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凿者
作为空间凿井人的艾敬、林延与尹秀珍
文 | 柳淳风
中国自上世纪经济腾飞之后,社会结构发生了剧变。新文化的侵入使得整个社会从政治、经济到文化领域都产生了裂变与断层。绝大部分的传统文化荡然无存。文化上的断层从某种程度上使得后人无法真实的吸取传统文化的营养。所谓的“回溯本土(传统)”变得十分艰难,它逼迫着新一代的知识分子们必须拥有更多的学识底蕴。可以说,艺术家作为知识分子群体中特殊的一支正面对着碎片化的传统,它是一种夹杂着各种高精尖科技的复合型现实语境。然而文化的矛盾性和政治、经济的飞速发展却让中国的社会面貌具备了独一无二的混杂特征。本次展览正是呈现了“空凿者”们针对这种复合型文化景观所作的艺术创作,旨在回应经济的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相互交织影响下本土文化的转向。
物质的不断累积和复制,尽管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但在艺术家这里却成为了她们刻意规避的对象,可以说,“空凿”是对物质世界的一种反作用力,自身矛盾的属性决定了艺术创作本身所带有的内部对话逻辑关系。“空”与“凿”体现了女性艺术家特有的自我试探、推理、甚至调侃的你推我让,反复螺旋上升的思辨观。“空凿”一方面表述了艾敬、林延与尹秀珍观察社会现实的态度,她们用退后、间接、手工的方式表达着对现实的关注。无为、含混的方法论指导着其完善价值观的艺术实践。另一方面,“空凿”也是一种艺术方法的表征,呈现出一种陌生化与现实性并存的矛盾特征。从三位艺术家的参展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丝绸、木头、生铁、棉花、纸、线等自然或现成的材料以“凿井”、“念诵”的方式被艺术家以复制、重组,并与现实空间发生链接性的关联,展现出超越原始的“物”(材料)自身的疏离化的感官语境。此外,在另一个维度上,“空凿”还诠释着一种艺术创作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履行与西方艺术的价值表述有所不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西方的女性艺术总是围绕着女权革命来推动与发展,而此次展览中的三位艺术家更多的是借由对东方传统文化的梳理以及对本土文脉的追溯作为基础进行着艺术创作,这个过程缓慢而富有韵律。我们欣喜的看到,艾敬、林延与尹秀珍在艺术的“重复劳作”中,逐渐获取了身份的认知与艺术观念的塑造,展现出一种特有的东方式哲学智慧。
林延,出生于中国北京,从小耳濡目染家人的艺术精神,发展出自身独立的艺术语言。1984年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林延前往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绘画材料研究室进修,后于宾州布鲁斯堡大学视觉艺术系取得硕士学位,1993年后主要生活和工作在纽约。采用中国历代用于书法绘画的传统手工纸,她以最简单的黑白两色以及材料,创造出具有建筑特征的装置和绘画雕塑,得到纽约主要艺术媒体的关注。林延在许多重要国际机构举办过个展或群展,近期的个人展览包括:“林延”(诚品画廊,台北,2016),“林延:不一样的宣”(Officina,布鲁塞尔,2014)。“林延:门道”(2017)是她在纽约否画廊举办的第二次个展。
作品「天玑」是一个由悬挂着近千张宣纸所建构的迷宫,专门为万营艺术空间的展厅创作。长形展厅有一排天窗和窗户,作品围绕着天窗简化了其它不必要的视觉因素,在作品内部设计的行走路线上只能看到窗外的天,为观众建立与(室外)自然的联系。从外面看作品能发现穿行和迂回在作品中的观众,但看不见被作品遮挡的头部。走进作品,柔软的手工纸触摸到观者的脸,但挡住观看周围的视线,只有仰望,高远的天空或看不远的雾?,带给人不一样的心情。每人在各自的空间里分享同一天空。我们虽然个人空间很小,但我们共享一片广阔的天。天玑是北斗七星中继天枢及天璇后的第三颗星,也是继2017年作品“天枢”、“天璇”之后的新作品。
——林
尹秀珍,生于北京,是中国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她的作品通过对旧物的拼接,传达了对于现代社会全球化与同化问题的探索。她利用回收的材料形成一种雕塑性的记忆文献,在高度城市化、现代化以及全球经济增长的急速变化中,试图将那些通常会被忽略的事物个性化,以暗示生命的个体性。尹秀珍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以活跃的姿态参与到中国当代艺术进程中多个重要节点性展览及事件中,作品广泛展出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及艺术机构,其中包括海外最大规模的中国当代艺术巡回展《蜕变与突破——中国新艺术展》(1995-1998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2007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艺术家个案“项目92”(2010年)等,并于2012年在荷兰格罗尼根博物馆与德国杜塞尔多夫美术馆举办了回顾型个展。
浪,有着巨大的能量和激情。浪潮,有着方向和思想。像斧头的浪锋,粗糙、锋利和笨拙。既有滚滚向前的趋势,又有锈迹斑斑的停滞。既有剪纸般的轻盈又有钢铁般的沉重。是社会大潮?时代大潮?还是吞噬的大潮?还是外强中干的“样潮”?
——尹秀珍
艾敬,辽宁沈阳人,艺术家,词曲作家,创作歌手,作家。艾敬在20世纪90年代初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风靡亚洲,被誉为中国最具才华的民谣女诗人。九十年代末,艾敬拿起画笔开始学习画画,后来定居在纽约学习艺术,并在那里有了自己人生中第一个工作室,在2007年开始接受邀约,以职业艺术家的身份在海内外举办个展以及参加各种艺术联展。2012年11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个展“I LOVE AI JING:艾敬综合艺术展”,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以来首位举办个展的当代艺术家。2014年至2017年,艾敬先后在上海中华艺术宫、意大利米兰的昂布罗修美术馆以及纽约 Marlborough Gallery 举办个人艺术展。2017年4月,艾敬的最新画册文集《AIJING LOVE ART 2007-2017》在内地和香港地区同步发行。2017年11月,美国赫希洪博物馆授予艾敬“32位全球顶尖女性艺术家”荣誉。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生命轨迹,从基因开始,仿佛有一条无形的线在跟随着我们。血脉,心跳,情绪的起舞翻腾,都有一根线在牵动着我们,那条线曲折缠绵,来源于浩瀚的宇宙,它飘然而至,却又遁去于无形。
《The Strings》装置绘画作品是与音乐的律动结合最为紧密的作品,在创作期间我的感受是非常的流畅自如,也很有节奏感。作品材料是采用我母亲多年积攒的旧毛线在画布上编织成一个较为简洁抽象的视觉画面,那些线团色彩各异、粗细不同,我很快能够做出选择和搭配,没有任何障碍。
《The Strings》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我的母亲和我的家乡》,这件作品在我的母亲的带领下由五十四位沈阳家乡的亲朋好友以及她们的家人一起参与制作完成,是一件写满了love符号的挂毯,材料采用了参与者家中的废弃毛线编织而成,宽六米长十六米,作品前面用了一个我的母亲正在低头编织的雕像来寓意千万个母亲的形象。
在完成《The Strings》的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我梦到了我的母亲,我们一起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旅行,非常开心,后来母亲化作一个个花瓣消失了,我大哭,我醒了,那根线还在。
——艾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