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灵境·一山电子抽象实验展

开幕时间:2016-10-04 19:00:00

开展时间:2016-10-04

结束时间:2016-10-24

展览地址:梵耘藝術空間(杭州市上城区凤凰山脚路167号凤凰公社3库108#)

策展人:王萌

参展艺术家:艾妮莎,鲍瑶,卜现雷,柴乐,常睿,陈莉莉等

主办单位:梵耘藝術,明澄文化

展览介绍


本次展览将展出一山先生在“电子抽象”领域对于绘画性和观念性的新媒体作品15件,作为一次实验性的学术研究行动,在电子媒介和实物介质的张力中,形成一次媒介艺术的前沿探索。

一山先生的艺术体系分为“后水墨”与“电子抽象”两种绘画形态,他的“后水墨”在艺术界引起学术界的广泛讨论和研究,中国美术馆吴为山馆长在《一山先生“后水墨”的启示》中评价到“他在水与墨、笔与纸的交相互动中感悟主客观世界的对话,体会瞬间中的永恒,凝固精神的物化,直抵艺术的灵魂。一山的作品更为接近纯精神本体,折射出更为广阔的思想光芒。它超越于八十年代后期实验水墨,超越于纯技术性探索的形式。”在“后水墨”之后,一山先生最新创作的“电子抽象”也得到了批评界的关注,著名美术批评家、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荣誉主席贾方舟先生梳理了一山先生创作转换的内在逻辑,他在评论文章中提出“当他把艺术在语言层面的拓展与转换放到艺术史的背景中去思考时,发现书法与远古文明、水墨与农业文明、油画与工业文明之间的内在联系。当他做出这样的推断时,一个问题出现了:作为后工业文明的电子时代,是否也应该有它特有的语言方式?那么,这个语言方式又是什么?于是,一山开始尝试‘电子手绘’,即直接在电脑上用手作画。他想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

以“灵境”为主题进行一山先生在“电子抽象”艺术方面的视觉实验,首先带来的是一位当代艺术家在深厚的传统书写基础上进行抽象水墨的艺术现代转型路径之后的又一次更为实验性和当代性的个体突破。一山近年来从“后水墨”的救世哲学进一步扩展,转向了电子时代的快乐体验,这使得他的艺术获得了全新的体验模式,他在一种数码电子的特殊程序中充分施展了人的“手感”与电子的“交互”,在模型化的程序和数码世界,通过“人类的触摸”获得一种“手感”对视觉的参与,使得视觉的探索和创造在“电子视界”的模型中获得了人的温度,这让思考和行动驾驭了工具在新媒体中实现了“手动绘画”。与那些通过设计软件制作的“机器图像”相比,这在最为直接的层面带来的是体现在视觉的图像生成层面的“触感”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图像不那么具有机器感,而内含一种绘画的呼吸,当手绘的行为在电子屏幕上造型的时候,具有了一种奇妙的体验,在视觉“反设计”的美学立场中又充分借用新的绘画媒介和系统模块进行了一种新形态下的类似用画笔在架上操作颜料的绘画过程,而电子系统所拥有的无限“电子色系”和各种可能的“电子肌理”又为新的绘画场域中的图像生成提供了传统绘画媒介所没有的视觉元素和便捷性。电子视觉的可能性被艺术家进行了视觉的再阐释,显现于观者眼前的每一件作品,具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奇妙感。一山先生的“电子抽象”艺术具有“反设计”语义中的“绘画性”。

从抽象的电子探索的视觉语法上看,一山的“电子抽象”艺术具有一种当代艺术体系中的“观念机制”,他的抽象原则并不停留在康定斯基所开拓的现代抽象的“形式主义”,“形式”在作品中不是作为最高的构成原则和造型法则去统御画面,而是被还原为视觉元素在“观念”的动力机制下去形成某种图像的“间架结构”。“观念”在这个层面中不是一种具体的哲学概念,而是一种当代艺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逐渐“内化”到当代艺术系统中的一种“美学惯例”,这种被“常规化”的审美范式在不同的艺术家个体那里体现出不同的观念形态和视觉意义,但作为一种“方法论”,艺术在这个“观念界面”中与现代主义绘画的“形式主义”原则形成了区隔。一山先生的“电子抽象”艺术在“绘画性”和“视觉语法”的“观念机制”上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在“形式-观念”的“活态区间”中随着艺术家的意志自由移动,形成了一种较为稳定但还具有发展的动态感。

21世纪以来,新兴媒介和社交媒体的出现,将人类的“活动空间”从传统意义上实体的三度空间引入了“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的交互场域,人类的视觉经验也随之从传统的物理视觉转向了新系统的电子视觉,这种经验模式的转换对于人类感知和行动的体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时代特征,“结构性”地提供了一种新媒体现实下观念和美学的“新视界”,在这个“视界”中正在生成着很多尚未所知的新体验。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作品预展


相关展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