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疆域——地缘的拓扑

开幕时间:2017-12-30 16:00:00

开展时间:2017-12-30

结束时间:2018-03-11

展览地址:OCAT上海馆,上海市静安区文安路30号

策展人:鲁明军

参展艺术家:蔡国强,常宇晗,陈界仁,陈彧凡&陈彧君,程新皓,高俊宏,郭熙&张健伶,何翔宇,洪浩,黄荣法,林科,刘辛夷,刘雨佳,刘小东,蒲英玮,沈莘,石青,陶辉,王思顺,王音,许家维,徐渠,徐震,杨嘉辉,杨圆圆,杨茂源,姚清妹,余极,张玥&包晓伟,赵汀阳,赵要,赵赵,郑国谷,周啸虎,朱昱,庄辉

主办单位:OCAT上海馆

展览介绍


  OCAT上海馆于12月30日起荣幸呈现展览“疆域—地缘的拓扑”。该展览为OCAT上海馆年度青年艺术家项目,同时也是OCAT上海馆开馆五周年的特别展览,由鲁明军先生担任策划。此次展览共邀请三十余位知名当代艺术家,他们将以录像、装置、表演、摄影、文献等丰富的艺术语言引发一场关于地缘政治的艺术思考。
  不同于往年的青年艺术家项目,此次展览除了呈现新生代艺术家在近几年所尝试的极具风格化与时代性的艺术实践外,一批已在国内外多次展出并被广泛认可的艺术作品也成为了展览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我们所处的后全球化时代以及“疆域”这一主题,不同时代、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家所创造出的作品碰撞出的火花与引发的思考,是此次青年艺术家项目以期带给观众的观展感受。
  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艺术家试图从“边境、边疆、边界”等蕴含过渡意义的词汇中去展开不同维度的地缘思考和实践,从而获得重新审视世界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结构的个人经验。这些具象化的实践既可以被看作一种政治行动,也可以反身指向艺术语言的一种歧变。不仅如此,艺术实践除了得以指向各自不同的语言方式外,更重要的是,由此可以看到历史与现实的复杂和曲折,其中涌现的荒诞与野蛮,以及不可忽略的理性与审慎。本次展览力图从艺术实践本身,催生出一种的新的结构与叙事,得以开启我们对于边界、边疆、地缘政治及其之间多重关系的认知,并引导我们积极地切入并参与这一残酷的、充满暴力的现实进程中,诉诸新的艺术-政治感知与想象。
  特别鸣谢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对于本次展览的支持。
  策展人语
  1993年,蔡国强在嘉峪关实施了爆炸行为“延长万里长城一万米:为外星人做的计划第10号”。蔡国强原本是想与外星球建立某种可能的对话,以摆脱强制性的中西逻辑,沿着宇宙和自身的关系,发现和探索人真正的存在空间。可迄今为止,似乎尚未有人意识到这一行为中的火药、长城以及嘉峪关这三个要素之间还潜在着一部关于疆域、历史及地缘政治的叙事。
  按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的说法,作为亚洲内陆中心的长城不仅是历史上华夷分界的象征,同时也是一个渗透着贸易与冲突、混合着不同文化、信仰与政治的过渡地带。这里,长城本身便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区域和政治体系。不同于现代民族国家意义上的边境(boundary)的是,作为边疆(frontier)的长城原本就是天下的产物。而历史上的中国在进入由民族国家主导的世界体系之前,并没有明确的边界。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将蔡国强的这一行为看作是这一过渡地带的延伸,甚至可以想象为“边疆中国”的一个隐喻。
  这一边疆叙事自然有别于19世纪末以来伴随民族国家建构的边境叙事,尽管前者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基于对后者的反思而从中催生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逆的全球化浪潮,不但没有终结历史,反而更加凸显并加剧了民族国家及其之间的冲突。传统帝国形态的边疆非但没有被彻底瓦解,反而为既有的民族国家提供了一个缓冲地带。
  曾经,冷战结构中的武力均衡一度成为全球暴力的制约力量,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则直接导致这一结构的彻底崩塌。全球化也随之演化为民族国家的一个极端变体,甚或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更为复杂、更为残酷的后全球化时代。这不仅是当代困局,亦植根于漫长、曲折的历史过程。而这也使得疆域、地缘乃至如何叙述中国成为当下聚讼不已的话题,所谓“一带一路”,即是为了重新平衡世界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结构的重要战略部署。与之相应,如何深度理解和认知这一时代变局,借以探寻新的主体位置和认同机制,也已普遍成为当代艺术重要的实践维度之一。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特别是近两年来,诸多艺术家围绕相关的问题,基于不同视角展开不同维度的地缘思考和历史想象。它们既是一种参与和行动,同时也反身指向艺术语言的歧变。
  关于策展人
  鲁明军,历史学博士。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系副教授。近年策划的展览有《触知区》(2015,广州)、《解放的皮肤》(2016,武汉)、《力的能见度》(2017,上海)、《灵光化合物》(2017,北京)等。近著有《自觉的歧途:1999年的三个当代艺术展览/计划及其之后》(2017,即出)、《目光的诗学:视觉文化、艺术史与当代》(2017,即出)。2015年起兼任“剩余空间”艺术总监。2015年获得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华研究奖助金。2016 年获得YiShu中国当代艺术写作奖。2017 年获得美国亚洲文化协会(ACC)奖助金。同年获得第六届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奖(CCAA)。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