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文人绘画六君子——北京索卡15周年特展

开幕时间:2016-10-08 16:00

开展时间:2016-10-08

结束时间:2016-10-22

展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8502

参展艺术家:粱铨,洪凌,文凤宣,曾健勇,谭军,王濛莎

主办单位:北京索卡艺术中心

展览介绍


今年的北京索卡走过了足足15个年头,画廊主人萧富元千里独行,仅靠着他一个人的力量,将索卡做成两岸三地的老牌画廊。而北京索卡也是他默默辛勤耕耘的重要据点。15年前,索卡进驻北京,当时的北京只有两家外资画廊,索卡无疑见证了中国画廊业这15年的发展历程,更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成长的15年。过去的15年,从最早有序梳理经营中国第一代油画家李铁夫、林风眠、颜文樑、徐悲鸿、周碧初、戴秉心等的工作,到致力于挖掘、推广有潜力的亚洲当代优秀艺术家的作品。如今的索卡,不跟风,不扎堆,低调内敛地在艺术这个领域深耕。追求品质,有原则,会在自己认可的艺术家身上长期深入合作,和洪凌合作17年,和毛旭辉合作8年,和赵博合作5年。在合作的过程中,索卡以专业的态度着力去推动艺术家在艺术史上的位置。
画廊主人萧富元在一次采访中提到,“我对中华的文化思维是根深蒂固的,其实我选择艺术家,也会喜欢即使他的材料是可以借用西方,比如说画油画,油画本来就是西方的东西,很多雕塑也是西方的。甚至说来在二十一世纪媒材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思考模式。我自己比较喜欢东方思维,喜欢儒释道的一些想法,所以希望我的艺术家的根是源于东方,可以借用很多西方的媒材去创作,这样不是全部都是模仿别人。中国现在的当代艺术家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根,不知道他的根在哪里,一味地觉得西方好,就把西方全盘搬过来,就这样做。”而北京索卡正是在萧富元这种思维的带领下,走过了并不容易的15年。
在北京索卡15周年之际,我们精选出在“东方文化精神”这条主线上比较有代表性的6位艺术家,分别是40年代出生的梁铨,50年代出生的洪凌,60年代出生的文凤宣,70年代出生的曾健勇、谭军,80年代出生的王濛莎。试图通过这6位不同时代出生的艺术家各自风格迥异的艺术探索典例,勾勒出一个不断发展的,多样的,立体的当代东方水墨样貌。
以下是对艺术家的简单介绍:
梁铨(1948-):
作为中国抽象水墨领域的集大成者,梁铨的抽象绘画无疑拓宽了世界范围内抽象艺术的语言样式。于中国,传统的笔墨程式被他完全突破,拼贴方式成为新的笔墨语言,传统水墨中的线与墨被他用数条水墨晕染随机形成的宣纸碎片的边缘所取代,形成一种全新的抽象图式。这种图式注入了东方的佛教禅宗概念,在不断重复漫长的撕剪与拼贴的过程中,梁铨更是以茶入画,最终以一种新的抽象形式来表达中国“传统绘画的美”。于世界,把西方抽象艺术作为参照系,他拓展了抽象艺术的分支,以梁铨为代表的东方新抽象将具备同样的话语权进入到整个人类的艺术史中。自85年开始拼贴创作至今,这30多年的坚持与演变中,最终找到独属于自己的创作方式,在美留学的经验让他以抽离的姿态回望中国传统,最终作为绘画转译者的身份,表面完全抽离中国传统水墨,实质抓住东方文化的核心,拼贴出一个“空”的世界。
洪凌(1955-):
洪凌画油画,也画水墨。洪凌的水墨是他油画的小稿,先有了水墨的根基,才有了后来以油画媒材为主的意象山水。洪凌深谙中国传统水墨其中的奥妙,也知水墨媒材的缺陷,取其长,再用西方油画媒材,补其短,突破宣纸不能表现大尺幅的局限,在油画这种介质中注入东方文化精神。在水墨画的创作上,他依然采用最基本的皴、擦、点、染的方式,用传统水墨的创作方法感受古人作画的气息与脉络,然后再嫁接至他的油画创作中。洪凌的水墨是对其油画创作的滋养,其画面的浑然天成之感,淡墨点染之处,墨线交融之间,无不透露出洪凌“胸中有丘壑”的那股自信。而这种自信源自于他几十年来对东方传统的研究与积淀。洪凌世界巡回展的第二站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文莱美术馆的个展已经顺利开启,策展人马啸鸿(Shane McCausland)更是精选洪凌的最新的水墨近作与两件册页作品至英国展出,除此之外,涵盖速写,水彩,各个时期的架上油画,以及洪凌旅行拍摄的照片,试图呈现洪凌艺术创作的整体面貌。
文凤宣(1961-):
来自韩国的艺术家文凤宣,在传统水墨媒材的基础上,改造传统的水墨图式,利用焦墨与淡墨、墨色与墨线的对比,打破传统的三远法构图技巧,表现出自然的光影透视效果。以墨的黑白色调为主,用“墨分五色”的晕染方式表现雨后的大地,充满阳光的空气,下了雨的松林,波光粼粼的湖面,甚至是拂过草丛的微风。这些原本不能被水墨合适描绘的风,阳光,雨,雪,风霜,秋日之景,在文凤宣这里做了最大的突破。他用简单的墨色渲染,寥寥几笔勾勒出这些瞬间的自然现象,并传达出浓烈的东方水墨意境。
曾健勇(1971-):
笃信基督教的家庭背景让曾健勇的作品图式流露出一些宗教意味,艺术家本人更直言,宗教是他的灵感来源。水墨对于曾健勇更大程度上是他绘画创作的一种介质或者方式,他没有局限于前人的水墨范式,而是自己完全另辟蹊径,在水墨画面空间维度的表达上,开创了一条新路。中国传统水墨讲散点透视,没有空间,是平面性的,而曾健勇的画面里,他用墨与色渲染出了一定的体积感,没有西方油彩,却有油彩可以表达出来的空间感,同时又不失水墨这种材质特有的东方韵味与内敛气质。他用诗化了的墨色,结合自己革新后的没骨技法,去表现并解读当代社会中人性本身的某种矛盾与不确定以及脆弱的生存状态。作为风格发展成熟并饱受认可的成熟艺术家,他没有停滞在现有的图式创作圈圈里,掌握了自己不断完善的水墨创作语言之后,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新的探索,延续对于空间表现的兴趣,从架上二维的空间拓展到雕塑装置的三维立体表现空间,仿佛曾健勇水墨画中的人物、动物、植物一跃都从纸上飞出。曾健勇将单纯的架上水墨创作巧妙地做了一个转化,他将自己的水墨创作转向三维空间,他还在画画,只是转移到一个三维的实体上,最后呈现的便是他的雕塑或者装置了。
谭军(1973-):
谭军说:“我一直觉得画画是件很私人、私密的事情,甚至连对绘画的思考过程也是很私人的。我可不喜欢有人在一旁看着我画画。在那样情况下我画画只能是游戏,或者绘画知识的展示,与我自己的绘画是没有关系的。我的画只反映我自己的生存状态,我看什么听什么关注什么思考什么,这些直接反映在我的画里。我执着于把自己对于自我、个体、人、人和这个世界的关系等这些问题的感受与思考真诚、真实地呈现出来。实际上,我,我的生活,决定了我的绘画,决定了我绘画的私人化。”谭军曾痴迷于摄影,最后摄影成为带给他新的观看方式的重要媒介。他用摄影化的观看方式,将自己面前庞杂的世界图像进行筛选,去捕捉日常事物不经意的瞬间与细节,最后定格在他的纸上水墨创作中。他在中国画的专业训练基础上,舍弃传统意义上的笔法,在手工原色长纤维云龙纸,皮纸上,去表现一些他观察收集到的并且可以触动到他的静态图像,将不同类型的生命对象,甚至各种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动植物形象,以一种静谧,质朴的姿态在东方意境中呈现。他画面中的每一个形象,都是他认真思考与观察事物的瞬间性的记录,将其静态化之后的存在。他作品中的形象被赋予当代语境的含义,表达出当下越来越复杂的生存环境之下,生命所散发出的孤独与落寞,脆弱与失意。
王濛莎(1982-):
生于江南太湖之滨的王濛莎,自幼在父亲的指导下练习书法和中国画。如今作为一位年轻的80后女性艺术家,其作品在她音乐般的天马行空之下,将中国水墨画中的散点透视采用自己的莎式语言发挥的淋漓尽致。明快淡雅的用色,气若游丝的用线,画画之前不打草稿,人物、花、飞鸟、蝴蝶等等,在她的画面中自由生长,传达出一种简、淡、天真的趣味。她的创作不僵化,尊古不仿古,不刻意而为之,用一种近乎于“玩”的方式,将画面中充满音乐般的韵律感,同时,她将西方绘画中用色彩表达情感的方式注入水墨创作,被媒体认为是中国当代水墨中不可或缺的新兴力量。王濛莎说:“在我的绘画艺术生命里更注重中国人看待物象的方式,它是活脱脱的,不会仅有一个视点固定不变地看世界。在绘画中追求平面的展示,不以焦点透视的立体方式去破坏平面为原则,能以心性造型,而非以摹拟物形为满足。”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作品预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