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丝绸之路——从写实到写意杨晓阳美术作品展

开幕时间:2016-10-29 10:00:00

开展时间:2016-10-27

结束时间:2016-11-06

展览地址:中国美术馆(一层1/8/9号展厅)

参展艺术家:杨晓阳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馆

展览介绍


2016年10月17日下午,"丝绸之路--从写实到写意杨晓阳美术作品展"新闻发布会在中国国家画院召开。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常务副院长卢禹舜,副院长张晓凌、张江舟,院长助理纪连彬,吴一娜、王平、蔡敏、何加林、乔宜男、王辅民、林容生、陈风新、陈鹏、董雷等出席了发布会,就"丝绸之路--从写实到写意杨晓阳美术作品展"的筹备、展出事宜,向包括中央电视台、中新社、新华网、《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美术报》等在内的50余家新闻单位作了具体公布。发布会由张江舟主持。

此次展览由中国美协、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馆主办,中国国家画院创研部、艺术交流中心、艺术信息中心和北京风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于10月27日至11月6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10月29日上午10时至下午18时于该馆举行展览开幕式及学术研讨会。

虽为三十年来的首次个人大型展览,但杨晓阳称这是他的专题展而非回顾展。对此他表示:"国家近年来提出了重建"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的规划蓝图,习主席两次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写意精神已成为世界时尚潮流,这对我们文艺工作者的触动很大,坚定了我们的文化自信。中国国家画院在艺术创作中要起到引领带动作用,而我个人从艺以来的观点是符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的,为此我一直在不断探索,写意精神是艺术的终极精神,而大美是最终目标。"

发布会上纪连彬介绍了展览的相关情况及重要作品。展览共分为4个单元,将展出其30年来关于丝绸之路题材的作品350件,包括速写/写生260件、主题创作20件、重彩画30件、水墨画40件,作品多角度阐释了丝绸之路的文化意涵,展现了他严肃、认真的探索精神,坚实全面的绘画功夫。杨晓阳艺术创作经历的多次转变,透过展览作品将得以最佳地映现。值得一提的是,其2016年创作的31米水墨长卷《社火》也将亮相展览现场。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表示,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展览表现出的前瞻性将给我们以启示,它体现着杨晓阳作为一位从西安走出来的艺术家的学术追求和社会担当。

第一部分:速写/写生。写生,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在于培养艺术家面对现实和把握现实的能力,因而成为检验和锻炼艺术家造型能力与现实敏感性的重要手段。可以说,写生能力的提高,不仅有助于艺术家深入生活、了解生活,而且也为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速写式写生成为检验一个艺术家造型能力和对生活的敏感性的试金石,在迅疾而简练的线条中展现出艺术家对解剖、透视、构图、章法的理解和把握。

但是写生本身也是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现出艺术家的思考和个性。应该注意的是,尽管写生这个概念来自西方,但在几十年的实践中已经融汇了中西两种写生的概念与方法,特别是在中国画的写生中,这种融汇显得更为突出。由此观察,杨晓阳的写生就是这种融汇的结果。杨晓阳继承了其老师刘文西坚实的造型和把握大场面的能力,非常重视到生活中去获取创作的灵感。他在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写生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练就了坚实的基本功,这也使他获得了快速把握多人物、多场景的复杂画面的手段。他的速写写生注重对对象的整体感受的表达,但同时又注意细节的丰富性。特别是他不仅形成善于构建画面的完整感和作品感的特征,而且也逐步形成了其朴实、生动、完整的速写风格。这为其水墨写意画奠定了基础,且已形成独立的艺术作品。

第二部分:主题创作。主题性创作是对艺术家造型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的最终的综合性检验,并且通过这种创作,我们得以一窥艺术家的审美取向和精神世界。

丰厚的生活积累和扎实的基本功在杨晓阳的主题性创作中完整地体现出来。他的早期创作将坚实的造型和形体塑造与中国传统的笔墨相结合,显示出对二十世纪以来中西融合趋向的深刻领悟与完整把握。这些作品在对题材的处理上不仅强调生活的鲜活性和生动性,而且体现出对生活意义的提炼与阐释。同时他又把这种生活之美置于历史的维度之中,从而使其作品在主题阐释和风格上都具有了深度。不管是其早期作品在语言上的繁复性和深度刻划,还是近二十年来日趋简洁化和写意化,杨晓阳的主题性创作都表现出在充分发挥形式语言作用的同时突出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刻挖掘主题内涵、强调作品形式美感的特征,从而使其作品形成不同的语言形式与不同题材之间的统一与和谐。因此,他的作品总是在章法布局上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而这种对章法布局的重视又带来其作品结构上的严谨和清晰。所以其主体性创作的作品不仅将理性与感性有机结合在一起,而且具有很强的研究性。

第三部分:重彩画。与黑白的水墨相比,色彩往往展现出一个艺术家的浪漫情怀,而且色彩语言本身不仅是艺术家进行艺术表达的重要手段,其中也蕴含了艺术家的思想与观念。

纵观杨晓阳的重彩作品,大致有三种类型:学习传统的青绿重彩、融汇中西的现代重彩和借鉴壁画因素的写意型重彩。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杨晓阳就开始关注色彩语言及其表现力问题,并在一系列大型作品中进行了探索。这些以中国传统青绿为主的早期作品在色彩上突出了其清雅、高古的格调,而进入九十年代之后却又几乎同时开拓出中西融合型和重彩写意型两个方向。其中西融合型作品在中国传统色彩用法基础上融入了西画的色彩原理,通过借鉴西画色彩的科学性与光感而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与视觉表现,并在中西艺术的交融、转换、对比之间,和不同时空的交错之中,构建起一种场面宏大、色彩瑰丽的艺术空间。而其写意型作品则把色彩作为一种意境的烘托,并把线描的塑造作用亦融入这种意境之中,从而使人形成苍莽、遥远的历史想象。实际上,这三个方面在时间上并无截然的分割,而是相互交错。这不仅表现出其在中国画色彩方面的广泛研究兴趣,而且也表明了其综合的修养以及开阔的国际视野、历史意识和多种材料手段的自由运用。

第四部分:水墨写意画。一个成熟的艺术家一定是一个知行合一的人,即他对世界和客观事物的认识与其表达必然是一致的。我们在近年杨晓阳的速写中已经看出了他的个人风格的取向,而这种风格直接反映到了他的水墨画作品之中。

大约从2000年开始,杨晓阳开始着重致力于写意水墨画的探索和研究。他的大量速写为其水墨画实践奠定了风格上的基础。尤其是他近些年在造型上日趋简洁、概括,甚至呈现出几何化、程式化趋向,这对于艺术家来说,是一个从复杂、绚烂走向简括、平淡的过程,也是一个艺术家成熟的标志。也正因此,他的水墨画不仅在造型上进行了大跨度的变形,而且在构图上具有了平面构成的意味。这种表达方式看似吸收了现代艺术的因素,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造型方式的现代演化,其中包含了青铜器、汉画像石和诸如西北栓马桩这样的民间艺术等方面。更让我们注意的是,在依照中国传统造型法则吸收现代艺术形式语言的同时,他的水墨画仍然遵循了传统中国画以书入画的原则,将书法用笔揉入线条之中,使之画面更具变化和韵味。特别是他的石鼓和魏碑笔法不仅增加了线条的厚重和力度,也与他的古拙的造型相吻合。这些都体现了他题材模糊化、主题多义化、造型意象化、章法多维化、用笔书法化的艺术追求。杨晓阳也因此而在当代水墨艺术家中独树一帜。他清晰的四个段落表现出一种不断超越自己的艺术家的轨迹,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对于此次新闻发布会,卢禹舜说:"杨晓阳既是美术界的领导者,是艺术实践取得巨大成就的艺术家,同时也是美术理论研究的建构者,改革开放以来的美术教育和美术发展,可以说都和杨晓阳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样一位艺术大家的展览,对于美术领域的影响理应获得更大层面的讨论,希望媒体能够给予更为深入的关注。"

张晓凌就展览研讨会相关情况及学术意义作了发言。丝绸之路,这条2000年来贯穿中国与西方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的"神奇之路",在中西方交流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已毋庸讳言。杨晓阳关于丝绸之路主题的创作始自1985年,30年前,他骑自行车从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到达新疆,大量考察、写生、记录,感受丝路沿途的今昔,创作了大量表现丝路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的作品。此后多年,丝绸之路中国境内和沿途直到罗马其间的多国都留下了他的脚步。美术理论家张晓凌言:"杨晓阳的为人、作品、艺术观皆可视作丝绸之路文化的产物。丝绸之路对其他艺术家而言,只是一段文明传奇或令人神往的题材,对他却是全部。"

多年来在艺术求索的道路上,杨晓阳对于艺术创作的理论思考自成体系。从"大美术""大美院""大写意"到"大美为真的写意精神",从"器道并重、一人一品"到"形、神、道、教、无"的"五字箴言"和"题材模糊化、意义多元化、章法多维化、用笔书写化、造型意象化"的"五化"创作方式,其对于当代美术创作的理论构建具有着切实的现实意义。

对杨晓阳自身而言,持续于丝绸之路题材深耕拓展的过程中,他的绘画技法也从对中国传统的继承转为中西结合,从写实转向了写意。对于展览的学术中心"从写实到写意",美术理论家邵大箴认为,这是一个很有兴味,也很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它体现了杨晓阳一直以来的学术追求,邵大箴说:"我体会到杨晓阳在各种场合提倡写意的苦心,从他作品中看到用各种不同手段和方法追求写意精神所做的有益探索。我欣赏杨晓阳的写生人物肖像,以笔线为主的生动造型反映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寄寓着他强烈的写意追求,透露出他面对表现对象时内心的激情;我也欣赏他的一些大幅创作,主题性的、装饰性的,表现出他在深入搜集素材和体验生活基础上丰富的想象力和自由创造的精神。他汲取传统艺术和民间艺术营养,也有广阔的国际艺术视野,赋予自己的绘画创作以具有个性的写意特色。"邵大箴说:"在这种情况下,杨晓阳从写实到写意的展览以及他不遗余力提倡的写意理论,对当今中国画克服阻碍前进的弊端,明确方向,应该是有益的。"

杨晓阳,1958年出生于陕西西安,1979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1986年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1994年出任西美副院长,1997年任西美院长,2009年调任中国国家画院。作为曾经国内美院系统中最年轻的院长,到今天的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文联全委、国家三五人才一级、四个一批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教育部高教名师,所有荣誉和责任背后,始终还凝结着一位艺术家在创作之路上的孜孜以求,亦如美术理论家王镛评价杨晓阳的性格气质和绘画特征:"风骨骏爽,气韵沉雄"。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作品预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