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脉冲反应II——关于现实与现实主义的讨论

开幕时间:2016-11-04

开展时间:2016-11-04

结束时间:2016-12-18

展览地址:广州市白云大道黄边北路时代玫瑰园三期(地铁2号线黄边站D出口)

策展人:沈瑞筠

参展艺术家:仇晓飞,王音,毛晨雨,方立华,厉槟源,刘小东,刘伟伟,吕胜中,汪建伟,李一凡,李公明,陈侗,陈建军,郑国谷,段建宇,胡斌,徐冰,梁硕,曹征路,满宇

展览介绍


脉冲反应II——关于现实与现实主义的讨论

沈瑞筠

延续“脉冲反应I”为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实践提供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的模式,“脉冲反应II”围绕“现实”和“现实主义”的主题邀请 32名艺术家和学者到时代美术馆进行4天密集的讨论,并把讨论内容、研究课题和相关作品放在美术馆展出。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艺术表达方法随着“新文化运动”被介绍到中国。也因为中国国情的需要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一系列文艺政策的出现,现实主义的话语体系一直占据中国文艺创作的主流。这样的思想通过美术教育体系,美术展览机制以及美术批评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几代艺术家的艺术语言和思维方式。谈“现实主义”是为了理清这种话语体系对我们产生的作用,以平静的心态审视我们的认知基础,进一步打开由多种细节、各方矛盾组成的中国现实本身,并进而探讨艺术家对这些现实艺术转化的各种可能。谈话在四个主题下展开:“现实主义与写实主义”、“关于农村”、“重要的不是社会介入”、“真实”。《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现实主义话语体系的来源和影响,中国经验与作为中国社会基础的农民意识,下乡写生,社会现实与艺术的关系,“人人都是艺术家”等等将会是这次讨论会涉及的话题。透过相关文献的整理以及作品的展示,我们希望在美术馆创造一个思维密集交换的场所,展开中国当今的现实以及艺术家切入现实的不同维度,探讨艺术家作为独立个体灵活运用和面对我们鲜活的现实材料的方式。

研讨日程

11月4日

梁健华:重要的不是社会介入

早在2003年,学者李公明就曾提出当代艺术中社会学转向的问题。这个议题迅速被导向这种实践是否还是艺术的争议当中。直到 2010年,北京部分生活在 008 艺术区的艺术家,因抵抗逼迁而走上街头后,议题背后真正的脉络才开始浮现。2012 年的柏林双年展“忘掉恐惧”让国内再也无法忽略所谓社会介入类型作品,国内从业者也为此分裂成两派。一边认为这种实践已经脱离了艺术范畴;一边认为艺术从来就作为社会进步力量存在,真切进入现实是艺术实践的本意。

从个人层面,艺术家转向“社会介入”的起点各不相同。但普遍不满于资本进入中国艺术后,市场化塑造了所谓“好作品”的判断。溯源至20 世纪初的“左翼作家联盟”,到延安时期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各种深入社会机理的工作方法并不是现在才有,直至博依斯提出的“人人都是艺术家”及“社会雕塑”概念,都提示着在现有语境下,社会介入不仅仅是一个在“关系美学”逻辑下的美学变化。持有这种立场的艺术家普遍认为艺术实践应该回到当下语境中,针对当中的问题直接展开工作。试图不满意于艺术只能在专业领域中发挥作用。并且认为艺术本来就存在于社会中,如果脱离上下文去考察艺术实践的话实际上是无法锚定自身的。在这个角度中,这些艺术家不认同把这种实践称作“社会介入”。因此在“脉冲反应II”中,计划邀请的艺术家将围绕“如何辨认左翼实践的历史”、“语境包含着什么”、“博依斯的遗产”等议题展开。试图摸清各种“社会介入”创作背后立足点,认识基础和逻辑。

10:30-12:30

话题讨论:左翼艺术实践的历史

着重在以当下的角度重新看 20 世纪初开始的左翼艺术实践

主持人:梁健华

对话人:李然东、李公明、满宇

14:00-16:00

话题讨论:博依斯的遗产

借助博依斯创作中两个关键概念:以“人人都是艺术家”、“社会雕塑”作为参照点,尝试梳理艺术家个人工作方式

主持人:梁健华

对话人:满宇、刘伟伟、陈建军、毛晨雨

16:00-17:00

话题讨论:语境包含着什么

让不同立场的研究者,表达各自对周围语境的判断

主持人:梁健华

对话人:李一凡、李然东

17:00-18:00

自由讨论:语境包含着什么

11月5日

鲍栋:作为话语的“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与“写实主义”

虽然“现实主义”与“写实主义”都源自Realism,但在不同的艺术史语境下,两者的内涵并不相同。“现实主义”是特指 19 世纪中期开始的一场艺术及文学运动,在美术中,以库尔贝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与同期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概念并列。“写实主义”则是泛指一种从欧洲文艺复兴开始的以视错觉再现为核心的艺术观念,包括透视法、解剖学、明暗法、色彩学等一系列的方法。两者的话语之间虽有交叠,但并不覆盖。与之不同的是,在中国,“现实主义”与“写实主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被加以区分,随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话语的确立,两者更是被认为是互为体用的关系,并发展出了一系列具体的现实主义观念与写实主义方法的结合,如下乡写生。实际上,当代中国绘画最初的表现之一就是对这种现实主义/写实主义榫楔关系的松动与剥离。而如果从语言学、符号学的角度看,不管是社会意义上的“现实”还是视觉意义上的“真实”,都只是一种修辞效果,两者之间隐含着一系列的符号运作。

10:30-12:30

主题演讲:中国米勒:现实主义从法国到中国的流变

演讲者:盛葳

主题演讲:现实主义:话语与工具

演讲者:朱周斌

14:00-18:00

主题演讲:现实主义与写实主义

演讲者:鲍栋

话题讨论:现实主义、写实主义与写生

主持人:鲍栋

对话人:刘小东、王音、仇晓飞、盛葳、朱周斌等

11月6日

沈瑞筠:关于农村

基于1982 年以及 2010 年的人口普查,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率分别是79.7%,和50.1%,中国依然是一个农民的大国。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影响,文艺下乡是中国艺术活动及教育里面极其特殊的现象。这套体制被中国艺术学院教育沿用至今,它是如何影响着中国当代艺术家认知现实和反映生活的方式?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到:“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乡土社会体现了一个以农耕为基础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然而,某种意义上讲,城市化与现代化是同义词。“土”与城市里的“洋”的矛盾其实是两种思维模式的矛盾。在城市化进程越演越烈的中国,这两种思维的混杂如何体现在中国的现实中?这个专题试图以梳理 80 年代以来与“农村”或“乡土”题材相关的作品为引子,展开围绕着“农村”或“乡土”所引发的问题的讨论和思考,邀请艺术家和学者探讨面临着新旧交替的具有过渡性的中国社会特质对艺术的启发和影响。

10:30-11:15

主题演讲:贺友直连环画中的中国农村图景

演讲者:陈侗

11:15-12:30

话题讨论:艺术家眼中的农村

主持人:沈瑞筠

对话人:陈侗、方立华、段建宇、梁硕、朱周斌、胡斌

14:00-15:00

主题演讲:关于农村

演讲者:沈瑞筠

15:00-16:00

话题讨论:乡土社会

主持人:沈瑞筠

对话人:刘小东、李一凡、厉槟源、梁硕、盛葳

16:00-17:00

话题讨论:“土”与“洋”:城乡差异及新旧交叠的现象和美学

主持人:沈瑞筠

对话人:段建宇、梁硕、鲍栋、盛葳、李一凡、厉槟源

17:00-18:00

话题讨论:文艺下乡与艺术工具化

主持人:沈瑞筠

对话人:刘小东、鲍栋、盛葳、陈侗、朱周斌、汪建伟、胡斌

11月7日

翁子健:真实

“真实”此一主题来源于“脉冲反应II”策展人最初的提案:重访中国大陆1980年代关于“现实主义”的争论,一件涉及到整个二十世纪中国艺术观念的艺术史事件,其重要性至今仍绝不能淡忘。因此,尽管这场争论有其不可撇开的历史脉络,我们在今天的脉络中,务必延续这场争论的要义,而这场讨论将“现实主义”概念扩大成“真实”的原因,是随着当代艺术的实践及理论发展,对于这个问题的最大超越在于:我们如今不必再纠缠于何谓“真实”(好比我们不再纠缠于何谓“艺术”),以便给予它一个权威地位;反而,我们可以将“真实”利用为一个具有弹性的思想工具,去解读每一个独特的个案。这样的话,它便可以引伸出丰富的问题意识,例如:艺术家为何及为何不仍选择“真实”作为创作的原则之一?如何将不确定性和不正确性解读成“真实”?如何沟通和调解主体的真实和公共的真实?艺术中的虚构甚至欺骗的“真实作用”何在?受邀的艺术家及理论工作者将基于他们各自的实践,借用当代理论,哲学及人类学的观点,就“真实”进行一场开放的讨论。

10:00-12:30

每位艺术家演讲及与一位策展人对话。共四场。

14:00-17:00

自由讨论

主持人:翁子健

对话人:徐文瑞、周安曼、卫秉强、廖国核、汪建伟、宋拓、张涵

作品预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