得像西画,用中国画的语言就无法表达。他现在做得相当不容易,把建筑这种非常规范、非常完整的对象的结构表达得非常准确,但又不能画得像建筑示意图一样,这个难度很大,张彦尽量用比较松动的、随意的笔墨画建筑,这个探索非常有意义。

--梁 江

张彦是在学院的教育基础之上走过来的,学院教育实际上是一个很完整的系统教育,但是要回到中国画的表现中去,这里面还有一个需要探索的过程,写生是其中寻找的一种方式。这样一种方式是在扩展自己的表现领域,扩展自己观照自然和观照社会的一个能力。比如说他在2003年前后在欧洲呆了一段时间,就是用中国画的表现方法来画洋景。这样的画洋景和我们在中国画里面常常表现的茅屋、栅栏这样的农家趣味是不一样的,因此他怎样提炼看起来还是中国画的表现方法,实际上他面临的是新的方向,这个方向在我们写生过程中是没有的,是突破古人用现代的眼光看另外形态的东西。他通过这样的尝试在寻找一个更广阔的中国画的表现领域,这个非常值得推荐,应该肯定。尽管他在表现的过程中还有一些没有说尽的话,我相信他会在今后创作的过程中有更好的表现。

--罗世平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作品预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