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非墨画廊将于7月7日向公众隆重呈现由策展人朱小钧策划的群展“青”,展览汇集刘玉洁、张雪瑞、申亮、孙岩、颜秉卿五位艺术家,展览标题出自《荀子•劝学》,五位艺术家他们的共同特性,就是在我们这个时代寻求自身创作的“青出于蓝”的方法,并努力为之践行,他们在创作中所显现的问题及应对,正是《青》这个展览试图梳理和展示的艺术生态中的几个问题。
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出于蓝
朱小钧/文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青"字从诞生日起,一直在被赋能。在《说文》里它是东方的代称;于《别赋》中它是春天的隐喻;在我们的常识中它是年轻热血和朝气蓬勃的特指;在今天它还是青岛这个地名的简称。我们曾在"两岸青山相对出"中体味李白的壮阔胸襟;我们也在"草色入帘青"里感受刘禹锡的陋室之美。"青"这个字,你只要看到它,内心默念,就一定会有某种情感被唤醒,有了人格和体温,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汉字。
《青》在这个展览中的指向,我本心更趋向于"青出于蓝"这一传统意义。刘玉洁、张雪瑞、申亮、孙岩、颜秉卿这五个艺术家,他们的共同特性,就是在我们这个时代寻求自身创作的"青出于蓝"的方法,并努力为之践行。我和这五个艺术家相识与合作,每个人都有五年以上的时间,回顾这些年他们在创作中所显现的问题及应对,正是《青》这个展览试图梳理和展示的艺术生态中的几个问题。
"学习焦虑"是这个时代所有艺术家都要面对的问题。环境越复杂,我们的焦虑感就越强:技术在迭代,信息在激增,问题在涌现。我们的时间在被不断碎片化,被切割的日常已经让我们很难拿出一块完整的时间来读书和学习。更逼近的事实是,学习已经成为一个终身化的事情,过去我们说的"学业有成",真的已经成为过去式,从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算"有成"吗?很难。新的知识总是如潮水般涌来,我们可能终其一生,都在学习奋力前行,永远也成不了。"终身学习",也是这是这个时代的现实。
《青》展聚焦的这五位艺术家,其实是"终身学习"的典型个案。我且将之命名为"游牧态度"的艺术青年:哪里水草丰美,就向哪里迁徙,一直都没有停止过更新自己的艺术观和作品面貌。我试图找寻他们创作中共同的关键词,但其实每个人都是不可复制和归类的个案,只是在"学习"这件事上,他们显现出让我愿意"引为同道"的特性。我把这些特性归纳为五个关键词,在每个艺术家的作品中都有不同的显现。
竞合
不断地学习和更新艺术创作的内涵和外延,让自己的创作成为一个不可复制的观念通道,这个是我对刘玉洁创作的直观感受。从"平面"到"空间",她的创作来自于传统文本、建筑学、社会学等各种学科,纲举目张,她把这些不同学科的营养,转换为自己的创作概念,不同学科知识的"竞合"与"互驯",是刘玉洁能够脱颖的理由,在创作中,掌握知识的本质就是掌握概念。
写意
与古为徒是孙岩的一种人格样式。他的创作从传统中来,却不留任何拟古和怀古的痕迹。在油画这种外来艺术品类里,孙岩的创作基本舍弃了对"写实"的执拗,更多的是"应物象形,随类赋彩",这是个从"实"到"意"的转折,无论是人物还是风景,都是写气图貌,随物以宛转。
渐进
颜秉卿的创作严格遵循内心笃定的规则,循序渐进,步步为营。他从油彩开始,到当下的堪培拉木板,每一步都是给自己定准一个目标,并坚定地朝向问题的靶心。今年他的创作已经基本放弃了参照物,而是直接凭心力在木板上展开构图,手中无刀,心中有刀,让艺术渐进为一种自我信仰的生活方式。这是一个上海青年"出蓝"的自我模式。
细节
张雪瑞选择了抽象这种更为艰险的方式,展开自己的艺术态度。在微喷技术可以呈现各种微妙细节的时代,张雪瑞坚持的是在手绘的细节中显现艺术的匠心,她的平面绘画和装置作品,都呈现出对细节的近乎苛刻的要求,这种"费时""费力"的"徒劳",更是其艺术观的精神彰显。
自由
技术和观念都全面的艺术家并不多,申亮是可以把"举重若轻"和"举轻若重"都能拿捏准确的艺术家。他的创作有严谨的序列和丰富的内容,在每一类具体的内容之中,申亮能够轻松、明快、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感受,并且把对传统、对当代、对日常地理解,准确地复活在每一件作品之中,这是一个优秀艺术家在身心解放之后能够实现的真实和自由。
竞合。写意。渐进。细节。自由。
这是关于《青》展这一季的五个关键词。他们各自独立,又互相关联,是个性显现,也是集体特征。在这个展览中,我们能看到挂在墙上的作品,也能看到背后艺术家的情感与智识,看到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出于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