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年”记
任海丁
在李岩老师的硕士研究生中,曹继元大概是最关心作品发生“基底”的一个。所谓“基底”,是指催生出作品的东西:是那些在艺术外部使作品成为作品的条件,或者是使作品功效产生的载体与环境——进而,它是怎样把自身能产为艺术的。不过,这个东西恐怕没有人能够说清,说它是个人生活也好,是“艺术界”体制也好,是社会文化的习惯性作用也好……如此种种都不算错。但无论如何,它的确无中生有地触发了艺术创作,甚至可以说,是它决定了艺术家的作品:他为何创作,以及他创作了什么。在这个角度,作品就可视为对这隐而不显的、非艺术的“基底”的应答。我看曹继元做艺术,就是这样。
对学院中国画教育出身的曹继元来说,这个基底不是笔墨,而是关于纸:再造纸。这些年来,他的作品从纸的“再造”出发,从再造纸与他日常生活的隐喻关联出发,直到作品的表现与他的生活意图十指相扣地互相织就。他再造纸,有时会让人理解为是在怀疑、或设问传统中国画的纸墨“神话”。但实际上,他只是尝试着让自己以合适的方式加入到这种艺术先在的源流里,为的是有个“我在”。因为事实上,他是个极其爱生活的人。假如你逗他,要他必须在红烧狮子头和做作品之间二选一,就能令他两难。但我猜,狮子座的他一定会去取消对立项:要么用肉丸子做作品,要么把作品搞成“大劗肉圆”。(1)
恰如他的纸的“再造”方式:他把今天流水线作业生产的现成宣纸(也包括他画过的画)在水槽里浸泡、等待浆化,然后目视手工,用丝网抄起“荡料入帘”,补薄不去厚,在重力和风干的作用下,他“自己”的“迭絮纸”就“再造”了出来。他为这个过程起过一个名目叫做“重建”。后来,他干脆用了搅拌器快速打纸浆——类似豆浆机那种。重建于是省了等待。他的作品大多是发生在这样的再造重建的纸上,好像必然要先经过一个他的“基底”所提出的问题,才好去理解他的作品。
在主题方面,2014年,他和刘婷婷分手,他开始用这种再造纸做作品来“纪念”,小心地处理心中他/她之间的记忆。同一年,我在关于他作品的某篇文中写到:“旧日记忆的照片烧成灰,混于新纸之中。这到底是一个难言的新生表面,旧事物的纤维紧密于其腠里:是埋葬还是重建?所以曹继元开幕当天发微信说:‘……至少有十件作品给我安慰’,毋宁说,给他挥之不去的回忆。”
2017年,他和刘婷婷领证,成为合法夫妻。这次的《生活日记》系列,即是他/她联手,于再造纸上拾取生活的此刻及未来。这是重建他们之间的现在。如果说,曹继元回忆的重建是浪漫的,那么他和婷婷的现在,就一定要比浪漫还要浪漫。现在和回忆一样,不可挥掷。
展览题目也就是这么来的:他/她经历了彼此的十年,回头看这些事,就是一种“拾年”。
可惜的是,这次展览,曹继元的一些关于书法的“基底”问题的作品没有拿出。我以为,这是他“拾年”中的一个秘密核。遗憾。
2017.8
(1)清代狮子头的菜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