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聚焦与失焦——罗伯特•卡帕影像回顾展

开幕时间:2017-12-23

开展时间:2017-12-23

结束时间:2018-03-04

展览地址:谢子龙影像艺术馆三楼(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潇湘南路387号)

策展人:理查德•维兰,王溪

参展艺术家:罗伯特•卡帕

主办单位:谢子龙影像艺术馆

展览介绍


  1938年12月,英国权威杂志《图画邮报》以11个版面,刊登了当时25岁的罗伯特·卡帕关于西班牙内战的图片报道,并称他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战地摄影师。"即便在他逝世63年后的今天,很多人依然认为,卡帕对于五场战争的极具力量和动人心魄的新闻报道,让他无愧于这个称呼。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卡帕归类为一位战地摄影师,因为他的很多作品都洋溢着温暖和智慧,以及对和平的喜悦。他的一些相片和他的朋友安德烈·科特兹(美籍匈牙利裔摄影家)的作品一样,表现出温柔的抒情,另一些则像他另一位朋友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作品那样--凝聚了一个个决定性瞬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越来越多地把卡帕复杂的新闻纪实作品,与在创作敏感性、情感力量和视觉冲击方面更有自觉性的摄影艺术家的作品做比较。
  尽管如此,战地摄影仍然是他作品的核心。除了记录西班牙内战(1936-1939年),卡帕还在1938年用了8个月时间拍摄中国的抗日战争,之后他继续报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1941-1945年)、第一次阿以战争(1948年)和越南抗法战争(1954年)。1954年5月25日,在拍摄红河三角洲的法国军事行动时,卡帕踩到一颗反步兵地雷被炸死。当时,卡帕年仅40岁。
  虽然卡帕愤怒于战争的恐怖,但他不是一位和平主义者。当时的政治环境迫使他承认一个事实:战争有时是必要的恶,因为它是摧毁邪恶政权,或保卫正义事业的唯一手段。他表示,只有那些他拥护一方同时又憎恨另一方的战争,他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报道。
  卡帕最著名的,是他以极近距离拍摄的战地作品,近到观者甚至能感受到画面中空间的颤动,但他在战地报道中的另外一面则是记录无辜平民的苦难,特别是战争中的儿童。在马德里、汉口和伦敦,当轰炸机的炸弹从天空落在居民区时,卡帕就在现场,但他却极少拍摄死亡或重伤的悲惨画面。相反,他把镜头聚焦于战争的幸存者如何继续生活下去,即便惨痛的损失和打击让他们麻木。从这点可以看出,卡帕战地摄影的伟大主题是人道主义精神战胜最可怕的苦难。
  不管表现的是战士还是平民,卡帕的作品都有着同样的特征,那就是充满现场感和亲密感,充满同情和感同身受的理解。与被摄者类似的经历,让卡帕能轻而易举地把这种特质带到作品里。在卡帕17岁时,他被迫逃离祖国匈牙利,成为一名政治流亡者;两年后,1933年,他再次逃离德国,这次是为了躲避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在柏林和巴黎,他体验到了饥饿的滋味;1937年,他的爱人格尔达·塔罗,在报道西班牙一场战役时命丧坦克之下,她曾受他的指导,并凭借实力成为一位摄影记者;他本人也一直冒着生命危险,拍摄着一场场战争的前线。到报道第一次阿以战争的时候,他知道自己的很多家族成员已经在奥斯威辛集中营里被杀。因此,他实在太容易对自己作品里的被摄者们产生共鸣。
  现代战争的恐怖在于它会抹杀人性。卡帕的策略是还原战争中的人性,他把镜头尽可能地靠近被摄者,记录个体独特的肢体语言和脸部表情。正如他的朋友约翰·斯坦贝克(美国作家)所说,卡帕"知道战争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一种抽象的情感,它无法直接用摄影呈现。但通过靠近战争,他确确实实地捕捉到了这种情感。他能在一个孩子的脸上,表现出整个民族面对战争的恐惧。"
  归根结底,卡帕影像中的巨大力量来自于他独特的人格。众所周知,卡帕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人,他慷慨大方,机敏过人的同时又非常风趣。他蔑视虚伪和做作,也从不以艺术家自称,尽管他具备一位真正艺术家的精神--以过人的悟性、热情、技巧、敏感、才智和优雅完成作品。时至今日,卡帕的相片依然是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决定性视觉记录,如被围困的马德里、日军空袭下的汉口和盟军的诺曼底登陆,其中的很多作品经过时间的考验,已超越特定的历史时期,成为具备永恒和普遍特质的影像经典。
  理查德·维兰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作品预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