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王伊楚:不在此山中

开幕时间:2018-07-21

开展时间:2018-07-21

结束时间:2018-08-25

展览地址:蜂巢北京 |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E06

策展人:于非

参展艺术家:王伊楚

主办单位:蜂巢(北京)当代艺术中心

展览介绍


  蜂巢(北京)当代艺术中心将于2018年7月21日至8月25日在B展厅推出"不在此山中:王伊楚个展"。 本次展览由蜂巢青年策展人于非策划,将呈现艺术家王伊楚自2007年以来的纸本绘画作品,旨在体现艺术家十年来所延续的美学线索,并且标注其在创作上的多次微妙转向。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王伊楚,于九十年代后期从音乐专业折返到绘画的创作中,在家学的影响下先是承袭了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风格,而后专注于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并转译出概念化的抽象符号,形成画面中兼容并蓄的形式构成。王伊楚的作品虽多以山水面貌呈现,她的意趣实际上远在山水之外。
  王伊楚在2007年硕士在读期间形成了一系列较为集中的创作,由此成为了接下来十年间的阶段性起点。在以山水风景为呈现面貌的早期作品中,不难察觉王伊楚在有意地测试立体主义的形式语言,布拉克处理树木和房屋的方式被她嫁接到对于山峦、流水和太湖石的解构上。她显然有意避免了视觉上的生搬硬套,并没有将均质化的几何形式分配给画面中每一个物像来承担,而是为其原本自然的形态保留了充足的余地。与此同时,王伊楚选择灰度相近的色彩,并取消了立体主义中素描般的笔触所堆砌的体积感,构成了一个扁平化的整体性空间,没有远近前后分别,只有上下左右的排布,就此同时抵消来自两种传统的标准化视觉。在此之上她特意选用了荧光质地的颜料,利用其感光变幻的特质打开了画面结构流动的空间,形成了一种个人化的色彩与形体的纠缠关系。
  王伊楚的语言风格发生进一步变化,是她2012年在美国游学归国后。在她重新投入系统性的绘画创作中,对象依然是风景,但是画面中原本柔和有机的物象却被更加抽象化的几何状硬边色块所取代。画面中的山形仿佛不再是山的实体,而变成了山的投影;浓缩的色块散落地铺就在山形之上,简直可以从画面中轻易地攫取而出。如果说王伊楚的早期创作,追求的可能是塞尚画面中细节与整体结构紧密地交织在一处,"牵一发而动全身"式的水乳交融,那么彼时她则更着意于对山水构架进行更为彻底的离析。海外游学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促使王伊楚反观她所根植的文化土壤,她开始思考如何通过绘画进行对于东方传统的体认。很快新的变化又在画面中相继发生。非几何状的点线结构猛然间成为了画面的主体,迂回蜿蜒的形态是日月星辰的抽象化实体,也预示着生命初始的形态。继续追溯便不难在中国古代星宿图中找到其图像的来源,而那正是古人对于寰宇系统性认知的起点。与此同时,微小而不易察觉的人物剪影在画面中时隐时现,他们往往身处画面的角落与边缘,蓦然凭空降临般与身处的景观不期而遇。王伊楚似乎企图让人直面自然与自我的本质并进行追问:当一切的物象被剥离,余下的是怎样的真实骨架?
  也许是源自于对象征主义的警惕,王伊楚在近作中产生了削弱物象符号化功能的倾向。点线结构由抽象的形式转为静物般的构成,从扮演未知命理内在规律的意象退守为对其自身结构的指向。至此,画面中具象的高山与流水统统隐去,风景本身已经逐渐虚化成混沌的背景而脱离了标准化的形制。回到最初,王伊楚开始绘画的初衷也许是获得一种伍尔芙式的创作自由,而当她已成为石守谦笔下"退入自我之艺术探索"的创作者,将两种传统全然内化并转化,此时形式的外衣尽可轻轻拂去,无需固守于此山之中。
 
  不在此山中
  文/于非
  王伊楚对于风景有一种纯粹的执著。从她过去十余年的创作中不难看到,她一直在片片相似又相异的风景间往返兜转,在一处短暂地停留盘踞过后,又动身前往下一处景致,在每一个或长或短的创作阶段都诞生出幽微的变化与转向。单看画面中的形与色,王伊楚的表达似乎是直爽的,无论是怡红快绿还是笔情墨趣都跃然纸上,主导着画面情境的旋律。然而继续深入时却往往遭遇一重隐蔽的屏障,这主要来源于鉴别其风景形制来源的困惑,而对此她在画面中又显示出一种话不多说的点到为止。由此,解析其在当代语境下对于风景的立场成为了串联起王伊楚绘画内在动因的关键。
  对于王伊楚的解读无法绕开她与传统的关系,而她在绘画中所消化的传统根源无疑是值得探讨的部分。若是追溯风景画的历史,东西方在此处是殊途同归的。同样作为附属于人物的背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风景如高居翰所言,从大约第4世纪六朝起便独立存在,而到11世纪宋初,艺术家更是彻底地将兴趣不容回转地转移到自然之上。抽象化和精神性的风景化身为山水,成为了古代文人难以割舍的寄托和百试不爽的题材。几百年后的17世纪,随着以笛卡尔为代表的二元论形成主客对立的观念,风景在欧洲绘画中得以从人物近旁抽身,成为被感知和研究的客体对象。自此,风景画在东西方各自延续了上百年的时间,直到西方进入了脱离写实与自然的现代主义,而中国在进入近现代史后面临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多重冲撞,这种看似闲情逸致式的绘画题材因此变得不再名正言顺而逐渐式微。在这之后,风景依然会出现在特定艺术家的画面中,但它已经显然失去了群体性的瞩目,成为了个体趣味化的选择。而中国传统绘画的回潮与革新在2000年前后的出现一方面伴随着市场的召唤,一方面承接了80年代文化艺术运动的催促。彼时的王伊楚恰好从如她所说的"苏派素描练习式"的钢琴演奏事业中脱身,就此投入形似古典山水的绘画似乎是一种顺流而下的选择。实际上对于从少时起便接受西画训练的王伊楚而言,远方的另一个传统比尽在眼前的本土传统在她身上留下了更加难以磨灭的底色。对此她的绘画本身显然更加有说服力。
  王伊楚在2007年硕士在读期间形成了一系列较为集中的创作,由此成为了接下来十年间的阶段性起点。在以山水风景为呈现面貌的早期作品中,不难察觉王伊楚在有意地测试立体主义的形式语言,布拉克处理树木和房屋的方式被她嫁接到对于山峦、流水和太湖石的解构上。她显然有意避免了视觉上的生搬硬套,并没有将均质化的几何形式分配给画面中每一个物像来承担,而是为其原本自然的形态保留了充足的余地。与此同时,王伊楚选择灰度相近的色彩,并取消了立体主义中素描般的笔触所堆砌的体积感,构成了一个扁平化的整体性空间,没有远近前后分别,只有上下左右的排布,就此同时抵消来自两种传统的标准化视觉。在此之上她特意选用了荧光质地的颜料,利用其感光变幻的特质打开了画面结构流动的空间,形成了一种个人化的色彩与形体的纠缠关系。
  等到2012年由美国游学归国重新投入系统性的绘画创作后,王伊楚的语言风格已然发生了变化。对象依然是风景,但是画面中原本柔和有机的物象却被更加抽象化的几何状硬边色块所取代。画面中的山形仿佛不再是山的实体,而变成了山的投影;浓缩的色块散落地铺就在山形之上,简直可以从画面中轻易地攫取而出。如果说早期,王伊楚追求的可能是塞尚画面中细节与整体结构紧密地交织在一处,"牵一发而动全身"式的水乳交融,那么彼时她则更着意于对山水构架进行更为彻底的离析。海外游学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促使王伊楚反观她所根植的文化土壤,她开始思考如何通过绘画进行对于东方传统的体认。很快新的变化又在画面中相继发生。非几何状的点线结构猛然间成为了画面的主体,迂回蜿蜒的形态是日月星辰的抽象化实体,也预示着生命初始的形态。继续追溯便不难在中国古代星宿图中找到其图像的来源,而那正是古人对于寰宇系统性认知的起点。与此同时,微小而不易察觉的人物剪影在画面中时隐时现,他们往往身处画面的角落与边缘,蓦然凭空降临般与身处的景观不期而遇。王伊楚似乎企图让人直面自然与自我的本质并进行追问:当一切的物象被剥离,余下的是怎样的真实骨架?
  也许是源自于对象征主义的警惕,王伊楚在近作中产生了削弱物象符号化功能的倾向。点线结构由抽象的形式转为静物般的构成,从扮演未知命理内在规律的意象退守为对其自身结构的指向。至此,画面中具象的高山与流水统统隐去,风景本身已经逐渐虚化成混沌的背景而脱离了标准化的形制。回到最初,王伊楚开始绘画的初衷也许是获得一种伍尔芙式的创作自由,而当她已成为石守谦笔下"退入自我之艺术探索"的创作者,将两种传统全然内化并转化,此时形式的外衣尽可轻轻拂去,无需固守于此山之中。
  王伊楚
  1973  生于上海
  2008  硕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2011-2012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访问学者
  现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个展
  2018 不在此山中:王伊楚个展,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14 故园--王伊楚纸本作品展,Ramakers画廊,海牙,荷兰
  2013 夏至--王伊楚纸本作品展,朱屺瞻艺术馆,上海,中国
  部分群展
  2017 海上延伸--上海艺术家联合大展,中华艺术宫,上海,中国
            洛杉矶艺术展,洛杉矶,美国
            皮层--上海水墨艺术家四人联展,看到艺术,台北
  2016 样貌:上海青年水墨的十三个个案,朱屺瞻艺术馆,上海,中国
            海上-70--青年艺术家作品邀请展,中华艺术宫,上海,中国
  2015 城市抽屉--上海当代艺术展,徐汇艺术馆,上海,中国
            第八届上海美术大展,中华艺术宫,上海,中国
            大美水墨--中国水墨国际话语权推广项目·当代邀请作品展,北京时代美术馆,  北京,中国
  2014  墨境--上海中国画院中青年艺术家沙龙邀请展,上海中国画院,上海,中国
            世纪追梦--百年中国时代图典展,中华艺术宫,上海,中国
            纯粹水墨--青年名家邀请展,徐汇艺术馆,上海,中国
            2014中法现代绘画作品联展,上海中国画院,上海,中国
  2013 海上星象--新水墨邀请展,上海展览中心,上海,中国
            2013中法现代绘画作品联展,法国BAM艺术中心,法国
            第七届上海美术大展-沈柔坚艺术基金奖,中华艺术宫,上海,中国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作品预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