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悄声骚动

开幕时间:2018-05-12 16:30:00 - 19:00:00

开展时间:2018-05-12

结束时间:2018-07-15

展览地址:TKG +项目(台北市内湖区瑞光路548巷15号B1)

策展人:陈韦晴

参展艺术家:青崎伸孝,邱承宏,洪惟永,李明学,刘和让,辛西亚·马塞尔与齐亚哥。·马塔·马沙杜

主办单位:TKG+项目


展览介绍


  本展以“悄声骚动”(Quiet Riot)为题,思索在面对焦虑,失控与威胁的社会现状下,如何以小而轻的姿态进行社会参与并发展成搅动社会的艺术形式;在看似顺从实而随机伺动的预备状态下,观察不稳定时局中成长的资本主义全球化扩张,从各个角度重新审视熟悉的常态与事物,考察日常语言的迫蔽与伪饰以及现代生活的认知与矛盾。邀请来自巴西,韩国,台湾与日本等地共五位艺术家参展,本展不着力于直接的批判姿态,而是透过间接或甚至是诙谐的角度叙事,寻找有序中的失序缺口并试图以柔软的姿态反动,呈现表层下不安的顽强性情与那股暗藏的抗世情绪,尝试找出缓冲的协调可能与共存适应的转化方式。
  在生活幽处中免除不了的紧张与骚动情绪下,激进反抗换来的可能是强迫性的抵制,冀望软性抗争的和缓语态能引发延效性的思考。巴西 艺术家辛西亚。马塞尔(Cinthia Marcelle)与导演齐亚哥。马塔。马沙杜(Tiago Mata Machado)共同制作的录像“The Century,2011”影射着社会不公与理想的沦丧,无数的日常杂物从街道角落不断丢击而出,在激烈粗暴敲响下着反映着时代主权的丑陋与脆弱,宛如一首批判巴西快速兴建的社会实践曲。李明学惯以幽默手法重新阅读生活周遭中的物件,对于既定意义与价值进行新探索,作品“隐性的暴力”检验人与物,物与物在不同场域间束缚的拉锯关系与紧绷状态。刘和让新作“预拌水泥”借由长期的修缮行动进行对艺术表现的代换方式,对生态崩坏的生成与除去,对材料不受控的惯性等积累未排的问题进行收纳,搅拌未完的水泥如同不安定的动态系统,争取着固化前的最后顽抗。而邱承宏新作“光迹”试图扩展日常物品和空间进程的相遇,展场中原有的自 光与刻划光影暧昧并存,将对空间的感知隐藏在不同的时空凹槽中,保留一种直接但温和的冲突,暧暧分布于展场角落。
  艺术家们透过日常物质探讨以行动抵抗资本主义的社会实践,企图揭露当代生活的惯性思维能如何应对社会的巨变,进而内省与寻求存在价值。青崎伸孝(Nobutaka Aozaki)持续进行中的行为作品“ Value_Added#240950“质疑日常的消费系统,试图透过干预寻找系统中狭小的想像空间,于110家超商重覆购买的玉米罐头在量贩的市场流通中,在有序的结构里,系统严重固定且无法辨识物件归属性,而不同区域的售价揭示了城市的经济构成。韩国艺术家洪惟永(Euyoung Hong)装置作品“(Un)balanced”探讨资本主义制度中与价值体系相关物件的功能与意义的变化,等价不等量的商品置于钢板的角落取得脆弱的平衡,产品价值依据复杂的社会和经济条件如工资,劳动力,技术创新,土地价格和市场操作而摆动,不对称结构与价值失衡意旨资本主义中社会基本不平等的根源 。
  参展艺术家藉由不同文化养成与日常生活机制的干预经验,体悟全球化所带来的社会,经济与政治等的失衡与感应,试图摒弃传统实体制作,对形式主义做出反动,透过颠覆性非正式的实践,各种审美操作,挪用城市空间,发明新的语言,强调艺术与现下生存的接触,亦不忽视对哲学表达和语言讨论的特权,探索话语之外的内修精神该如何体现,提出系统性变革的可能性,存在之必要性与共处的基础。
  关于参展艺术家
  青崎伸孝
  1977年出生于日本鹿儿岛,自2005年起定居于纽约。2007年毕业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2012年取得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Hunter College)硕士学位。他的创作通常是经由他人制造或激发的,这种方法对二分法提出质疑,并在艺术和非艺术劳动之间进行秘密交流与创造机会。透过与他人合作,他亦试图使自身创作者身份概念复杂化,企图摆脱创作者对于一个艺术作品的坚实身份;他的创作与纽约市生活中最平凡的日常互动同步发生,如杂货店购物,街头肖像画家,或购买一杯咖啡,平凡无奇的日常与消费行为构成的日记或测量装置。
  邱承宏
  1983年生于台湾,2008年毕业于国立台湾艺术大学造形艺术研究所。他的创作多以装置,雕塑的方式呈现,就像是进行一场考古探险般,他善于挖掘生存时空曾经存在的身影与轨迹,并透过抽象 手法重新演绎那些被合理化及设计过的逻辑规则,将它们生动地重塑,借此发展出一套巨大的记忆修补术。
  洪惟永
  1975年生于韩国首尔,1998年毕业于首尔梨花女子大学雕塑系, 2002年于爱荷华大学获得雕塑硕士和美术硕士学位,2013年于伦敦大学金匠学院完成博士学位。曾获得华盛顿韩国文化中心2018年「年度艺术家“殊荣。于2016年出版「雕塑艺术空间政治。艺术,资本主义与城市空间」一书,目前任教于首尔梨花女子大学她的创作着重于对城市空间感的实验,特别是关于如何在不同的结构和权力关系中改变事物和想法,反应和抵制不同的结构和权力关系,如何透过复杂的关系产生新的内容。
  李明学
  1978年生于台湾,现居于台北。2005年曾获台北美术奖首奖。2013年取得英国罗浮堡大学(拉夫堡大学)博士学位。李明学的作品关注商场中的各式物件,找寻在艺术脉络上的潜在意义。藉由幽默的手法与重新阅读生活周遭中的物件,检视被媒体,教育与社会框架中对各种事物/物件的惯性理解。透过反转各项物件的使用方式,转换外观的造型或是被观看的角度,在探索当代艺术的可能性上,创造出轻盈感受的另类解读。
  刘和让
  1972年生于台湾,现居住,工作于台北。1994年毕业于国立艺专雕塑科,2002年于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取得艺术创作硕士学位。在刘和让的透视下,摄影和创作并非仅仅涉及影像自身或技术操作问题,其艺术实践方式往往映照出对象物相属之社会关系和政治性意义;一个物件,地方,社群的显影是在劳动,时间种种因素的叠置 下展现独一无二的特殊和差异性。藉由挪动可见与不可见的关系,他对艺术的社会机能,感知介质铺陈了新的想像,将联系在人与人之间的无形价值代换出来,成为艺术持续的动力。
  辛西亚·马塞尔与齐亚哥·马塔·马沙杜
  1974年生于巴西贝洛奥里藏地市,现居住于贝洛奥里藏地市与圣保罗。身兼艺评与艺术家的马塞尔与导演马沙杜两人于2008年组成成员伙伴关系,同年他们与策展人兼导演JoãoDumans共同成立了KatásiaFilmes制作公司,致力于研究电影与艺术发展。2017年新作NAU /现在代表巴西国家馆参与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并荣获该届「国家馆特别提名奖」殊荣,同年于芝加哥洛根艺术中心展示双人组的首次个展。
  策展人简历
  陈韦晴
  1978年生于台湾,英国伦敦艺术大学传播学院行销系毕,现为纽约inCube Arts非营利艺术中心执行总监。2007年 - 2010年,陈韦晴担任中华民国画廊协会及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Art Taipei)总监,长期关注国际艺术产业发展;于2012年创办纽约inCube Arts非营利艺术中心,现为该中心创办人,独立策展人,致力推动亚洲艺术在美发展。陈氏创办与统筹北美地区首要关注亚洲新媒体创作之最大艺术节 - 「亚洲时基:新媒体艺术节」(inToAsia:基于时间的艺术节),该艺术节两年一届以纽约为展出据点,每届展出于3 - 4个不同展场。陈氏策展经历如:2016年与郭瑛共同策展「嫑紧张」(于未来警钟)于纽约拉玛玛艺术中心(La MaMa La Galleria);「2013亚洲时基:新媒体艺术节 - 微型城市」展出于纽约皇后美术馆,Stephan Stoyanov画廊,纽约NARS基金会,Residency Unlimited艺术中 ; 2012年「陈张莉:不止」个展于纽约伊势艺术基金会(ISE Cultural Foundation),「伦敦。呼唤伦敦呼唤」巡回中国与台湾两地......等。陈氏文章发表于众多华人艺术杂志如:典藏今艺术“,”艺术与投资“,”台北艺术产经研究室电子报“,”艺术收藏+设计“,”艺外杂志“以及”国艺会电子报“等;于2013年合着”全球艺术博览会指南“一书。曾担任纽约NARS基金会2016年驻村计画评审委员,受邀担任纽约艺术基金会(纽约艺术基金会)专家咨询项目顾问。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