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介绍
在马凌画廊的积极促成之下,Condo终于在2018年七月的上海拉开序幕。“Condo” 之名取自“ Condominium”(共治) ,是国际上画廊之间联手合作展览的新兴方式。本次Condo Shanghai共有九家上海本地的画廊参加,接待十三家国外画廊,分享自己的空间,与受邀画廊一起展示各自代理艺术家的精彩作品。
马凌画廊将联手两家知名德国画廊呈现三位艺术家的联展 “无灵之灵”。施博尔画廊和国王画廊分别带来了英国艺术家藤原西芒和德国艺术家安德鲁斯·施密特的绘画及装置作品,马凌画廊很荣幸可以作为主场画廊,携上海本地女艺术家何意达的作品,与另外两位优秀艺术家在同一个平台上开展交流与对话。
藤原西芒(生于1982年)的作品横跨表演、绘画、视频、雕塑及装置等多种媒介,从广告到考古,挖掘世界的多样性,通过虚构的个人历史以及考古学方式思考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联。本次展览中的《瑞贝卡》(Rebekkah, 2012)是一件结合雕塑和影像的作品,作品的出发点是一名曾参与2011年伦敦暴乱的16岁女孩瑞贝卡。藤原用影像记录了瑞贝卡在2012年为期两周的中国之行,这次旅行是瑞贝卡的一次改造之旅。在中国,她参观了一间平板电视机工厂和一个运动服装制造厂,见证了那些她和她的伙伴们在暴乱中抢夺的商品的真实生产环境。之后她去了西安——兵马俑的所在地。瑞贝卡在那里参观了制造现代兵马俑的工厂,并以她本人的形象设计了一种兵马俑风格的雕塑。迄今为止,已经制造了超过130件瑞贝卡的兵马俑雕塑,随着藤原在世界各地的展览而向世人展出。这130件瑞贝卡雕塑是大规模流水线生产下的产物,工艺价值以及每个流水线工人在生产中的偶然错误在雕塑中都是可见的,这个形象的原型却是一个企图破坏这种早已稳固的生产与占有之间关系的英国年轻女性。藤原的作品灵感往往来自现实世界的真实事件,通过他独特的叙述方式和巧妙的逻辑结构,来探讨个人和社会身份的建构。
安德鲁斯·施密特(生于1980年)的雕塑作品往往具有鲜艳诱人的色彩,其形态来源于日常生活却又似是而非,被扭曲和抽象化的家具丶器皿不再具有功能性,光滑锃亮的表面带有一种诡异的美学特质。这次展览中,施密特展出了一系列类似于产品说明书的单线条绘画,两件新的橱窗作品,以及雕塑装置《保垒》(Festung, 2017)。漆白的铜雕塑是一个抽象的女性身驱,经常以不同的形状在他的作品中出现。这具神秘的身驱倚靠在粉色的窗状物体上,类似欧洲哥特式教堂的窗户,人体与建筑之间产生互动。他的作品的另一个特征是将完美或美丽的东西与不协调或不必要的部份拼接。奥利·德索(Ory Dessau)用“暧昧”一词描述施密特的作品,并认为它们的多元化可以被解释为对自我认同的不妥协、追求和逃避。在广泛的雕塑领域内,施密特的作品表现出在建筑、绘画、技术制图、产品设计、舞台设计、模型制作以及缝纫和木工方面的技能[1]。施密特这次为展览创作的两个橱窗作品《典范》(Representatives, 2018) 似乎保有一些建筑、舞台般的景观,像是织锦覆盖的宝座或电影院。在作品《嵌合电气化》(Chimera Electrified, 2018) 中,画中的人们实行了各种自我伤害的行为,以达到与机械的合体,平静的过程荒诞而令人不寒而悚。这些可怕而目的不明确的行为,通过视觉传达引起观众对身体的疼痛感及机械性之注意。
何意达关注物体的物理特性和物体之间的造型关联,有时对材料稍加改装,有时甚至就是物料本身的样子。弥散在物件缝隙之间的是艺术家的人工劳动。人工劳动作为一种材料之间的黏合剂,通过弯曲、捆绑、倚靠、悬挂这样动作透露出微弱的人类痕迹,“原始”的生产方式与“文明”的生产方式在此混淆。何意达将现代的廉价材料,或是某处寻觅而来的当代工业物品,通过基础的劳动方式,过程也不涉及更多现代加工工序,将现代的、文明的材料混浊为原始的、基础的,本来应当通向高大宏伟之途,却转向共有和平凡,通过混浊化将神圣性消解,一种反叛由此诞生。
三位艺术家分别使用批量生产的人形雕塑,机械嵌合人体的想像,和一些几乎全不经雕琢的物料的相互拼凑,讨论关于人性和人类感觉的主题。三位艺术家的作品都有强烈的物质感,将物质放在风格及主旨之最显要的位置,他们在作品中坦露出这些看似没有灵魂的、工业化机械化、商品化的物质,要追寻和诘问的却恰恰是人类的灵魂,即人类生存的伦理及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