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韵华彩 透彻人生
——写在《75水痕》画展之前
水乃生命之源。关于水,中国人自古即赋予至深的寓意。上善若水,水善万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在道家的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的性状绵绵密密,微则无漾,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能泽被万物。
人生之道,亦复如此。
水,变动不居、百折不回。光阴荏苒,水流有痕。张家雄先生届古稀之年,为自己的水彩画展题名《75水痕》饶有生趣,别具深意。
家雄先生早年问学于沧浪亭畔的苏州美专,承前辈先进之遗泽,将艺术引为志业。心无旁骛、一心向学。当年沧浪亭里水木湛清华,自是写生的好去处。同时也是笃静养志的所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少年风华,早已逐波而去。而后投身杏林,累经数十年,桃李满四方。
不与世争,不求功名。如《沧浪亭记》所曰“安于冲旷,不与众驱”。今兹顾首畴昔,或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再者,古来绘事之道,水墨浸淫。水墨乃中国艺术人文精神的渊薮,笔墨求之于水,是心性与笔性的融会贯通。水彩虽是舶来的艺术样式,却有着与本土水墨亲和的缘分,所以移植中土,便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因而,以西洋水彩之水色漫漶,贯注中国艺术之写意理念,不啻是中国水彩画家本土化实践的佐证。
家雄先生积学储宝、厚积薄发。山川风物,一入腕底,生机勃发。他的水彩作品构图布局舒朗大气,不事琐屑。充分利用了水彩透明的特质,施色大胆,调性明快。水色晕染,不沾不滞。可以说,他将中国美学意境的虚实相生、动静相应和写意渲染等要素糅合在水彩表现中。这里展出的水彩作品堪可一见他艺术追求的斑斑印痕。
75水痕,流韵华彩、透彻人生。
爰以数语,是为弁言。
— 学术主持 徐明松
出自一颗洁清的心,始于潺缓宁静的乡。张家雄老师的笔下是明镜里映出的优雅,静闻泥息而不折花草,一份苏河人家书香的高雅。岁月在光影中流淌,只有涟漪浅浅的桨声里能感知艺术家多年不变的坚持。一份可贵的坚持!
— 策展人 吴笠帆
艺术家自序
75水痕
孤雁无声,亦览长空;
水流有痕,终归沧海。
半个多世纪前,年轻的我考进了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其源头应是颜文樑先生在沧浪亭畔创办的苏州美专。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开启并滋润了我的艺术人生,并奠定了我一辈子的美术之路。其时,姑苏名园拙政园的亭轩放过我的书桌,忠王府的厅堂做过我的画室,狮子林的故园安过我的卧榻。学校师资雄厚,教学严格。中国画教师是吴门画派的著名传承人吴琴木、许十明、杨公毅等前辈;西画教师是周爱珍、王人傑等先生。他们都曾对我耳提面命,使我受益匪浅。
出自水乡的我,一直对水彩情有独钟,喜欢水彩的轻快,喜欢色的透明与水的流动,喜欢挑战它的不可重复性,喜欢纸上留下的优美肌理。我还喜欢水彩与中国画相通的表现方式,它是中西绘画最自然天成的桥梁。因此,我尝试将年轻时学到的一些中国画技法在水彩中表现出来,比如画山、石不仅分面和光影,还会很自然地将传统皴法结合着画;画树时自然会想到或空灵简约,或虬枝盘曲的宋元画法;我还喜欢勾线、点苔……。我喜欢中国文学、诗赋,追求用内敛的学养滋养我的画面。我画我喜欢的画;追求我喜欢的人文情怀。
今天,水彩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好时代,画坛风生水起,出现了质与量的飞跃,我也欣然参与其中,凑个热闹。
我的一生平淡,如同一杯清水。过去的岁月,曾以炽热的清水,为莘莘学子泡茶、冲咖啡,滋润了他们浓酽的人生。今天,清水的温度已退尽,只剩平静,正好用来洗涤画笔,弥补过去岁月不能尽兴的对水彩的钟爱。如今,我已届耄耋之岁,近几年潜心作画,加上历年旧作,也有了一定积累。外甥、著名金石家王鸿定先生力促我办个画展。在著名艺术评论家徐明松先生神力相助,著名艺术家、策展人吴笠帆先生大力支持下,画展终于如愿以偿。
沧浪之水,可以濯缨,可以濯足。这个画展,无论缨足,不关名利;七十五个岁月,水过留痕而已。有感于此,遥学东坡,作《江城子.沧浪水》
老夫白发学儿郎,左一幅,右一张,秃笔瓷盘,废画满箱框。一生课徒应无数,倾心智,岁月黄。
当年青丝早成霜,体微胖,倚门窗,痴心又起,何日上厅堂。求得几幅称心意,沧浪水,留画廊。
2018年元月
张家雄
艺术家简介
张家雄,男,1944,江苏苏州人。
1959年进入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前身是颜文樑先生的苏州美专)学习。曾师从吴.木,许十明,杨公毅,周爱珍,王人傑等先生。后进入上海教育学院进修,师从周有武,张嵩祖等教授。长期从事专业美术教育工作,成果丰硕,所在学校成为华东师范大学美术系教学实践基地,负责本科毕业生的带教评定。
曾受新疆建设兵团农四师邀请,赴新疆培训中学美术师资,多次参与策划设计、制作区、市、国家级大型教育展览,编撰大型画册《培育一代新人》;受上海市教育局之邀,独立完成专用教材《装潢美术设计》;受聘为中国书画专修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