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的装备》
关于主题
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我们讨论“女性”问题的一切,其实就是讨论后现代文化结构本身。
一方面,由于经济结构的急剧变化,社会分工与性别之间的挂钩越来越弱,而女性承担生育职能的社会现实,在短时间内还不会有普遍改变。两者之间产生的越来越明显的冲突,使得女性问题成为大众话语领域中被热切关注的一个讨论对象。
另一方面,资本化的娱乐工业和消费社会下,标签化、娱乐化、价格化的各种问题剖析,能够在女性问题的切入点和视角下相对更加容易些;同时,互联网和科技的发展下,女性问题作为性别问题的一个面向,也是进入“无性别问题”讨论的一个有效切入点:人机合一的技术可能性下,对人性定义的思考,也许是面向未来关于人类生存最重要的一个哲理命题
本次展览,我们选择一个最流行的文化词汇来作为一把钥匙——“女神”, 这个在当下被过度消费的词语。如何重建“女神”背后的人类文化脉络,用来反思消费社会下的文化危机是这次展览的重要出发点。
《女神的装备》
博物馆@当代艺术
博物馆作为一个历史的展示空间和载体,潜意识中,对于当下/现在,更倾向于采取一种“迂回”的态度——毕竟,现实中的当下,总是那么复杂、无序、动态,没有答案。
当代艺术是一种极度个体化的文化表达,没有宏观感和共性、不具备典型性,自我大于共识、观念重于物质,面向未来,只有提问,没有答案。这整个,似乎就是博物馆的反面/反义词。
这样反差极大的两者并置且互相交织在同一个空间中,所产生的一系列“对抗”,是显而易见的:物质性VS观念性,形而下之器VS形而上之道,无意义的历史碎片VS自发的自我表达,确定性VS不确定,过去VS未来——对抗之下是制造意义还是无意义,无法预知。
但是,两者的并置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博物馆和当代艺术都是在同一个“原点”出发——“当下”,只是各自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使用了不同的“装备”,一为物证,向过去求证;一为观念,向未来发问。于是就有了这次“博物馆”与“当代艺术”的跨界。