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记忆——张墨柳个展
开幕时间:2016-05-07 16:00-18:00
开展时间:2016-05-07
结束时间:2016-07-01
展览地址:上海莫干山路50号13幢2楼一个艺术
参展艺术家:张墨柳
文:陈海燕
张墨柳的作品非常个人化,女性意识强烈,不同于女性艺术通常意义上的柔美,相反,其中的大胆、露骨、直白,以及笨拙粗憨的人体与吊诡的画面场景也许会令一些观者愕然。这使我对张墨柳本人产生了兴趣,要求画廊提供一张她本人的生活照(我不认识她,没见过面,亦不打算与其交流,原因很简单,她要说的都在画面里)。很快,一个清新、颀长,温婉如邻家女孩的姑娘显像在我的电脑屏幕,仔细端详之后我仍无法将人与作品划出等号,沮丧之余打开其个人日志链接,瞄过几眼后,发现姑娘不只爱画画,还爱随性涂写几行意识流。好吧,姑娘,我想说“墨柳”这名好听;好吧,关于女性话题,我先闲扯两句。
首先表明一个态度,我从不喜欢就性别来论事,但若遇某些被我讥诮为无良的“前朝遗男”,就自动变身为一个女拳分子,抱老拳重锤。之所以要啰嗦,是因为世相现实又残酷,无论喜欢或不喜欢、承认或不承认,女性身份绝不仅仅简单指向的是生理属性(sex),更大意义上来说,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属性(gender),无法回避。这样的身份是天道,是俗情,有时是困扰,有时又无伤大雅,就像硬币的两面,优势与劣势并行。总体上,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平等观念的普及,女性接受教育和经济独立带来的意识觉醒和个体自由,使现代女性几乎完全摆脱了娜拉出走后的困顿与迷失。当然全球范围的女权运动仍在高歌猛进,甚至不乏极端,但这显然是有必要的。因为即使到今天,由于宗教、民族、文化传统和地域文明进程的不同,物化女性和性别歧视仍然显性或隐性的存在着。只要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仍被冠以女性的圣经,只要三八妇女节仍未消解其初衷,女性自囚或他囚的拷问式讨论就将持续下去。
我并没有意图要将张墨柳的作品上升到女性独立的道德高度或是女性意识的自我觉醒范畴来进行讨论,但遗憾的是这样的嗜痂之癖却或多或少的潜伏在大多数女性创作之中,无论是音乐、艺术、文学……,亦不论是无意识或有意识,抑或是刻意的回避和标榜。宏观上说,如果将女性创作的历史以编年体例和分段节点的方式进行分析,确实可以看到一种女性自我解放阶梯渐进式的演化和进步。但关于性别认知的“所是”与社会认知的“应是”之间的矛盾关系并未得到彻底的和解,这同样存在于个体微观的成长意识之中,而这恰恰是父系社会环境下的必然产物。就张墨柳的作品而言,这样的洞见和思考并不是她的主旨,或者她根本不屑于探讨这类烂大街的陈旧主题。作为没有背负太多时代磨难和历史遗憾的八零后,作为接受过中西方高等教育有着良好生活环境和平等意识流淌在血液中的一代脑洞大开的年轻人,或许在认知深刻度上还远未达成一种理想的高度,但这显然成为另一种幸运和优势,从而可以没有标签,没有重荷,没有“非如此不可”的钳制而被道德和世俗所绑架,因而可以轻松上阵,自觉探索和发掘个体经验,并将个体意识转化为艺术的自我表达。所以,在张墨柳的作品中,看不到任何思想严密又严肃的拷问、质疑和批判,只有自说自话式的个人关注和无所禁忌的袒裼裸裎。他人不是地狱,他人只是他人,与“我”一样是独立的客观存在,彼此没有敌对,一切皆可被理解,女性亦不是天然的痴騃女妇,男性亦不是天生的大丈夫,不过都是具有自然属性的社会人。在我看来,这样的画面既真实又诚实,既沉静又佻?,既无所针砭又无所褒奖,仅仅是一种心灵溢露的陈述,这大概可以算是艺术最自由和最自主的一种逍遥状态。
那些对观者而言是“形式”的东西,可能对张墨柳来说就是“内容”,凭借这类个人风格标立的形式产生内容、意义和价值。就作品表现而言,纸本彩铅的采用有其工具表现力的局限,但细腻写实的造型手法和丙烯的色彩汇入,强化了绘画语言固有的传统属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墨柳扎实的绘画功底和驾驭画面的能力,但这些都比不上其古怪奇妙的想象力所赋予画面耳目一新的视觉观感,而这才是其最突出和最出彩的地方。比如,对于人体、穿着以及附属物布控设计上一丝不苟的细节处理,比如面面俱到的整体完成度,比如直白又刺激观者视觉神经的器官刻画都让作品透露出一种夸诞的紧张感,丝毫没有任何松弛意象。这种紧张感还存在于人物僵硬的表情和做作的肢体语言上,存在于那些简单符号化的象征物上,也存在于过于细密装饰的绘制中,从而减弱了可能的阴柔悲伤色彩,成就了作品郑重其事庄严的仪式性,感受那一股涌动在作品背后的强大与自尊。如果非要定义和强调这就是图解自我观念的新一代女性作品,那么我个人觉得“女性”这个前缀可以被彻底消解的前景已经为时不远了。
最后,我想借用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提过的一个着名主张作收尾:“艺术不是自然的模仿,而是形而上的补充,它崛起于自然之侧,为的是超越它。”我还想说的是,在这个经验急剧贬值的时代,个体的经验意识非常值得珍视和呵护,毕竟只有它们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精神财富。从这一层面上说,张墨柳自我默留下的意识图解其实就是一种仪式。
写于沪上
2016.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