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武汉美术馆、周韶华艺术中心、中国国家画院周韶华艺术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墨攻--首届武汉水墨双年展平行展"历史视角:'大河寻源'--周韶华艺术文献展"将在2017年11月17日到2017年12月3日于武汉美术馆4、5号展厅展出,届时观众可以免费观展。
周韶华先生多年致力于中国画理论与创作革新的探索与研究,是中国画气势派的开宗创派者与理论建树者。周韶华作为当代中国画创新的领军人物,其创作历程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大河寻源》系列开始,无论是《梦溯仰韶》、《汉唐雄风》、《荆楚狂歌》、还是《大风吹宇宙》等等,从黄河到长江到大海,他的创新脚步不仅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也走向未来,成为新时期以来一直引领中国画界的风向标。他对中国画创新的引领不仅在于创作实践,更来自于他的创新思想。30多年以来,几乎每隔数年他就有一本理论新着面世:1985年《刘国松的艺术构成》,1987年《大河寻源》,1991年《艺海纵横》,1993年《抱一集》,1997年《面向新世纪》,2001年《周韶华艺术论》直至2015年的《感悟中国画学体系》。他所倡导的"全方位观照"、"横向移植、隔代遗传"等艺术观念几乎己深入人心。
30多年前"大河寻源--周韶华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一经展出,便掀起了巨大的社会波澜,大河寻源组画作品体现出恢弘的民族气韵和对华夏文明的归属感,这一系列作品也为水墨画提供了新语言,创造了新图式。30多年后,黄河之魂抚今追昔。作为我馆年度大展"墨攻--首届武汉水墨双年展"的平行展,以"大河寻源"主题展为主线,精取了周韶华先生20余幅大河寻源组画中的原作品,同时配合手稿、出版物、信件、历史照片等文献资料展出,清晰勾勒出当年大河寻源组画的创作脉络。展览试图从三个层面进行选择,以解读周韶华先生中国画创新之路的大致轮廓、发展脉络以及社会影响。一是从大河寻源的写生与影像入手,展现周韶华先生的心路及实践历程;二是梳理草图、变体和手稿,研究把握周韶华先生当时的创作思路;三是把"大河寻源"定位为周韶华新时期艺术实践的起点,与80年代中国文化热潮相对应,周韶华先生是率先面对这一时代的思想发展而做出艺术思考的重要艺术家,从"大河寻源"当年在全国巡展相关社会反应的部分文献实物可略窥一斑。
本次展览希望能将一代中国画创新大家周韶华先生在艺术思维上的广阔视野、创作思路上的周密规划、创作过程中的多方探寻,以一个新的视角予以呈现。作为对这样一位重要艺术家的思想进行疏理、分析和理解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对这一工作的推进,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中国画的变革与发展,对于像中国这样正在走向世界,力图在引进、吸收西方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创造不愧于中国伟大历史的当代中国画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历史视角:"大河寻源"--周韶华艺术文献展
策展人罗彬
毫无疑问,中国的二十世纪80年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令人震憾的思想启蒙运动也带动艺术变革的步伐。周韶华先生作为当代中国画创新的领军人物,其创作历程正是从80年代开始。
是《大河寻源》拉开他创作舞台的序幕,才有了后来《梦溯仰韶》、《汉唐雄风》、《荆楚狂歌》、《大风吹宇宙》的宏大系列。从黄河、长江、大海到宇宙,上下五千年,立身天地人,周韶华先生的创新脚步不仅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也走向未来,成为新时期以来一直引领中国画界的风向标。他对中国画创新的引领不仅在于创作实践,更来自于他的创新思想。30多年以来,几乎每隔数年他都有理论新着面世:1985年《刘国松的艺术构成》,1987年《大河寻源》,1991年《艺海纵横》,1993年《抱一集》,1997年《面向新世纪》,2001年《周韶华艺术论》直至2015年的《感悟中国画学体系》。他所倡导的"全方位观照"、"横向移植、隔代遗传"等艺术观念己深入人心。
在同时代的中国画家中,像周韶华这样自觉地将艺术的开拓与思想的探索同步推进,并取得巨大成就的画家并不多见。思想的先行,周韶华的艺术之路极具个性特色,他真心地把自己的思想融入创作中,极度的勤奋和使命感让他不断推出新的个展,从而鞭策自已攀登新的高度,可以说他是用生命在进行艺术的长征。但多年以来,我们看到的都是创作成品,尽管也是艺术展示的必要形式。只是在经历改革开放几十年以后的今天,中国的艺术现状己基本与世界同步之时,回溯这些创新之作在当初带给我们的冲击,似乎更应该用历史的眼光重新打量,毕竟历史的形成一定有其成因。
因此,本次展览针对周韶华现象这一特殊的艺术个案,以"大河寻源"主题展为主线,按照当时展出的主要作品进行系统梳理,将这些作品创作过程中的速写、草图、变体、摄影以及相关背景资源通过一定编排进行文献展陈,希望能将一代中国画创新大家周韶华在艺术思维上的广阔视野、创作思路上的周密规划、创作过程中的多方探寻,以一个新的视角予以呈现。本展的确立有三个基本点:一是从大河寻源的写生与影像入手,展现周韶华先生的心路及实践历程;二是梳理草图、变体和手稿,研究把握周韶华先生当时的创作思路;三是把"大河寻源"定位为周韶华新时期艺术实践的起点,与80年代中国文化热潮相对应,周韶华先生是率先面对这一时代的思想发展而做出艺术思考的重要艺术家,从"大河寻源"当年在全国巡展相关社会反应的部分文献实物可略窥一斑。
本展试图从这三个层面进行选择,以解读周韶华先生中国画创新之路的大致轮廓、发展脉络以及社会影响。
创作"大河寻源"组画时,周韶华已是知天命之年,这些作品可以说是他中国画创新之路的起点,在此之后他重要的创作主题都与此相关,尽管周韶华先生还会从一个题材奔向另一个题材、不断地推出新的个展。因此,从"大河寻源"开始,按照其思想逻辑进行梳理,有助于加深那些对中国画创新问题所产生的各种言说有所了解、但是又缺乏必要的判断力的观众对当代中国画创新更深层次的了解。
今年7月,周韶华先生最新推出与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性画家马库斯.吕佩尔兹联的对话画展,在画展前言中发表"我的艺术实践纲要",以简短而确切的文字表明他一贯鲜明的艺术立场:
在传承大传统中,追寻写意象征和东方表现主义。
在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交融中,旨在弥补传统中的短板。以跨界超越进行优势互补,以改变固有的视觉方式。
要把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接通,艺术实践与理论研究必须同构相联,双向推进,以成为有思想灵魂的艺术家。
为此,应高度重视理论的导向作用。
当我们从眼前的文献回溯,时间不是最好的见证吗?"大河寻源"恰似昭示周韶华艺术创新思维的关键词。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发展,中华民族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从孱弱走向了强盛,周韶华先生用文化的象征与艺术的表现铭记下这筚路蓝缕的时代,弘扬了新时期的新风貌,呈现出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感染力,他将对国家、对民族的丰富的感情倾注于创作之中,以艺术的语言塑造出一座纪念中国在当代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丰碑!
对这样一位重要艺术家的思想进行疏理、分析和理解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这一工作的推进,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中国画的变革与发展,对于像中国这样正在走向世界,力图在引进、吸收西方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创造不愧于中国伟大历史的当代中国画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这一项工作又是极其艰巨的。我们的研究只是走了最初的一步:梳理。当然,需要拓展的是分析和进一步的理解。这需要更深厚的知识积累,需要更广阔的理论背景,尤其需要更多的对现代中国画家及创作理论感兴趣的同道一起参与、交流与对话。可以这么说,通过文献展梳理周韶华先生的艺术思想与创作过程,只是进行交流和对话的基础。但愿这一基础性工作对进一步推进对周韶华先生的全面研究起到促进作用。
2017/10/5于南湖
讲座
时间:11月17日下午2点
地点:武汉美术馆五楼报告厅
主讲人:初枢昊
主题:大河寻源:现代性认同下的文化寻根
初枢昊,山东文登人,1969年生。1992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系,中学任教八年。2003年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留校任《世界美术》编辑,现任《美术研究》编辑,副研究员。
好读杂书,不求甚解,年纪老大,成绩不多:发表论文《社会生活中的权力叙事》《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的文化逻辑》《悲怆的心象》《经验的世界与超越:太空摄影、玻璃和时间观看》等,译文《库尔贝的"女性征候"》《艺术史》《乔治亚·奥基芙与远方》等,译着《我,米开朗基罗,雕刻家》《加德纳世界艺术史·中世纪艺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