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华咀英——巨建伟绘画精品展
开幕时间:2016-03-26 10:00
开展时间:2016-03-26
结束时间:2016-04-03
展览地址:荣宝斋(呼和浩特)一层展厅(呼市公园东路108号)
策展人:齐浩权
参展艺术家:巨建伟
主办单位:呼和浩特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荣宝斋(呼和浩特)有限公司
艺术简评
隺斋建伟是个极其幸运的人。令人羡慕的是其自幼受到良好的传统式教育;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美院,享受高等学府的殊遇;毕业后,他顺利的入职于故宫博物院,日日观摩、研习古画……
不负天公美意,观他的画,总是给人一种淸气扑面的感觉。他的笔墨既有俊逸高雅的情致,又有率真义气的侠骨,凌虚苍玄,空寂深沉。他在创作过程中极为尊崇“师造化”的古训,并常独游于山水草木之间,一云一影,一花一叶皆令其动容,我想正是因为这份感动才让他的画更具有大自然生命的气息。建伟的人品如画,仁义仗行,谦恭秉德,常助友人于迫难间,品行甚好。
建伟品学兼优,志于问道,必成大器!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郭文林
巨建伟:故宫里的青年艺术家
新华月报·张杰
毕业于清华美院中国画专业的巨建伟,因专业优秀被故宫博物院选中成为故宫的专职画家。他的日常工作是临摹中国古代宫廷绘画藏品。这意味着,一般画家难以见到的书画艺术珍品,他和同事们不仅仔细研究琢磨,而且还要一笔一笔把它们临摹出来。这使巨建伟即便在寻常巷陌画出的作品,也平添了一股高贵的宫廷气质。从巨建伟的谈吐和画作里,可以看出故宫博物院选他到那里工作,不仅仅因为其高超的艺术技艺及其视野,更根本的应该是支撑这些艺术元素的淳朴与正直的人格魅力。
巨建伟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他身上有一种难得的宁静。我一向固执地觉得这种宁静是一个艺术家的特殊标志之一。在当代年轻画家中有这种气质并不多见。巨建伟跟朋友聊起一些他在故宫博物院里的工作及其心得,说他在故宫博物院工作的最大收获,是可以从精典中清晰感觉到古人的用笔及灵魂的呼吸,让他觉得是在一点点恢复古人的精神与现实世界。我则觉得他的工作可以让他获得一种艺术的绝对标准,就像一个从事音乐事业的人拥有了绝对音高一样,这是一个优秀艺术家所必不可少的艺术条件和优势之一,可以让他在艺术世界里游刃有余和如鱼得水。
巨建伟在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不只意味着其笔力和眼力都在一个绝对的标准上,而且使其获得了一种沉静而沉浸于古典艺术世界的心态,有一种与中国古典艺术平行的坐标系。这在当下浮躁的世界与追逐名利的画坛上使其显得卓异不群,这种使他能够保持艺术种子在他心灵深处扎根时的状态,直接指向他孜孜以求的艺术目标及其艺术追求的理想主义终极。一个艺术家的出发点与目标的合一是使其区别于其他艺术家和富有创造力的动力。应该说,这是巨建伟区别当下艺术家的因素之一。
有次朋友聚会吃过晚饭,巨建伟想乘兴现场做一幅画,问我们喜欢看他画什么。我们说拣他最有创作冲动的体裁画。我以为他会画花鸟,但没有想到他画的是一位在山岩边上打坐的罗汉高士图。虽然与我的信仰多少有些冲突,但随着其或迅疾或舒缓的细致而有生命感的笔触,一个在清雅月光下打坐的罗汉渐渐清晰地端坐在时光的上方,而画上高士超凡脱俗的境界的确使整个画面脱离了佛教的窠臼,这让我感到一笔一划渐渐呈现的艺术力量,少了一些因宗教不适而引起的审美欣赏障碍,仿佛整个世界随之变得纯粹而高洁了。在作画过程中,巨建伟的艺术创造让身边的人感觉到画家跨越历史时空的精神对话,而高士与巨建伟的年龄产生了一种时空的错位感。这使巨建伟无论格调和笔力都迥异于那些世俗的所谓画家们。近年来,我和一些朋友一直为画界里的污浊和毫无生气感到沮丧,中国画精神尽失的铜臭气息更是使人觉得这一以精神见长的艺术将要有绝种的危险,这个时代的物质主义把这个画种已经逼到时代悬崖的边上了。但看到巨建伟的气质和画作,顿时精神为之一振,感到中国画精神在其笔下的延伸与承载,的确有一种久久沮丧之后的兴奋。或许中国画的艺术真谛会在纯粹如巨建伟没有被时代精神所污染的这一代年轻画家所继承或延续,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应该说的确应该是中国画精神的一种幸运和后继有人了。
后来考虑再三,我认为巨建伟是一位值得长期关注的画家,便带着由其艺术所引发的冲动到他画室去拜访。在巨建伟的客厅里,墙壁上挂着一幅他刚画的更加奇崛高古的罗汉图:一位世外高人处于林泉枯树深处,一副参透人世的神态,活活把高士的精神高洁与超脱表达得淋漓尽致。巨建伟作画可以不分环境迅速进入创作状态,每次创作的作品幅幅都是精品。不过在自己的画室里作画,的确显得要更加从容和细致,而且可以一边聊天一边工作。那天午后的时光,他在一张差不多几十年的老纸上开始画一只山野上的鹌鹑,一直到下午5点多,他都在耐心地和这只鹌鹑对话。泛黄的老纸上寥廓的旷野慢慢开始充满生气和野性之美,画室内似乎因此渐渐能听到鸟鸣兽跑的天籁之声。这对于每天呼吸被污染空气的城市人群来说,的确是一种珍贵的乡野镜像。对于行将彻底失去旷野记忆的都市族类来说,巨建伟富有生气和乡野气息的表达是一种珍贵的精神补偿。和这幅叫做《味象澄怀》的鹌鹑图一道,我看到巨建伟一幅幅充满宁静、人性的超凡脱俗、一笔不苟的表达,它们仿佛穿越宋元的时空给人一种巨大的精神慰藉和生命蕴藏。那些富有思想与灵魂的鸟兽背后,掩藏着巨建伟作为青年艺术家的深沉目光。
巨建伟作为一位出入于故宫去青年艺术家,其刻苦而富有格调的追求所造就的技艺和修养,以及在经典中练就的绝对主义眼光,使其成为当代一个富有卓异艺术风格的个体。所以这里把他称为故宫里的青年艺术家,而非故宫里的画家。看,我说话的声音和方式因受他的作品影响,而变得静悄悄的了。
中国画艺术美在微妙间
巨建伟
每当闲暇,我总喜欢静静的翻阅历代名画集,恣意的享受着传统国画艺术对心灵的洗礼和净化。清婉雅逸的画意,含蓄精致的笔墨营造出清净宏远的气象。我常常思考:点染之间何以有如此美境,随着不断感悟和问教,渐渐地我便感觉到中国画之美美在微妙间。
从创作角度讲,传统中国画艺术感染力之强在于美的适度表现,这也是一种极具东方智慧魅力的表现。任何事物均具有相对元素的存在,画面亦如此,只有根据创作立意所需处理好相对元素和谐统一的关系,画面之美方能恰到好处呈现。过之则显做作,妖邪失态;不足则显痴板,言不达意。所以经典名作所呈现给我们的感受一定是正气的、耐人寻味乃至醉浸心髓的。如此天人合一的大美当然离不开画面的主观处理,这便取决于创作者对于画面微妙元素的经营。
笔墨是传统中国画的最基本的表现方式,也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但是往往越是抽象的事物,越贮存着丰富的微妙元素,古人便有兴于此。传承开发简单事物的微妙元素,是东方文人独特的审美趣味。
仰观古人之作,卷轴之间察知毫厘。在故宫武英殿书画馆的展览中,《千里江山图》给我最大的震撼并非她云山千里的非凡气象,而是她微妙精致的笔墨。画中有结构清晰的房屋,有关系分明的树木,有晦明变化的层岩……仅观数时,犹如其中。再观宋人的《杂花卷》,虽由一色水墨勾染而成,却因笔墨的细腻致使观者静的不敢作声,再加之她对自然理想化的诠释,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如此静好的现实。
甚者勿说笔墨次要,要论笔墨,至今无出古人之右者。古人所用世代传承的代价去探索和认识笔墨,如知部分当代学者的态度定会痛心疾首。“笔墨当随时代”是艺术发展的根本规律,但是有多少人真正的感悟到了传统笔墨的魅力所在?有多少人真正的在笔墨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在没有感知和掌握的情况下所进行所谓的“时代化”恐怕也没有太大的说服力。一位画者笔墨的基本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切不要说“形而上”的追求,很自然的表现一个事物都会存在问题。技法上达不到自然的状态,气韵就会阻塞;造型话语的叙述存在问题,画旨就会模糊。
至此,绘画的创作行为已经意义不大了。所以我认为学习中国画艺术首先就要解决好对笔墨的认识和操控,也就是掌控笔墨的微妙性。这一点也是我进入故宫学习和工作的最大心得,在经过美术学院四年的专业训练后,我顺利的入职于故宫博物院进行古书画临摹技艺的学习和传承,这也让我真正意义的在地接近古人,第一年我重新接受了对于笔墨的最基本训练——勾线。近一年的练习让我受益匪浅,虽然较之先生我的笔力甚弱,但我确真切的感受到心手合一的感觉,而且感受到了自然流露的创作状态。仅这一点点感觉便给了我坚定的决心和无限的希望。
笔墨的微妙性还承载着另外一个信息:“形而上”的精神。当笔墨的训练和感悟有量的积累时,质量就会发生变化,但对笔墨的轻熟操控是永远不会满足于艺术家的,他们一定会渐渐地摄入情感,经过情感的矛盾和统一,最后便形成独特气质的面貌。我想像粱楷、倪瓒、徐渭、八大山人等面貌独特之人,艺术创作定有此经过。由此可见笔墨微妙性的重要。
情感的微妙也是传统中国画独具的魅力之一,细品传统中国画艺术,她一般不会直白的去表现一个事物或一种场景,真正的画旨却反映在充当“象征”或较委婉表达的其他媒介之上,这些方式取意为传统文人思想,由此画面便出现了象征君子的“梅兰竹菊”、象征智慧的“水”、象征长寿的“松树”……
造型的微妙是中国画“返璞归真”境界追求的切行体现,造化造物天工绝伦,事物本身便具备着非常复杂的造型,如果画家很现实真切的去再现客观,就会减少作品本身的艺术含量。中国古人往往喜欢把简单的事物精致化,把复杂的东西概括化。因此古人常常对于事物的造型进行大胆的归纳和概括,产生了是此物而非现实此物的艺术效果,即“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观点。
在艺术创作中,审美情趣的微妙也是直接反应画面的生活情趣和审美高度的重要因素,从实践的角度上讲也就是以什么为“美”和以什么为“趣”的问题。传统文人确有自身的理想世界,在虚静的状态下排除杂念,用心去体察万物,去感受身边平凡中的微妙的道理,这便是传统文人的“体道”行为。微妙的“美”和“趣”就在我们周围,关键是我们如何去发现和表现,所以我们要提高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并时刻保持敏锐的洞察力,才能在微妙的形态中诠释画意,诠释自然。
讲到这里,我也在问自己“微妙”究竟怎么定义,怎么解释。对此我也进行了查实,但是我觉得此词的理解在艺术审美的环境中便是仁智各见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学习和赏鉴传统中国画艺术一定要细心的体会、实践和感悟。
丙申新正记于故宫西宫殿 巨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