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介绍
展览标题的「石膏锣」,是苏育贤用以指涉在《剧场》杂志于1965年九月三日至四日的演出与行动,石膏锣即是当时陈映真用于开场的道具,以石膏代替一般的铜锣宣告当天演出的开场,《剧场》杂志的成员也意图以此仪式,宣示即将席卷而来的传统颠覆与现代主义艺术的浪潮。
苏育贤近期的创作焦点关注到台湾现代艺术的发展脉络,并将《剧场》杂志做为探访台湾60年代前卫艺术的文本,而苏育贤更将这次的个展聚焦在1965年《剧场》杂志的第一次演出,当《等待果陀》因为首次在台被翻译演出而成为往后的论述重点时,他关注的是在那晚较鲜为提及的,陈映真敲碎石膏锣的行动,与前卫艺术家黄华成编写的实验剧《先知》 ;同时也成为本次个展中两组主要的作品内容。陈映真碎锣的动作与《先知》事实上隐含着台湾现代性艺术主体发声的欲望,却在当时保守的主流阅读环境中被边缘化,因此难有充分的数据足以检索此二事件的脉络。苏育贤选择再制这两个事件,以此重新理解当年这些行动与演出的前卫意图,他除了四处探访曾参与《剧场》杂志及当天在场的成员,重构当天的石膏锣行动外,也找了《先知》的演员庄灵与刘引商重回剧场,演出黄华成未被改编的原始版《先知》;因当初黄华成企图挑战传统剧场形式的演出结构未被导演陈耀圻所采纳,所以《先知》可说是一部不曾真正演绎的剧目,而苏育贤以双屏道录像的方式让演员回到最初设定的观众席上,配合着剧台上藉由滑轮开阖的剧幕所映照出的红光,再现当时黄华成极具颠覆意味的编排结构,并藉此重新诠释当时黄华成缺席的实验性。
在本次的展览中,石膏锣原作为一个仪式性对象,其脆弱与不可逆的毁灭让苏育贤观察到其中隐微且稍纵即逝的台湾现代性主体,而伴随着档案文件的欠缺,那块石膏锣曾经发出的声音仅留存于想象中,苏育贤采访当时曾在现场目睹石膏锣行动的成员,请其描述陈映真敲击石膏锣的行动与其潜在的意图,也同时委托声音工作者用各种发声方式实验石膏锣可能发出的声响。苏育贤企图藉此提出一种脆弱主体可能的发音方法。
苏育贤,1982年出生于台南,现居于台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