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介绍
前波画廊诚挚地宣布将从2018年6月7日起举办《付小桐:蔓延》。这将是前波为她举办的第三次展览。付小桐1976年出生于山西,2000年从天津美术学院取得学士学位,并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主要从事绘画创作。在对今后的发展方向感到迷茫时,她进入了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继续深造并于2013年毕业。
师从以探索剪纸技艺闻名的邬建安,付小桐开始对手工宣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宣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至今依旧是传统水墨和书法艺术家的首选材料。“最终,”她写到,“我选择将手工宣纸作为主要创作媒材,并决定用针在纸上扎孔来构成图像。” 她也曾阐述到,“在对材料语言的研究过程中,使我学会关注材质本身的性能和意义。通常笔墨掩盖了纸质的美,对材料本身的感动,让纸本身活过来,呈现出自身存在的形态,是我所要追求的。我不在纸上作画或写字,而是用针来扎孔,这样可以避免陷于宣纸原本的文化属性,去探寻一种全新的物质语言的可能性。”
尽管她想把自己从宣纸所承载的文化关系中脱离出来,但她还是用它创作出能与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山水画相媲美的层峦叠嶂和惊涛骇浪的视觉效果。当她的创作手法逐渐成熟后,付小桐摸索出了一种“针的语言”,用五种不同的针法在纸上创作。在尝试这种创作形式的初期,她仅仅从纸的上方扎针,然而慢慢她发现可以通过直入、左入、右入、后入等不同方位下针,以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如今由于她游刃有余的扎针技法,她可以在脑海中想象如何通过各种不同角度和力度的组合,来表现出山水的千姿百态。走近看,这些纸上作品的纹理和质地就像织物和挂毯一样,有一片片不同方向的针孔错综交织着。
在2017至2018年间,其创作技巧和手法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图像也从之前的山水景象演变为一种更为抽象的视觉语言。摒弃了之前按照预先构图在纸上从不同方向扎针的局限方式,她开始从画面中心出发一圈一圈地扎针,纸看前来变得越来越软和通透,最后形成一个三维立体的画面。这些波状起伏的作品让人浮想联翩,比如生物体、细胞、人或动物的皮、浪花或乳房状的形态,不禁令人联想到路易丝·布尔乔亚的创作中重要元素。
尽管大自然作一直是付小桐的重要灵感来源,她对创作过程本身给予了同等的重视,作品都是根据她扎的针孔数量来命名的。此次展览中,其作品的针孔数量从42万7千孔到140万940孔之多。虽然她的作品主题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不言而喻的关系,但也可以将其与其他国家的艺术家做比较研究,比如从1965年开始将数字从一画到无限大的罗曼·欧帕卡(1931-2011)或是河原温(1932-2014)的作品《一百万年》(1999)。通过每天坚持不懈的创作,她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如此重要的主题赋予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