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借与变革:二十世纪前期美术留学生的中国画探索
开幕时间:2016-11-18 16:30:00
开展时间:2016-11-19
结束时间:2017-03-19
展览地址:深圳南山区深南大道9013何香凝美术馆4-8展厅
策展人:华天雪,冯博一
参展艺术家: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关良,朱屺瞻,陈之佛,丁衍庸,丰子恺,方人定,黎雄才,傅抱石
主办单位:何香凝美术馆
在对何香凝艺术进行研究和展示的同时,我们也将与何香凝同时代的艺术家和艺术创作作为考察的对象。作为维修后开馆系列展览之一,由何香凝美术馆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华天雪等策划的“取借与变革:二十世纪前半期美术留学生的中国画探索”展览,将于2016年11月18日下午在何香凝美术馆开幕。
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线索可以用“留学”来贯穿,它以“留日”为起点,以留欧、留美、留苏等相续接,由留学生们带回的从技巧、方法到观念、制度等各个方面的“新知”,逐步地改变了传统中国美术的生态与格局,从“留学”角度研究中国美术的现代生成,也就成为中国美术史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但限于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局限,围绕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和专题性的展览始终有所欠缺。为此,以“取借与变革:二十世纪前半期美术留学生的中国画探索”为专题的展览,即意在探讨20世纪美术留学的经验对中国画探索所造成的影响。考虑到展览规模和研究的深入,展览范围限定在1905-1937年间,有留学日本背景的美术家的中国画改良实践上。
“留学”在1937年之前的留日中始终是一个包含了“游学”的宽泛概念,这一点也适用于“美术留日”。“美术留日”通常以1905年黄辅周考入东京美术学校为起点,1905-1923年达到繁盛;1919年一战结束、留法勤工俭学运动高涨起来后,“美术留欧”逐渐结束“美术留日”一花独放的格局,进入二者平行发展期,直至1937年“七七事变”后,“美术留日”“戛然中止”。在1905-1937年间,以东京美术学校为核心的日本近20处美术教育机构接纳了约六百名中国留学生,其中约72人为正式毕业生。中国留日美术生大多选择学习西画,此外对雕塑、建筑、陶瓷、漆艺、图案、美术史、日本画等也均有涉及。他们回国后遍布于各地“新美术”领域,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由古典向现代转型初期最重要的开拓者和践行者。
受日本画坛“日洋融合”探索的影响,留日的中国美术家中,回国后改画或继续从事中国画的现象,在整个美术留学史上相当突出。这个群体包括黄辅周、何香凝、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郑锦、鲍少游、汪亚尘、朱屺瞻、关良、丰子恺、张善孖、张大千、陈之佛、丁衍庸、髙希舜、方人定、黎雄才、杨善深、黄独峰、黎葛民、谢海燕、林乃干、苏卧农、傅抱石、阳太阳等约26位画家,颇为可观。其中丰子恺、关良、陈之佛、朱屺瞻、傅抱石、丁衍庸和岭南画派的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方人定、黎雄才等11位画家,成就最为显著,他们为20世纪中国画改良实践提供了异彩纷呈的改良方案,做出了探索性的贡献,其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对待与关注。这次展览试图通过这11位代表性画家的48幅作品的并置,直观地呈现出他们在中国画改良方面的创造性成果。同时,我们还将“摹借”问题特别提示出来加以探讨,即以这11位画家为代表,反映出20世纪前半期中国画改良实践对日本的借鉴情况的复杂——与传统中国画渊源颇深的日本南画体系,偏于装饰、甜美、雅致的日本画体系,以及所谓“二手西方”一脉等,所呈现出的日本画坛东西洋融合与杂处的多元状态,直接造成了中国画家“摹借”上的多元性、复杂性以及转化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可以说,在他们的风格形成中,对日本的“摹借”是首先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希望借此引起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领域对该问题的重视。
在展览开幕后第二天,将举行由华天雪主持的“借路扶桑:留日画家的中国画改良”学术研讨会,邀请有郎绍君、王中秀、袁宝林、洪再新、杨小彦、朱万章、华天雪、佐藤道信、山梨绘美子、阮圆、吴孟晋、前田环、富泽ケイ爱理子、苏文惠、李超、万新华、蔡涛、张鹏、彭飞、杭春晓、魏祥奇、徐翎、林夏瀚等20余位国内外相关学者就此研究方向撰写了专文。希望在这11位留日画家的中国画改良基础上,适度扩展讨论范围,将“留日”乃至“留学”作为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一个整体现象给予观照与研究。研讨会将有论文集正式出版发行。
该展由何香凝美术馆乐正维副馆长担任展览总监,联合策展人有何香凝美术馆艺术总监冯博一,助理策展人有苏文惠、房桦、易东华。展出的作品得到了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北京画院、广州艺术博物院、浙江桐乡市君匋艺术院、丰子恺纪念馆及私人藏家的慷慨借展和支持。
在2016年11月19日-2017年3月19日的展览期间,何香凝美术馆还将配合展览和研讨会,举办一系列的宣传、讲座、推广等公共教育活动,扩展何香凝美术馆维修后开馆系列展览的普及、作用和有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