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十五章·曹吉冈作品展

开幕时间:2018-06-03 15:30:00

开展时间:2018-06-03

结束时间:2018-07-08

展览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巨山路燕西台

参展艺术家:曹吉冈

主办单位:筑中美术馆

展览介绍


  2018年6月3日15点30分,由筑中美术馆主办,邵亦杨担任学术主持的“十五章·曹吉冈作品展”将在筑中美术馆拉开帷幕,届时还将于13点30分举行作品研讨会。本次展览以“十五章”为名,将集中呈现曹吉冈近年来创作的十五组作品,每一组均各自成章,意境悠远。
  在曹吉冈学习和创作生涯的主要时期,中国画坛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导,而曹吉冈却反其道而行之,其作品一直有意与现实保持距离。近年作品更逐渐脱离主题、叙事,趋于抽象。
  中国传统水墨原本有现代抽象的形式元素,而西方的抽象主义绘画,特别是极简的冷抽象,也受到东方禅宗的影响。艺术家从强大的传统山水中取极少的因素融进风景,从而生成不同于两者的叠加态。这种叠加态是西洋画法的坚固性与传统水墨的流动性之间的一种平衡,具有文化识别上的模糊性。这种模糊性比确定性打开了更大的思维与想象的空间。正如艺术家在随笔中所言,观者不必用固有的西画或国画的概念来定位其作品——它只是两种表达方法、两种艺术趣味混生而成的另外一种画面的呈现。
  曹吉冈的作品跨越中西绘画之界限,以近抽象的巨幅画面表现“崇高”之精神境界,这种崇高不是人对于自然的敬畏或征服,而是人与自然的共融和共存,在看似冷漠的风景中折射出恒古持久的人文关照。
  展览将持续到7月8日。
  曹吉冈
  1955年生于北京
  198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
  200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材料表现研修组
  1984年任教于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
  2001年至今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基础部
  曹吉冈选择了坦培拉这种古典油画的材质,但这种材质却又最好地回应了水墨渗染与晕化的触觉与味觉感知诉求,因为坦培拉的画法在技法上要求反复做底,不断打磨,让每一次的痕迹都余留下来,因此形成了一层层透明的痕迹,如同水墨晕染留下的痕迹,似乎每一次打磨都是对消失之物的挽留,仅仅是余痕的不断覆盖。因此,当曹吉冈去画一幅看似风景的作品时,面对一堆山石时,在绘画上却仅仅留下一种余象,这就是他独特地把山石风景以水墨晕染的笔法加以虚化,有时候看到的就似乎是一幅古典宋代的水墨画,画面上大量墨痕流淌下来,整体的气象上保持风景与山水的恢弘气势,似乎就是水墨画经过时间的风化之后留下的一些抽象性的墨痕与墨影,还在呼吸,还在蠕动。
  这种余象化的观照方式,让石块有着虚化与厚实的触感,有着渗染与塑造之间的张力:一方面,看似虚化,因为反复的冲淡,以及局部的抽象化处理,画面似乎被一种苍茫而浑然的气息所笼罩,恢弘而沉着;但另一方面,石头质地的触感却又在反复罩染中得以保留,山石有着明确的轮廓与形态,有着强烈的雕塑感,因此虚化并不简单是薄化,也是虚厚,有着内在的厚度,这也是坦培拉带来的强度,与水墨材质不同的地方。但曹吉冈却不可思议地结合了二者。曹吉冈对坦培拉的使用,保留了西方古典绘画技术的细腻与造型,让颜料沉浸进入到布面里面,不同于油画比较注重强烈的表面光感,曹吉冈发现坦培拉更为沉静内敛,更为对应于自己对中国古代审美精神的那种品质,而且在坦培拉的透明与光滑的触感中强化水性与渗染的水墨性,既能渗化又能造型,在回应着塞尚所面对的疑惑——古典造型的持久坚固性与印象派视觉的模糊变化性,而找到了他自己的解决方式,而且有着温润的玉质感,又是与西方的珐琅触感不同的。
  让自然的石块在保持自身的气骨时,还自然地飘散,坚硬的石头开始离散,如同被风吹散,在一片零落的素白中,活化了传统“石如云动”的气感,如丝如缕,化实为虚,化石为雪!这是自然的活化。
  ——夏可君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作品预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