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疾病研究——张森作品展

开幕时间:2017-07-04 14:30:00

开展时间:2017-07-04

结束时间:2017-09-03

展览地址:大连中山区虎滩路448号润鸣艺术公社(中南路派出所与瑞格中学之间,712路虎滩路站下车即是)

策展人:徐小楼

参展艺术家:张森

主办单位:大连润鸣艺术公社

展览介绍


  学术主持:吴鸿
  学术嘉宾:陈嘉映 孙周兴
  策展人: 徐小楼
  主办单位:大连润鸣艺术公社
  赞助单位:润鸣实业

  开幕酒会:2017年7月4日(周二)14:30(免费参加)
  展览时间:2017年7月4日 - 9月3日(免费参观)
  咨询电话:13841150656;0411-83606677
  展览地址:大连中山区虎滩路448号润鸣艺术公社(中南路派出所与瑞格中学之间,712路虎滩路站下车即是)

  注:观展时间为每天9:30到17:30,逢周一闭馆。

  媒体支持:艺术国际、雅昌网、上海99艺术网、大连日报、半岛晨报、大连晚报、大连电视台、FocusonDalian、大连老外、地铁时报、大连艺术资讯

 


  隐秘的异端
  吴鸿
  张森的装置作品似乎是提供给我们解读她的绘画作品的一把钥匙。
  装置作品"忏悔盒子(诅咒盒子)"是由两部分组成。"暗箱"是由不透明的黑色盒子构成,观众可以将双手伸进这个暗箱中,在自己也无法审视的情况下,书写或并不书写那些只有自己知道的忏悔、忿恨、不满或诅咒。这似乎是一个极具仪式性的象征,它把那些只能深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思想的异端,经由"合法化"的途径得以公开的表达和呈现。但是,非常诡异的是,或许因为盲书的缘故,抑或因为潜意识中并不愿公开自己内心隐秘的本能,而试图遮掩、涂抹,每个人的书写结果最后都变得层叠交错、无从辨认。而另一个"明箱"是由透明的亚克力材料构成,观众可以用白色铅笔在白纸上书写同样的内容。在此,书写行为仅仅是一个假设,因为并不会留下可以辨认的痕迹。即便如此,白箱的参与者仍是人数寥寥,或许是因为人并不能适应由意识来指导潜意识、由合法来"偷渡"非法。而这件作品的象征性即在于,在一个正常的、理性的、规范的,由清晰的逻辑关系构成的世界中,是无法为那些不正常的、非理性的、逻辑混乱而模糊的异端留下空间的。它只能隐藏在潜意识的阴影中,甚至成为一个无法被公开谈论的禁忌。即使是在个人的意识中灵光乍现,也会带来深深的原罪式的罪恶感。
  而张森的"忏悔盒子(诅咒盒子)"恰恰就像是一个横跨在意识与潜意识、理性与非理性、公开与隐秘、合法与非法之间的一座桥梁。甚至是就像那座潜藏在中国鬼话传统里的奈何桥,联接着阴阳和生死。
  另一件装置作品"秘密"则像是一个补充或附注。床铺上黑色的毛毡代表着梦、潜意识,抑或意识中的非法成分。而柜子上失去了标示的时间和药品,则是进入那片隐秘之境的途径;或者也可以说那是打开了被理性所封存着的秘境的钥匙。
  那么,这段关于张森的装置作品的论述与她的绘画作品又有什么关联呢?我们可以来看其中的一幅作品"使用忏悔器的教宗",当然,这是艺术家虚构出来的一个场景。教宗作为基督的代理人,可以神的名义转达其他信众的忏悔。如果教宗本人也使用忏悔器,那么就会出现一个悖论:在承认教宗的神性的同时,是否也要承认他的人性?逻辑的悖论将逻辑本身的严整性和神圣性撬开了一道裂缝,由此,那些隐秘的"异端"得以显现。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罪人"系列,这里有各种按照"正常"逻辑难以理喻的杀人理由,他们是规则的破坏者,同时,自己也放弃了用正常逻辑自我申诉的机会。接下来,还有异装癖、受虐狂、双头人和骑猪人,这些似乎只能隐藏在潜意识、非理性的黑色暗箱中的规则破坏者和正常逻辑的异端,他们是常识之外的禁忌对象,也是规训背后的法外之地。而在这个由异端、异形者构成的系列中,我们似乎又看到了另一个跟随的人,他就是自由绘画者。
  为了维护理性世界的完整性、精确性和逻辑性,绘画语言和绘画元素的逻辑之扣早已锁紧,能指与所指的关系也已然稳固和持续。这时,张森要做的便是在每个环扣中埋下那些隐秘的异端,然后轻轻抖一抖那条逻辑之链,这样,似乎编织紧密的绳索便悄然松开了很多豁口。至此,语言便自由了!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明白张森在作品的制作过程中所坚持的绘画性的理由。从这种自由绘画的角度出发,我们看到她的绘画语言的内在张力。而这种张力,是从完整性、精确性和逻辑性的重压下刚刚解放出来,还带着伸展之后的蜷缩和痉挛;还有刚脱离封闭的暗箱之后的欣喜与张扬。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张森用这种绘画语言所描绘的那些异端者或异形者的时候,也才能更深地体会到人性的复杂与幽深。
  2017年6月13日于北京通州
  (吴鸿:艺术国际主编,吉林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宋庄当代艺术文献馆执行馆长)
  我们都是病人
  
徐小楼
  这话题根本就不想碰。但为了张森的展览,就碰一下。希望很快能逃离它。
  苏格拉底说,人可以分成两种,一种知道自己无知,一种不知道自己无知。我觉得,人还可以分成两种,一种知道自己有病,一种不知道自己有病。
  以我的体验,人似乎天生就是带病而来的。对自我的过度关注是不是病?想克服却克服不了的欲望是不是病?对终极意义无休止的追问是不是病?内心隐秘之处的邪恶趣味是不是病?捆绑别人窒息自己的爱意是不是病?无望又无谓的恨意是不是病?控制不了的恶毒念头或带着刺痛感的羞愧是不是病?甚至我们本能想控制自己或改变自己的倾向,是不是病?
  如同不知道自己无知的人活得更坦然些一样,不知道自己有病的人们显然活得更幸福些。关键怎样才能做到让自己始终不知情,这是个难题。当然,这是一种自我欺骗的逃避性思路。
  还有一种思路,就是迎难而上,治疗自己的病。这种思路的难度也未必不大。如果带病而生是人的本质,那么如果想治病,基本上就意味着,要剥除自己的人性。在我的猜想中,婴儿可能病得轻些。修佛的高僧大德们利用一些自我治疗的方法,也许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病情。万一成佛了,可能就是彻底治好了吧?治好了之后,就连活不活似乎也都无所谓了。另外,听说有个地方叫天堂,号称是能得到终极幸福的地方。按照我的想象,如果到了那里,应该就是人人都没病了,但那里的人,还是人吗?
  本着一种现实主义的态度,我愿意承认自己是病人。这的确是很让人焦虑的事情。另一方面,这种焦虑本身也正是病症之一。刚开始发现自己有病的时候,想着逃又逃不过治又治不好,愁不欲生。习惯了也就好了。只是偶尔,在某个再正常不过的瞬间,忽然恍惚一下,想起自己其实是有病的,心里咯噔沉一下,然后深呼吸几次,就又面带春风忙别的去了。我想大部分人也都和我一样,是逃避主义者。张森就有点困难了。
  张森的病情确实严重些。由于读了太多书想了太多事情,她对自己的病情可能发现得比较早。发现之后,她既没选择逃避也没选择治疗,而是,莫名其妙地,被这病情迷住了。这些在黑洞洞的暗处闪出刺眼却绮丽的光泽的病状,它们是谁?它们来自哪里?它们要去向何方?
  于是,她开始小心翼翼地捕捉那些病状,观察它们的表象,研究其中的成因,并妄图为它们寻找归处。
  先是对自己各种病状的捕捉和体会。某种难以言明的情绪,某种出离理性的状态,某个灵魂出窍的瞬间,被她以各种各样的隐晦方式表现出来。如果你觉得没能理解,那是因为她的目标并不是被理解。她可能只是觉得,既然遇见了它们,就不能让它们不留痕迹地走掉,但又不能用手抓住或用相机拍下,所以只能凭借一些似有似无的联想,将它们似是而非地定格在作品中。这些作品可能是某个乌糟糟的画面,也可能是某张让人汗毛直竖的病床,也可能是某些脱离理解线索的声音或影像,随心情罢了。
  一定是沉迷到了某种程度之后,她又开始捕捉他人的病状。极端病例中,各种杀人犯、虐待癖、变态狂,触目惊心地扑面而来。然后视角放开放平,面向所有的普通人,观察他们没有封藏好的情感或行为倾向,从神情到语言到动作,捕捉它们,体味它们,并将它们释放到奇奇怪怪的画面或形象里,从而成为她自己的世界中的一部分。
  再后来,她可能感觉只靠一己之力是不够的,需要联动群众。于是,她开始处心积虑地引诱大家,让大家分别去观察自己的内心,体会自己心中种种难解的疙瘩,挖掘各种纠缠不休的爱意、恨意、悔意以及潜藏在心底找不到出处的伤痕。她制作的互动装置忏悔盒子和诅咒盒子,就是用来放置大家私密情感的巢穴,而巢穴里飞出的鸟儿,那些迷雾般的白纸黑字或白纸白字,它们以不可破译的语言为翅膀,带着各种心病的气息,飞向我们,也飞向无限。
  张森已经沉浸其中。其乐融融还是苦不堪言,这是另一个不容易说清楚的话题。要知道被迷住和被困住,有时候说的正是同一件事情。
  我知道自己是有病的,但我不想在这种知道中停留。或者,去触碰这类话题,本身就是一种病。如果触碰之后还持续地停留在它之中,那就是病情比较严重了。我不希望自己停留,也不希望大家停留,短暂驻足之后,还是继续去过虚假轻浮的寻常日子比较靠谱。
  至于张森,我的心情比较纠结。作为多年的密友,有时候我知道她是谁。她是那个爱读书、爱美食、爱讲故事,不爱起床、不爱社交、不爱评职称的人。另一些时候,我根本不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她在寻找什么答案吗?还是根本就厌倦寻找任何答案?她喜欢享受平静还是喜欢和危险的情绪捉迷藏?她想发现治病的药方吗?还是就想浸在病里体会某种隐秘的快感?她到底还想不想好好过日子了?
  良心发现的时候,我会希望她也能和我们同流合污,假模假式地做做样子,虚度人生算了。但另外一些私心爆棚的时候又觉得,且不说她想不想、能不能,就算有一天她真的能了,她还是她吗?我真的想失去那个原来的她吗?我究竟该尝试着救她,还是该继续放纵她沉迷于焦心却纯粹的病中?我找不到答案。我只知道,如果我再执着于寻找答案,那么就说明我的病情也加重了。
  如果有神,请祂回应我们,顺便也拯救我们。
  2017年6月15日于大连润鸣艺术公社
  (徐小楼:大连润鸣艺术公社总监)

  艺术家张森
  张森(春生) 简介

  1976年生于山东。
  2001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油画专业,硕士。
  现任教于海南大学艺术学院。
  Personal Introduction
  Artist: Zhang Sen (Chun Sheng)
  Born in Shandong, China, 1976.
  Master of Fine Art, Oil Paint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the Arts, 2011.
  Professor of Hainan University College of Arts.
  张森开始绘画实验大约在2000年,那时绘画中田园牧歌式的唯美趣味与简单的观念表达已经不再能满足她的好奇心。她发现不和谐色与重复以及错误的图形可以引发人深层的情绪波动,为语言所难触及,可谓是完整世界的隐秘裂缝。从那一刻起,绘画不再是美的,而成为灵魂的探针。此后她也开始了艰难的创作跋涉。
  《审美的书写》呈显形式趣味规则与直白思维的对立;而《关于一张木版年画<打鸟>的审美变更》则是利用当代趣味去重构民间图式。通过绘画行为,画家进入并体验这一冲突,使绘画,也使自己成为那世界之隐秘裂缝。
  工作后画家的创作呈现出驳杂的面貌,对她来说,绘画不是结果而是理解的过程。通过深入不同绘画通道,去体验不同通道的要求,进而体验不同画者的生存状态,是深度交流和对话的方式。她将自己设计为不同观念深度交流的场所。
  近两年来,当年轻艺术家们欢庆无意义到来之际,她突然回归到"罪"、"痛苦"、"神秘"这些传统沉重主题。这些主题带有一种普世情绪,而其多样与细腻则更多关乎体验,是个体化的真切之痛。在其作品《罪人》系列中,罪犯的面相漂浮于斑驳的痕迹之上,而痕迹的存在类似于心理学中的墨迹实验,映像出观者的心理驳杂。描绘的时间性给了画者更大的体验空间,绘画过程成了体验痛苦的过程,构成深度同情的桥梁。绘画成为一种仪式和通道,其中,画者投入到人类的极端情绪中,去构造人性的边界。
  《秘密》与《使用忏悔器的教宗》都是装置作品的一部分,是画家私密体验的物化。如果说《罪人》系列是基于绘画的交流过程,这些作品更类似于言说与表达。人性是语言之下的弥散之雾,画家则是捕雾者,描述、呈现同时精心保护这混沌的微妙与纤细。
  在其作品中,形式感是画家始终未放弃的东西。在画者看来,形式感意味着视觉艺术的诗性,同时也是事态中的光晕。
  In the year around 2000, Zhang Sen began to involve in experimentation in painting mainly due to the fact that painting in the pastoral aesthetic taste and the simple conception expression could not satisfy her curiosity. She found that the harmonious color, repetition and error graphics could initiate deep mood swing which were unreachable as the cryptic crack of the whole world. From that moment, painting is no longer beautiful, but as the probe of the soul. Since then, she's started a tough journey of creation.
   "Aesthetic Writing"  appears an opposit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mal interest rule and straightforward thinking; however, "An aesthetic change related a woodcut painting-Shoot Birds" attempts to rebuild folk schema by using contemporary taste. The artist experienced and entered into this kind of collision through painting behavior in order to make painting and herself become a cryptic crack of the world.
  These works show a complicated face;painting is not the final result, but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for the artist. There is a way of depth interaction and dialogue through accessing into different painting channels to experience the requirements of various channels, and then experience the survival state of different artists. There is a mutual colliding of different thoughts and ideas in her mind.
  In recent two years, when young artists celebrated the meaningless moments she returned to those heavy topics relating "sin", "pain", and "mystery". The diversity and dedicate sense of these topics with a kind of universal emotion focus on the experience that it is the real pain of individualization. The criminal faces have been floating on the mottled traces in his works "sinners" series, and the existence of traces is similar to the ink experiment of psychology that it reflects the psychological complex image from the viewers. It constitutes a sympathetic bridge between the timeliness of description that provides more experience space for the painter and the process of painting that becomes a course of experiencing pain. Painting becomes a kind of ritual and channel, and the painter goes into extreme human emotion to construct the boundary of human nature.
  Both of "Secrets" and "Pope with Confession Implement" are not only parts of the installation art works, but also the materialization of intimate experience to the artist. If the "sinner" series are based on the process of painting exchange, these works are more similar to the narration and expression. Human nature is the diffuse fog under language, and the artist is the fog catcher to describe, present as well as protect carefully the subtle and delicate chaos.
  In these works, the formal sense is something that the artist has never given up. From the perspective view of the painter, formal sense means the poetic nature of visual arts and the halo of matters.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作品预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