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介绍
每隔几天就从新闻中读到世界某个角落遭受恐怖袭击的新现实,把我们每个人都深深地卷入其中,不再明确谁是受害者,谁是士兵,谁是敌人,谁是人民:哪里都有可能成为前线,哪里都有可能成为战场。我们意识到我们处于一种永久的紧急状态之中,而我们也将保持一种持续警戒的状态。同时,与暴力同蔓相连的是严重的社会分配失衡、不公平和歧视,它们早已合法化地出现在我们默认的各种现实和话语系统之中,成为我们“天然地拥有什么”合理证词。
知识的立场在这一状态中受到严重的挑战。面对今天的现实,仅仅具有批判性的视角是不够的,它无法与行动的动人心魄的力量竞争,也常常轻易地滑落到道德的虚无地带。而后者,即用道德的观点去看社会政治,将政治道德化,是影响我们许多人的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承载这观念的是一种永远被默认的无意识:自我人格的完善。构筑起这样一个自我,就如同在与现实的尴尬对话中筑起一座透明的高墙。在政教不分的国度和某些历史时段中,塑造这样的自我常常可以回避令人难堪的深刻自剖,是置身事外和留求最后一点自我认同可能性的避难所。
但在今天,惯性的回避,这份遗产使我们在充分享受和演绎整个资本和权力体系的同时不断地对其发起诘难,将问题抛向体系和制度,保持着“别人”的立场。事实上,在问题面前,我们既是被挑战的对象,也同时形成挑战本身。 这份遗产不堪之重,使得反思称为滥用的工具,我们似乎无法意识到,每一个自我,自我之中的每一个部分,都深嵌在具体的现实之中,或者与某种话语传统和思维范式隐隐相关。自我是分裂的,这要求我们再次面对自我的问题,开始紧急状态下的“自我批评”:作为文化生产者,如何将自我生产知识的立场重置到不同现实和连接的可能性之中?
自我批评的内涵在于培养自己与自身的关系。我们要讨论怎样回到自身,而不是成为别人。我们把自我批评看做一种实践的过程,这其中自我的行动和自我的反省是紧密相关的。自我的行动,是与现实保持“古老的敌意”,也与文本的逻辑、道德的立场主动碰撞;自我的反省最终体现为个体不断与自身保持紧张、不协调的关系。我们处于“系统”之中,但我们相信,任何“系统”的基础是人,是包括我们自身在内的每一个人,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有和“系统”继续对抗下去的可能。当“系统”开始为我们设定批判和评价的习惯和规则时,自我批评必然、也必须地成为我们的义务和求变的动力。
图像、声音和文字,不应只停留在最初的愤怒和最后的狂欢中。我们呼吁自我批评成为文化历史进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和面向,一个现实行动的思想来源和基础。
这个展览邀请各位艺术家、策展人、文化批评学者就我们所提出的议题和我们一同展开思考,形成一个临时阵线,但并非为这个主题提供图解或注脚。参与这个主题的每个项目都是一个个思想的星座,在其中不同的关键理念或概念占据着特定的位置。这个展览并不强调包括其中的作品和项目与展览主题的呼应,相反,两者之间是一种开放的关系,没有主次之分。我们冒险使用召集人和回应人的称谓,在表达政治紧迫性的同时,再次强调行动起来和实践的重要。
回应人:
《(北青艺术)办公室》
策展回应人:王友身
(北青艺术)艺术家:陈波、刘哲、卢北峰、司徒晓春、田瑚、王虎、王宇鹏、杨亘
《边界:探险和侦察》
策展回应人:郭娟、郝敬班
艺术家:董星、许家维
《多少时间被浪费了》
策展回应人:李杰
艺术家:王美玲、王思遨
《声音根据地》
策展回应人:李蔼德
艺术家:何颖雅、李颖姗、荣光荣、张立明
《适当的教导》
策展回应人:Salt Projects(富源、韩馨逸)
编舞:陈庆东
《诗的真境:浪漫城市》
策展回应人:Project ViA(姜有美、金廷恩、金秀贞、林钟恩)
艺术家:Andeath、白承祐、车载、金月植、金宰范、李东昱、吴硕根、尹汉洙
《盆景园》
回应人 / 艺术家:韩磊
《一个接一个的战争》
回应人 / 艺术家:梁硕恩
支持:
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
北京中间艺术基金会
中治律师事务所
Korea Arts Management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