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水墨的解构与解放——图与式

开幕时间:2016-04-02 14:00

开展时间:2016-04-02

结束时间:2016-04-20

展览地址:重庆市长江当代美术馆

策展人:彭锋,夏可君

参展艺术家:陈红汗,陈艺轩,郭志刚,贾海泉,李书安,刘旭光,蓝春雷,雷虹,秦冲,秦风,邵岩,田卫,易鹤达,于继东,张羽,张朝晖,张诠,张帆

主办单位:重庆长江当代美术馆

展览介绍


《水墨的解构与解放-图与式》于2015年4月2日在长江当代美术馆盛大启幕。此次展览集合了当代知名艺术家的50余副经典名作,从解构当下水墨形式语言出发,通过对于当代水墨的研究来试图解放水墨创作的边界。据了解,此次《水墨的解构与解放》共分为“图与式”“意与象”“边与界”三个部分,此次展出的是第一部分“图与式”。剩下的两部分也将于今年陆续在长江当代美术馆拉开帷幕。

讲座:

2016年4月2日上午10点,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夏可君先生在重庆长江当代美术馆G厅举办了《水墨的解构与解放-图与式》专题讲座,以幽默易懂的方式为来自社会各界的精英人士及艺术爱好者讲解了新水墨的相关知识与构架。

开幕式:

2016年4月2日下午2点,《水墨的解构与解放-图与式》开幕式在长江当代美术馆盛大启幕,来自社会各界的艺术爱好者、媒体朋友云集重庆长江当代美术馆,共享这一场艺术的盛宴。重庆市文联副主席杨矿先生,长江当代美术馆馆长邹玲女士,策展人夏可君先生,艺术家代表张羽先生,易鹤达先生,张诠先生作为嘉宾也来到开幕式现场。

重庆市文联副主席杨矿先生在展览致辞中表示,对长江当代美术馆一直积极践行文化艺术事业,不断开展高水准的艺术活动表示支持与感谢。同时,策展人夏可君先生与艺术家代表张羽先生,也表示了对美术馆支持文化艺术事业的行为表示赞赏。希望在今后能与美术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将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带入美术馆,带入重庆市民的生活。

最后,长江当代美术馆馆长邹玲女士为展览致开幕词,代表美术馆对到场的嘉宾表示感谢,并表示,2016年,美术馆也将坚持搭建高端学术平台,从1月的《异质共生-当代国际艺术展》到《新海诚巡回展》,美术馆一直积极的与国内外知名策展人、艺术机构联动,不断开展高水准的当代艺术活动。努力给广大艺术爱好者呈现出当代艺术多元、实验、前卫、先锋的无限可能的创意色彩。

最后:

此次《水墨的解构与解放-图与式》会持续到4月20日,并且免费对公众发开放。来自全国各地的18位艺术家,依靠心灵的静观,依靠内心的感悟,融入个体身处当代的情感体验,寻找个人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的契合点,幻化成一幅幅精美的艺术作品,在长江当代美术馆呈现在大众眼前。届时,欢迎广大艺术爱好者前来观展。



水墨的解构与解放

文/彭锋

2012年10月,我在上海多伦美术馆做了一个题为“解构水墨”的展览。这个展览原本计划给欧洲美术馆做的,最初给它取的是一个英文题目,叫做“Undoing Shuimo”。Undo既有“解除”也有“解开”的意思,翻译成中文“解构”,它所蕴含的“解放”的意思就减弱了。其实,我想办一个展览,其中对待水墨的态度是两方面的,既有解构的方面,也有解放的方面,就像我们《流动艺术》水墨专辑中所看到的那样。

众所周知,水墨是中国绘画的标志。尽管工笔重彩在中国绘画史上书写过辉煌的篇章,但是斗转星移,水墨变得日益突出。尤其是在全球化进程中,水墨所体现出来的与油画十分不同的特征,更加巩固了人们将它作为中国绘画标志的看法。当然,这不排除在将来的某个时期,中国绘画会呈现出另外的样态,甚至中国绘画这个概念也会发生根本变化,乃至彻底消失。但是,这并不妨碍水墨作为中国绘画的标志这个命题在今天的有效性。

既然水墨是中国绘画的标志,为什么还要解构水墨?水墨是可以解构的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对水墨、解构以及艺术这三个概念做些澄清工作。

先说水墨。我们可以将水墨的含义区分为物理层面和文化层面。从物理层面来看,水墨无非就是水和墨,再加上水和墨的比例不同而形成的浓淡区别。由于中国画家常用毛笔蘸上水墨在宣纸上做画,因此也可以将毛笔和宣纸放在水墨的范畴里一起来考虑。从物理层面上来看,水、墨、纸、笔加在一起,会形成一系列特征,比如黑白、浓淡、干湿、轻重、迟速等等。对于这些物理特征,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们,都能够识别出来。水墨的这种特征,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

但是,这些特征背后的意义和趣味,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们,就会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对于某些人来说,有可能完全不能理解。由此,我们就进入了水墨的文化层面。比如,我们说某人的水墨老道、古拙、荒寒、有书卷气,如此等等的特性,没有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人们,就不容易体会出来。中国水墨画,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趣味和格调,对于没有受到中国文化熏陶的人们来说,无异于难解的密码。不掌握解读密码的钥匙,就不可能登堂入室。水墨的这种特征,具有明显的文化身份性。

不过,如果我们熟悉水墨的历史,如果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特性,就会发现,在水墨的物理普遍性与文化身份性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水墨的文化意义,最终都可以追溯到水墨的物理特征上。这就像我们使用的汉字,在字形与字义之间,并非完全无迹可循。用结构主义符号学的术语来说,汉字这种符号,它的能指(字音和字形)与所指(字义)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靠任意约定建立起来的,而是靠自然直觉建立起来的,因此汉字的能指(物理特征)与所指(文化含义)之间的关系不是任意的,而是有意义关联的。由此,我们会觉得跑字在跑,走子在走,笑字在笑,哭字在哭。汉字之所以有这种特性,一方面是因为能指与所指之间有迹可循,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习惯用直觉去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自然关联。汉字如此,水墨如此,建立在汉字基础上的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莫不如此。

由此,我们可以区分出三种水墨:一种是只有物理特征的水墨,我们可以称之为自然水墨;一种是充满僵化程式或者难解密码的水墨,我们可以称之为习惯水墨;还有一种是自然与文化之间畅通无碍的水墨,我们可以称之为艺术水墨。

解构水墨,不是解构自然水墨。只要用到水墨,就具有水墨的自然特性。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自然水墨无论如何是无法解除的。解构水墨,指的是解构习惯水墨,破除遮蔽在水墨之上的各种僵化的程式,破解遮蔽在水墨之上的各种难解的密码。让水墨回到水墨本身,回到水墨的自然状态。不过,回到水墨的自然状态,并不是解构水墨的最终目的。解构水墨的最终目的,是在自然水墨的基础上,建构艺术水墨。解构水墨的目的,是绕道自然水墨,达到艺术水墨的目标。为什么需要做这种解构工作?停留在习惯里有何不妥?这里涉及对艺术的看法,当然也涉及更加宏观的对文化的看法。

先让我们从宏观的方面来看。文化本来泛指人的所有行为。随着历史的演进,文化这个概念的含义也在发生变化。比如,现在就流行一种说法,叫有知识没文化。仿佛知识不是文化,但是知识曾经是文化的典型形式,甚至是文化的高级形式。古希腊哲学家就在知识与意见之间做出了区别,认为知识是对永恒真理的揭示,具有跨越时空的有效性,而意见就不具备这种特性,意见往往是个人的、主观的、偏颇的,没有客观有效性,没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性,因此不值得像尊重知识那样去尊重意见。由于意见貌似知识其实是偏见,因此更加需要警惕。哲学的目的就是排除意见,推出真知。如果将知识从文化中排除出去,那么文化就只剩下意见了。现在社会上泛滥的各种文化,大多数都是这种意见,云山雾罩,乃至乌烟瘴气。与其说没文化是无可救药,不如说文化本身已经病入膏肓。文化急需得到治疗。

与知识不是文化相应,科学也不是文化,因此在政府部门分工中,管理科技的部门与管理文化的部门不同。当然,也有科技文化的说法。不过,这种说法的真实含义是,一旦一种科学技术不再得到使用,或者被新的科学技术代替或证伪,进入博物馆封存起来,它就变成了科技文化。简单地说,科技永远前瞻,文化总是后顾。在将科学从文化中划分出去之后,文化似乎就只剩下墨守成规、感伤怀旧了。于是,不管是何种形式的遗老遗少,都有文化;不管何种形式的时尚少年,都无文化。文化的保守性,在它与科学的对立中,得到了强化和突显。我们把这种保守性的文化,称之为习惯。

但是,文化不完全是习惯。文化中有一个极不稳定的因素或者成分,我们称之为艺术。康德将艺术界定为天才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依据任何规则,但是行为本身却能成为榜样,具有类似规则的效力。如果说文化中的大部分是习惯,那么其中的小部分就是解构习惯的艺术。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见到人们经常批评某些艺术没有文化。

现在的问题是,文化之中为什么需要不安分的艺术?答案是如果没有不安分的艺术,文化就会失去生命力而成为埋葬自己的棺椁。只要我们冷静地看,文化不全是好的。艺术的创新和哲学的怀疑,让文化内部有了一个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层面,正因为有了这个层面,文化才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

当水墨由艺术蜕化为文化时,它就面临成为僵化的习惯的危险。这时,我们就需要拿起奥卡姆的剃刀,剔除窒息生命的老茧,还水墨以鲜活的生命力。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要彻底抛弃作为习惯的水墨,作为习惯的水墨仍然由它的存在价值,也许还是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我们强调的是,要将习惯的水墨与艺术的水墨区别开来。如果将习惯混同于艺术,我们的文化就会因为缺乏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性而固步自封。

在今天这个全球化时代,人们可以出入不同的文化圈,从而增加了自我认识的方式,我们可以假道他者来认识自我。这种自我认识方式,也许比自我反省更加有效。苏轼有诗句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斯瓦尼茨也有一句名言:“我所看见在背后主宰你思维结构的,正是你自己看不见的。”有了他者的眼光,就不容易出现盲区。

对于作为中国绘画标志的水墨来说,它的他者就是诞生于欧洲的油画。如果从油画和西方文化的角度来看水墨,我们就有可能拨开迷雾,发现真实的水墨,自然的水墨,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水墨艺术。由此,解构水墨的任务,可能要通过引进外来文化来完成。

中国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强大的包容性和生命力。只是由于在社会现代性转型过程中落后了,才形成文化保守主义的心理。随着中国的日渐强大,这种文化保守主义有可能会演变成为狭隘的民族主义,从而妨碍我们对当代文化做出真正的贡献。在举国大兴文化产业,弘扬传统文化之际,我们提出解构水墨的主张,通过在我们的文化中加入一种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层面,促进当代文化更加健康地发展。

令人欣喜的是,近来涌现出不少艺术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水墨做出了探索,并获得了可喜的成绩。他们以水墨的名义解构了水墨,完成了一个看起来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里的解构不是解除,而是解放;解构水墨,不是水墨的终结,而是水墨的新生。当我们将有关水墨的各种成规陋习悬置起来之后,剩下来的就是水墨本身。回到事物本身,本是哲学家给自己提出的任务,却常常假道艺术来完成。在这一点上,哲学与艺术殊途同归。它们都是在用负的方法,去完成自我解放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作品预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