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愈与稚语
常锦超的个展《自愈》主题线索来自于拉丁词语"cura",意为关心、照顾。由它延伸出了很多现代词汇,比如治愈(cure),策展(curating)。我希望本次展览能够给观众更加积极的情感反馈,一次观展就如同一次身与心的自愈,而这恰恰与常锦超的作品特质不谋而合。常锦超是一个典型的斜杠青年,多重的社会身份让他的创作成为了自我审视的出口,过程是坦然而激烈的,有纠结,有欲望,有恐惧,有臆想…这些特质也一一地在作品上体现。在我看来他的作品就像一面面看不见的镜子,我们抛开华丽的行装,正视着自身的伤与疤,以及接受种种的不完美。这就是自愈,无需解药,只因看见和潜意识里的不规避,完整比完美更重要。正如他自己所言:再一次看到真正的灵魂,让你成为一个全新的人。
潘薏陽的个展《稚语》集中呈现了她近年的动物主题创作。从对动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到与其精神状态的臆想与介入,她笔下的形象栩栩如童话中的人物,超自然却又无比生活化。我以稚语来形容潘薏陽的艺术语言风格。如果语言是表达的符号,那么稚语显然不为追求表达的精确,却是迫切而真挚的。薏陽的作品如同稚语一般单纯,富有情感而又直指人心。想象是语言的间隙,那符号周围未被填充的空间,这是作品本身留给我们的,身处其中漫游或迷失,停留或远走…《稚语》是立体的、多维的,是营造与弥漫,不止于呈现。我希望每一位观者都能寻见童话式的结局(fairy tale ending)。
我在艺空间于6月2日荣幸推出艺术家常锦超、潘薏陽的双个展《自愈》与《稚语》。展览开幕正值儿童节的周末,我们希望带给每一个家庭一次温暖有趣的视觉体验。艺术治愈人心,生活也需要美感。让我们暂时抛开对生活和艺术的期望和成见,去享受此时此刻的美好,找寻那些属于你的却未曾发现的…
稚语
那时候,我了解到动物头上为什么会长角。那是它们生命中无法被人理解、无法找到归属的一部分,是奇特扰人的任性善变,是非理性和盲目的顽固。它是某种偏执--长在头上,超出它们体外。然而一旦见了光,它就变得具体,成为可触摸的坚硬的物质。在那儿,它有了野性的形状,难以捉摸,令人惊异。动物们看不到它们头上这些弯曲的,像是美丽的阿拉伯花纹的角。这些角也十分可怕,它们形成不可知的数字,动物们于是活在数字的威胁下。我突然明白,为何这些动物总是陷入非理性的狂野的恐慌,为什么它们总是会惊惧地发狂。它们困在自己的疯狂中,无法把自己从那些犄角的纠缠中抽离出来。它们低垂着头,在那对犄角之间忧愁、狂野地左顾右盼,仿佛要在它们的枝桠之间找到一个出口。
-潘薏陽
个人概况
潘薏陽
2008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
2017年 《见面》80后青年艺术家联展 c+space 北京
2016年《潘薏陽双城实验艺术现场个展》 双城咖啡酒吧 北京
2015年 同 野兽派 合作推出《野兽绅士》系列限量花像画 上海
2013年《材质的艺术》 沈阳
现工作生活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